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血清反应阴性,病因不明的常见关节疾病;是一种独立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由骶髂关节向上,髋关节,椎间关节,胸椎关节侵犯性发展性疾病;以侵犯中轴关节及四肢大关节为主,并波及其他关节及内脏,可造成人体畸形及残疾,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骨痹”、“腰背痛’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辩证论治
1.寒湿痹阻
(1)主症腰骶、脊背酸楚疼痛,痛连颈项,伴僵硬和沉重感,转侧不利,阴雨潮冷天加重,得温痛减,或伴双膝冷痛,或恶寒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迟。
(2)处方羌活、当归、海风藤各15g,桂枝、秦艽、川芎、桑枝各12g,乳香、木香各9g,赤芍、白芍、干姜、甘草各10g.寒邪偏重者,可加细辛3g,川乌6g;湿邪明显,有关节肿胀者,加茯苓、泽泻各15g,薏苡仁20g;血瘀明显,疼痛日轻夜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者,加桃仁、红花各10g,丹参3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湿热阻络
(1)主症腰骶、脊背、髋部酸痛、僵硬、重着、活动不利,或伴膝、踝等关节红肿疼痛,或见烦热、口苦、胸脘痞闷、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处方黄柏、防己、连翘、栀子、法半夏各12g,苍术、白术各10g,牛膝15g,滑石、老鹳草各20g.关节肿胀明显者,加茯苓、泽泻各15g;热象明显伴发热者,加金银花20g,蒲公英、土茯苓各15g,青风藤、白花蛇舌草各3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肾虚督空
(1)主症腰骶、脊背、髋部、颈部酸疼、冷痛,痛势隐隐,喜暖喜按,劳累或遇寒加重,或见关节强直,屈伸不利,或伴腿膝酸软乏力,或肌肉萎缩,或畏寒肢冷,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2)处方杜仲、白芍各15g,桑寄生20g,牛膝24g,肉桂、熟地黄、独活、秦艽、防风、川芎、茯苓各12g,补骨脂9g,核桃仁18g,细辛3g.阳虚畏寒肢冷,腿膝酸软明显者,加桂枝10g,巴戟天15g;督脉空虚,腰背酸软乏力者,加鹿角胶、续断各10g,狗脊15g;瘀血较重,疼痛明显者,可加桃仁、红花各10g,鸡血藤I5g,水蛭6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肝肾阴虚
(l)主症腰骶、脊背、颈部、髋部酸胀或疼痛势缓,喜按喜揉,或见关节强直变形,屈伸不利,或有四肢酸软乏力,肌肉萎缩,或有双目干涩疼痛,可伴消瘦,咽干口渴,头晕心悸,耳聋耳鸣,心烦失眠,面色潮红,手足心热,盗汗遗精;舌质红,苔少或薄黄,脉弦细数。
(2)处方熟地黄、牛膝各24g,山药20g,龟板、知母、白芍各12g,杜仲、山茱萸、当归各15g。关节疼痛明显,日轻夜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者,加鸡血藤15g.王不留行、桃仁各10g;阴虚火旺者,加青蒿20g,牡丹皮IOg,天花粉15g;伴有阳虚者,加狗脊10g,桑寄生15g,肉桂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瘀血阻络
(1)主症腰背疼痛剧烈,固定不移,转侧不能,夜间尤甚,有时需下床活动后才能重新入睡,晨起肢体僵硬明显,或有关节屈曲变形;舌质黯或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
(2)处方地鳖虫、川芎、生地黄、甘草各10g,丹参30g,桃仁、红花、香附、地龙各12g,牛膝24g,乳香、没药各9g,羌活、秦艽各15g.寒邪偏重者,加川乌10g,细辛3g,干姜6g;如虚损明显者,当补肾与祛邪之剂并用,加用熟地黄20g,龟板10g,去秦艽。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焦树德诊治经验
