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value101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曾經說過:“做什麼事情最容易?
向別人提意見最容易;做什麼事情最難?管理好自己最難。”
生活在這個充滿著誘惑的世界裡,面對著物慾的吸引,
越來越多的人都習慣於在一潭死水中自甘放棄。
但其實,人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生活,生活也會如何對待你。
想要越活越好,請養成下面幾個提升自我的好習慣。
本文摘取了稻盛先生著作《活法》、《心與活法》、《活法貳:成功激情》、
《京瓷哲學》、《心法肆:提高心性,拓展經營》中的精彩片段,希望閱讀後能對您有所裨益: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2LzEyMTMvMjI0MDI4MDk3XzFfMjAyMTA2MTIwMTEyMzAyNzA=.jpg)
真正強大的人,提升自我的10個好習慣.mp3來自山東盛和塾00:0015:57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2LzEyMTMvMjI0MDI4MDk3XzJfMjAyMTA2MTIwMTEyMzA2OTI=.jpg)
我不太欣賞才子,因為才子往往忽視“今天”。
才子自恃才高,憑著對前景似是而非的理解,就厭煩像烏龜那樣認真過好每一個今天,總想如兔子般尋找最短距離。
但過於急功近利,就往往會在意料不到的地方駐足不前。
迄今為止,不少優秀聰明的人投奔到京瓷的門下,但偏偏就是這些人,據說因為看不到公司的前途而辭職。
結果留下來的,不少是頭腦不夠靈活、平凡、連跳槽也缺乏自信的“庸才”。
但是,過了十年、二十年,這些“庸才”居然成了各部門的骨幹乃至領導。我看過好多這樣的例子。
究竟是什麼讓他們從平凡變為非凡的呢?
是不厭其煩、默默專注於一件事情的力量,是拼命過好“今天”的力量,
是將“今天”不斷持續的力量。換言之,將平凡變為非凡的就是這個“持續”。
不選擇捷徑,一步步、一天天拼命、認真、踏實地工作,積以時日,
夢想變為現實,事業獲得成功,這就是非凡的凡人。
但是,說“持續”重要,並不是說“反复做相同的事情”。
“持續”與“重複”是兩回事。不是漫不經心地去重複與昨天一樣的事情。
而是今天勝過昨天,明天勝過今天,哪怕是微不足道,必須不斷地改良、改善。
這樣的鑽研創新是加速成功的催化劑。
可能因為我是技術出身,養成了一種習性,總是不斷地自問自答:
“這樣做真的好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用這種眼光去審視,哪怕干一件雜差也有無限的改進空間。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掃地,過去一直用掃帚,這次用拖把試試怎樣,
或者向上司提議花點錢買吸塵器用用如何。
從各種角度考慮如何打掃得更快、更乾淨。還可以改進打掃的步驟和方法。
這樣的努力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無論做什麼事,動腦筋改進的人與漫不經心的人相比,時間一長兩者之間就會產生驚人的差距。
以打掃衛生為例,每天琢磨改進的人,說不定什麼時候就開起保洁公司,當上老闆,
承接大樓清潔工作。而不肯動腦筋,只求完成任務的人,只能永遠當清掃工,天天掃地。
在昨天努力的基礎上再下工夫改進,今天比昨天稍稍前進一步。想把事情越做越好,
這種態度持之以恆,就能產生巨大的進步。
不走老路,這就是走近成功的秘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相信:我們心中所想的事物,會由現象呈現出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但是我剛踏入社會時,絲毫沒有這種想法。當時我到處碰壁,做的每件事都不順利。
但即使在那種處境之下,我也沒有失去希望,沒有失去開朗的心境。就靠這一點,成就了今日的我。
當時我住二樓一間地板翹裂的破舊宿舍,面積不足十平方米,榻榻米也破舊不堪,
連席草都露了出來。我搬來煤爐和鍋,自己做飯。
公司的研究工作不順利,人際關係也不和諧。宿舍背後有一條小河,
河邊有一排櫻花樹。黃昏時分,我常常獨坐河畔,吟唱童謠《故鄉》。
我的心傷痕累累,隱隱作痛。我不知道怎樣緩解這種痛苦,藉著放聲高歌,打起精神。
直唱到有足夠勇氣投入明天的工作,我才回到宿舍。
我們決不可能完全擺脫痛苦和煩惱。但是,即使處於最低潮,我們仍然可以努力,
