王乾民:回忆母亲
回忆母亲
王乾民
今天又到了父亲节,看着坟前的祭品、听着令人悲痛万分摧人泪下的感人之辞、享受着子孙后代给送来的万贯金钱,想必我那历经磨难的父亲在九泉之下灵魂能得以安息。可在此时此刻,万万不要冷落了我那慈祥善良母亲,我想我的父亲在天之灵,也不可能吝啬到如此地步,此刻仅借父亲节里的详和、一点点时間,祭奠祭奠我的母亲,让她的灵魂也能够得以安息。
在我初懂事理还不能完全独立的孩提时,一时三刻都离不开母亲。每当放学回家,我那急不可待的心情总想快步飞入家中,无论是受到批評还是受到表扬,一踏进家门,老远先喊一声妈,妈答应了,心里踏实,若是不答应,就满村寻找。我的学校离我很近,小学当初也只有二里之遥、后学校迁建,初中、高中,就建在我们村上,整整十年(那时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每天早晨,母亲麻麻明就起来,给我把早点做好,才叫我起来,等我吃毕去往学校,她立即收拾,收拾停当。然后下地干活。曰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在我和父亲面前抱怨。
偶尔一次饭做晚了或做的饭不如我意,自己老大不高兴。饭也不吃满臉气恼,背上书包,摔门而去。此刻,我根本不顾母亲那自责的目光和慌乱的身影。此刻的母亲她会不辞劳累的为我重做一碗我爱吃的西红柿鸡蛋面,并会根据我的口味给我将调味调好端在我跟前。
星期天,正是农忙时节,我同母亲下地回来,床上一躺,哎声叹气,什么也不做。母亲却忙着做饭、喂猪、喂鸡、扫地、扫院。等母亲把饭做好,自己爬起来一吃,从不想母亲累不累,吃饭了没有。好像认为母亲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碰到父亲有时赶集回来,偶尔买点好吃的东西,除过给我们每人一份,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借故不是自己吃饱了就是自己不爱吃,临后都又分给我们吃。
到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娶妻生子了。妻子开始重复母亲的义务,儿子也开始扮演我曾经的角色,生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轮回。
不知谁说过,“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有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才真正懂得了父母赋于生命的意义。一把屎,一把尿把儿子从呱呱落地到呀呀学语,才真正体会到了母亲的艰难。这才真正读懂了"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的真正含义。
《常回家看看》这支歌让人听起来潸然泪下。所以,每逢过年过节,我都要带上儿子回家探望年己古稀的老父老母。在回家的前几天,母亲提前把火炉生旺,把被褥铺好。等我们一家人回到家,颤颤兢兢又准备一日三餐。我让她休息,她不肯。还说“你们难得回来住几天,我忙得高兴。”临了,我们要走,她大包小包为我们准备土特产,核桃、柿饼、花生、红枣之类,并一一嘱咐:"路上小心点,把这些送给你们的同事朋友,让他们也尝尝。"说完,一步一摇的送我们到路口,目送我们上了车,我从后窗望去,直到车子转了弯,再也看不见…
我禁不住鼻子发酸,眼泪再也忍不住滚落下来。望着母亲那满头银发,被寒风吹得有点凌乱,目光依依不舍,佝偻着背,颤微微,颤微微,一步三回头的身影在我眼前不断的晃动,挥之不去。
儿子也大了,娶妻了,工作了,也离我远去了。同样,用同一种方式把孤独和企盼留给了我,生命竞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这一主题在我的心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心中不免涌起了愧疚,同时,又增添了无尽的哀伤。父母为自己辛辛苦苦操劳了一辈子,待儿女羽翼丰满,各自远走高飞,然而父母却已风烛残年。这时,他们多么希望子孙满堂依偎身旁,尽享人间的天伦之乐呢?然而,我们却为了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家庭、忙忙碌碌,而连一点点时间也不给父母呢?常回家看看在我们借故工作之忙、难以脱身的真实与虚假之中匆匆流失,只留给了父母无穷的思念和永恒的牵挂。
前几年,父亲又患脑血管病,落下后遗症,水火送不出去,饭要人喂,大小便要人接,本该这些事由我们来承担,可我们如同匆匆过客,这件事无奈落在了心力交瘁的母亲身上,想到母亲也是古稀之人,本该要受到儿女们的照管,然而,现在却要反过来照管别人。母亲一边拖着力不从心的病体,做着家务,一边还要侍候卧病在床,水火不能送出的父亲,否则,儿媳也会不高兴,动不动还给脸色看,试想一想,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你们也会有儿子儿媳的,你们也会有风烛残年的一天的!
母亲一生勤劳,善良,节俭,是我们村出了名的贤妻良母,她的这种优秀品质也是咱们中国一代妇女的天性。就是这种天性才使得人类生命一代一代延续,生生不息。从古到今的人们赞美母亲,歌颂母亲,呼喚母亲!但愿所有的儿女善待母亲。常回家看看!
初写于2016年6月19日
修改于2016年11月11曰凌晨两点
【作者简介】王乾民,临渭区阳郭镇大王人,生于1956年,大专文化。高级教师,秦岭书院作家协会会员,酷爱文学。閑瑕之余,爱好写作,在各平台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百余篇。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