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世亮
记得小时候是很愿意过年的,那些年代还实行肉票粮票烟票酒票什么的。一年清汤寡水下来,过年就成了充实肠胃的节日。那是些物资贫乏的年代。现在物资已经不再贫乏,而人们的精神却显得疲惫不堪,家家如斯,都很累。近几年的春节都在西安过,我和我的太太刘晓红女士,至少总要串几十个门去拜年,大都是些礼节性的拜访和应酬。于是,整个春节“串"得 一塌糊涂。 “串”得口干舌燥,累得腰酸背痛。心里却是空空落落的,感 到了一种迷失了 的困惑。于是,我发誓下一个春节不再这样折腾自己了。携家脊回陕北故里过个年,找回记忆中孩提时模样的感觉。陕北腊月里,唢呐、旱船、高跷、秧歌,男女身穿戏装,有的画上脸谱,在鼓乐声中,载歌载舞,准备正月里一比高低。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当涂民间广泛流传“祭灶”风俗。祭灶那天,到了掌灯时分,家家户户焚香燃烛,灶台洗刷干净,灶膛里点着一把火,灶头上摆出三碗供品,为灶王爷饯行。其中最为重要的供品是一盘灶糖(麦芽糖)。供品摆齐之后,主人把用纸剪成的鸡、犬、马、兔象形动物,放在灶王爷神像前作为随行,同时要摆上草、豆、水各一碗,作祭王爷的“马料”。祭祀开始,主人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爷,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见了玉皇,多说好话,莫说邪话。”说着,“叭”地一声把一块灶糖粘在灶门上,把碗中清水洒儿滴在地上。最后,主人燃放一串爆竹,在欢乐的气氛中为灶王爷送行,这仪式也即告终。 待到腊月除夕夜,主人再焚香燃烛,热热闹闹地迎接灶王爷归来,俗称“接灶”这些遗迹现如今百姓们添新意祝来年家家平安,户户有余。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的时代,然而,随着现代生活中的理性的高扬,就会陷入另一种不自由的窘境。被世俗和时尚的污泥弄得满头满脸。我们也就不会再有一个个灵魂宁静的春节了。经济大潮的冲击,对观念、关系等等,将会引起什么变化?似乎跟全社会、跟改革也有关系。今天初一。 按着本地风俗,我-大早带妻、女儿回母亲家一块吃年饺。 古镇街上人多,都展览着各自一年中最合体最好看的衣服,于是,马路上就色彩斑斓起来。镇上的鞭炮响成了疙瘩,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火药味,这几年西安不让放炮了,可故里的人跟疯了似的,年年一进腊月门就比着赛放鞭炮,弄得街上哪儿都是鞭炮皮屑子,没寸净土。我们从南面旧屋的前城步入北端后城的新宅,我妈开了门就笑:“小祖宗,过年好。”“奶奶过年好。”女儿进门鞠躬。妈笑着就掏钱:“奶奶给压岁钱。”一张五十块钱的票子就往女儿手里塞。我心里就有点不乐意。爸离休每月一千多元,爸去世后,公家每月给妈一百四十块。紧紧的日子,怎么好意思要老人家的钱。女儿要把钱往衣袋里塞,我说小孩子要那么多钱干嘛,快还给奶奶。“不多不多,过年哩。”妈就笑。
“怎么才来,我四点就起来包饺子了。”我笑笑:“看电视晚了,早上起不来。”窗外响起阵阵鞭炮声,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妈到门前往外看,是东面那家放炮呢。先头是西面那家放,轮着班比赛呢。烧的。我知道,东边那家的儿子去年当了局长,西边的那家大儿子早就辞了职干个体,搞运输,一个有权,一个有钱。
串门拜年的少不了。妈这几年绝少串门的。爸当过劳模、又是老红军,健在那年月,逢年过节县政府派人还来看看,这几年也不来了。妈说东边的那小子贪污老鼻子了。现在乱了,要是毛主席活着,谁敢乍刺儿?妻说,可不,这年头有权就黑吃。我说,你们别瞎说。不说不说,妈尴尬地笑笑。想到姐,我就替姐犯愁。这些年姐家特困难。单位效益不好,月月发点生活费。姐夫过去红了几年。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当过公社书记、县文化局长。小妹和妹夫更让人心酸,双双下岗操起茶叶门面练摊。大哥是个手艺人,大嫂抠门不给妈钱。妈生气,就跟街坊四邻说大嫂坏话,久了,传到大嫂耳朵里,婆媳俩便吵起来,吵完了,大嫂再也不上婆婆的门。大哥谁也惹不起,就当两面派,结果大嫂骂他窝囊废,妈骂他不孝敬,于是大哥就骂自己。
过年了,四世同堂,坐下喝酒,妈站起来说去煮饺子,酒喝得挺闷,谁也不说话,就大哥一人说,现在什么都有假,我喝的这汾酒就不像真的。不是味儿。姐夫忙解释,可能质量差点儿,汾酒还是汾酒。讲假烟假酒,大家来了词儿,你一句我一句开骂。正骂得精彩,妈端上了除夕饺子。吃,这可不是假的。有人敲门,妈去开。是对门的李老太。我知道李老太太来找妈打麻将的。姐烦妈打麻将。小弟一旁来劝姐:妈就这么点爱好。老了老了就乐乐吧。输赢不就是一两块吗,又没给您败家,现在全国人民一片麻,您有气,可您管得了吗?妈跟李老太走了。小弟看电视,又一个劲换频道,嘴里骂着,他妈的,大过年的,也没个球赛。操。他倒了一杯酒,呷一口说,我就烦过年乱串,中国人顶没劲。二弟笑笑说:我到我们厂长家去转转。年前厂长家玻璃让人给砸了,脑袋挨了一砖,缝了七八针。小弟说,该砸,现在当官的都想发横。该跟你这样的发横,要不中国就完了。二弟笑笑,不再说,穿大衣出了门。大年初二,妈让我到姨妈家去。姨妈仅有两个女儿,也已远嫁,姨夫早亡,剩下年迈体弱的姨妈一人,加上家境贫贫,很有些让村里人瞧不起。妈说我在都市工作,到了姨家,会给姨妈的脸面上贴金,在村里人面前说话也硬气些。我想也是,便去了。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
王世亮,男,大学学历,陕西省子长市人,供职于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航空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试飞院文联文学协会理事长,《鹰魂》主编。发表文学作品500余篇,获全国、省、市文学创作奖十多次。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01】赵奇立:【西江月●感时十咏】(诗词)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02】杨鸿韬:【诗词九首】(诗词)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03】李爱霞:【锦绣大地】(散文)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04】郭健:【吟罢新诗襟抱开】(诗词)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05】海波:【陕北说书】(散文)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06】洪妍:【门 槛】(散文)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16】李清霞:【《帝国的诅咒》:“去神话化”的宏大历史叙事】(评论)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20】白玉稳:【石化】(散文)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高 涛 刘 生
副主编:长青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