不失去對明日的希望。一個人只有能很好的控制情緒,才能控制人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人有“本能之心”和“理性之心”。
所謂“本能之心”就是鬥爭欲、食慾、性慾、嫉妒心等,是用來維持自己肉體和生命的。
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以這個“本能之心”作為判斷基準,並對事情做出判斷的。
但是,這樣的話,就與動物沒有多大區別,而且還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所以,我們有必要抑製本能之心。當本能之心被抑制時,
人的心中就會產生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就會產生對事物進行邏輯推理的理性之心。
這個理性之心在一個人的心中佔多大比例,這是很重要的。
但是,抑製本能之心是非常困難的事,這是因為人缺少本能之心就無法生存。因此,不是說要消除本能之心。
而是說,本能之心不可過度使用,需要做出努力,把本能之心抑製到最小限度。
為了抑製本能之心,最好的方法是,在利己的慾望剛冒頭的時候,就對自己說:
“不可胡思亂想!不可隨心所欲!”要不斷地告誡自己。
若是養成了抑製本能之心的習慣,就能夠讓理性之心活躍,從而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原以為倒霉,結果卻是幸運,人生常有這樣的事。我初次就職的單位是京都的一家小企業。
當時經營狀況很糟糕,工資遲發,獎金沒有,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我曾認真考慮過辭職。
但哥哥批評並阻止了我。一是新工作不好找,二是家裡經濟困難,需要我的薪水補貼家用。
在這種情形下除了繼續留在公司外,我別無選擇。唯一可以選擇的是改變我自己,
就是改變自己對於工作的態度,從工作中尋得樂趣,從困境中擺脫出來。
我靜下心來,埋首於研究開發不久,竟有了可喜的成果。因為整腳的小公司缺乏優秀的人才,
我就顯得相當突出。上司表彰我,我工作就更來勁,上司就更稱讚我。
這種良性循環使我的人生出現了轉機。假如一開始我就很幸運,既有滿意的工作,
又有舒服的環境,那麼,恐怕就沒有今日的我,沒有我今日這樣的成就了。
對自己的處境不滿,一味地怨天尤人,就會不知不覺將心靈封閉,
看不到甚至放棄了人生中潛藏的良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旦當上領導人,工作就會很忙。但仍然要花工夫磨礪自己。
全力投入工作當然很好。但光靠這一點,人格也好,技能也好,
往往只會停留在職場的水准上,很難與整個社會接軌。
因為缺乏見識,缺乏正確觀察社會的眼光,不理解“有了對方才有自己”的道理,人就容易迷失自我。
人只有在與別人的相處中才能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不明白這一點,就會形成獨斷的性格。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不是說只要拼命工作就能成為一個傑出的領導人。領導人應該在人格、技能和見識方面都出類拔萃。
休息日逛逛書店,只要看一看書名,就會發現自己該讀的書。
一個月讀兩三本書,提升自我,塑造自己優秀的人格。
提升和磨煉自己,也是領導人應該用心去做的工作之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廣中平佑先生(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譯者註)曾獲得過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費爾茲獎。
他曾用增加“一元”的方法解開過多個無人能解的難題。
廣中先生說:“所謂複雜現象,不過是單純事實的投影而已。 ”
例如,假設有一個平面交叉的十字路口,沒有信號燈,
有車輛從四面同時開來,就難免發生多次撞車事故。
但是,當增加“一元”,就是提高一個層級,即建立一個立體交叉口,車輛就能暢行無阻。
如果從交叉口的正上方向下俯視,看起來仍然是二元的平面交叉,
從各方快速開來的車在交叉點似乎馬上就會碰撞,但實際上,
因為是立體高架,所以不會衝突,車輛順利通過。
人生也好,人類社會也好,真是多姿多彩、複雜紛紜。
職場的人際關係、親戚朋友關係,往往讓人覺得複雜煩人。
但實際上,這種看來複雜的人際關係也不過是單純事實的投影而已。
所謂單純的事實,就是自己的心。企業的領域也罷,科學的領域也罷,其實都一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因為沒能提高“一元”,即一個層級來觀察,所以看到的只是一片複雜怪異的現象。
許多人都陷於這樣的苦境。
在解決複雜問題的時候,首先需要將自己的心性提高一個層次,以高層次的心態觀察事物。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所謂“有意注意”,就是“有意識地將意識注入”,“將意識高度集中於某一事物”。
與此相對應,聽到背後的聲響,條件反射式地回頭,這樣運用意識的方式稱為“無意注意”。
一般人大體上都是“無意注意”,漫不經心地生活。
但是,如果我們想要度過一個不平凡的人生,那麼無論何時,無論何種環境下,
無論多麼細小的事情,“那是什麼啊?”自覺地將意識朝向這一事物,在這裡將意識聚焦,這一條很重要。
開始時做到這一點也許很困難。但只要從平時起,不斷地思考“為什麼”、“是什麼”,“有意注意”就會變成習慣。
如果能這樣,那麼在任何狀況下,全神貫注於某一現象,這種基本能力就能夠被我們掌握,
因而不管發生什麼問題,都能立即抓住其核心,很快地予以解決。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必須養成對無論多麼細小的事情都認真注意的習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做某種決定的時候,如果優先考慮對自己有利,那麼判斷就會失誤,結果走向錯誤的方向。
人往往偏向考慮自身的利益,忘卻對對方的同情,突出一個“我”字,
這樣就不可能得到周圍人們的協助,工作就無法順利開展。
某位哲學家說過:在人的內心中,同居著“善良之心”和“邪惡之心”。
所謂“善良之心”,就是充滿同情和愛,是一顆關愛客戶、夥伴、他人的“利他之心”;
所謂“邪惡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充滿自私的“利己之心”。
我們必須做出努力,增加自己內心的“善良之心”,減少“邪惡之心”。
不僅要考慮對自己有利,還要考慮對周圍的人有利。做出努力,
讓自己擁有充滿同情和愛的美好心靈,那麼我們就一定能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要做出正確的判斷,必須有正確認識。但擁有這個"正確認識"卻極其困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因為事實雖然只有一個,但現象卻因觀察者的視角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所謂的“絕對的事實”。
觀察現象的人,是通過自己心中的“過濾器”認識事物的,所以,認識是被主觀左右的。
事實只有一個,但卻既可以解釋為善,也可以解釋為惡。這是我們日常經歷的事。
例如,有一位拼命工作的人。如果認為此人珍惜只有一次的人生,努力加倍於人,拼命工作。
從這個角度看,他是“善”的。
但他不顧家庭,不顧自己的健康,也不會娛樂,只是一味幹活,是個“工作狂”,
從這個意義上講,又可認為他是“惡”的。
很難判定哪種評價是正確的,或許兩者都是錯的。我認為,
既然人的認識總要受主觀意識的左右,就應該養成從善的角度來看待事物的習慣。
對事物持否定的看法,既不能解決問題,又不利於自己的成長。
但是,基於高層次的心靈、對照正確基準得來的認識和判斷,就一定會帶來良好的結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那些我們覺得“真了不起、真偉大”的人中,有的人會隨著年齡的老去,變回凡夫俗子。
隨著企業經營者人格的下降,其所在的企業也會隨之沒落,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這是因為沒有經常攝取能量和營養的緣故。
這個營養指的是心靈的營養,也就是“反省”這種營養。因為沒有攝取營養,所以心靈逐漸衰弱。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宗教界也能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有一些曾經優秀的大僧正或法師,
年輕時努力修行,獲得了卓越的見識,但隨著年齡的老去,卻逐漸不再擁有這樣的人格。
他們確實經歷了非同一般的修行,甚至達到過開悟的境地,
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心性,塑造了人格。
但是,要維持這種心性和人格,就需要持續不斷地反復修行。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很快就會被打回原形,這就是人的本性。
所以,能否經常進行反省,是人向上成長的關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