(1)重视补肾强督脉,治病求本焦老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大偻症,当以补肾强督为治法。焦老治疗方剂的前几味药是:骨碎补、补骨脂、川断、炒杜仲。这些药都是温阳补肾之品,只有肾精充足,肾阳不虚,骨质才能强壮。若只是祛风湿而不补肾,就是只治标不治本。焦老认为,后背是督脉所过之处,督脉太弱则病邪容易侵犯,故强壮督脉也是治疗的重要思路。常用金狗脊、淫羊藿、鹿角、廑虫等强健督脉。金狗脊的用量可以用到30-45g淫羊藿一般用于40岁以上的患者。
(2)用经方,调阴阳,温而不燥在焦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育中,应用了《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本方温阳散寒而不伤表气,重在温阳散寒,祛风化湿,辅以益气清热,是治疗阳虚热郁痹证的代表方剂。因为配伍得当,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方中虽然有附子、桂枝、干姜等大热药,但有知母、芍药、甘草相配且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焦老认为,炙麻黄、干姜能将肌肤腠理间的风邪祛出,所以服用此方不但关节疼痛减轻,连肌肉的疼痛也消失了。
(3)灵活运用,疗效显著虎骨是强健筋骨的好药,自从提出老虎为自然保护动物以来,虎骨就很难见到。为了提高疗效,焦老在临床上用透骨草、自然铜、焦神曲来代替虎骨的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焦老还十分注意引经药的应用,对不同部位的疼痛,应用不同的药物引药物直达病所。如膝关节疼痛肿大,可用川牛膝、泽兰、桃仁配合应用;颈部强硬,可用葛根引药到颈;肩膀疼痛,可用片姜黄;如强直性脊柱炎与胃病疼痛合见,可用苍术、厚朴、千年健等,既可以治疗风湿,又可以不伤脾胃,一举两得。
(4)因时、因地、因人治宜①因时治宜:是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决定用药,冬季与夏季的气候不同,用药的剂量也有所不同。如附子、桂枝、干姜等热药冬季天气寒冷用量可以偏大,可以用12g以上,夏季气候炎热用量一定要减少,一般用量6-lOg.②因地治宜:如北方寒冷干燥,南方炎热潮湿,地域不同用药也有所不同。焦老常常问清楚病人是什么地方的人,在哪里吃药,再根据具体情况开药。③因人治宜:是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的不同治疗的方法有所不同。中医认为,胖人多湿,瘦人多火。用药时胖人应多用祛湿药,瘦弱的人多见阴虚火旺,用药时注意滋阴降火。
2.王为兰诊治经验
王老认为,益肾强督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但随着具体病理变化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侧重。强直性脊柱炎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明显型.有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不同;二是隐匿型,有气血两虚、肝郁肾虚、脾湿肾虚、脾肾两虚之分。临床治疗时,根据患者主要症状而分型辨证论治。
(1)明显型①急性发作期;以邪热为主,而正虚尚未外露。治宜清热,解毒,除湿。药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虎杖、金银花、土茯苓各15g,连翘、白鲜皮、牡丹皮、忍冬藤各10g,桂枝、甘草各6g,川乌5g.②缓解期:邪气虽解,但余邪内伏,伤及其阴,阴液不足,不能润养骨骼、肌肉,故颈项背微痛、腰酸腿软,阴血不足,不能荣养心脉,故心烦口干、低热、舌红苔薄、脉细数。治宜清热养阴,荣筋强骨。药用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川断各15g,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炙龟甲、女贞子各20g,草河车、地骨皮、狗脊、炙甘草各10g.若因内有余热痰湿,阳虚不能温煦而腰脊隐痛,时有酸痛,肢冷,恶寒,舌淡苔薄,脉沉弱者。治宜温阳解毒,佐以蠲痹。药用巴戟天、补骨脂、紫花地丁、土茯苓、牡丹皮各15g,鹿角胶、肉苁蓉、熟地黄、白花蛇舌草各20g,白芥子、淫羊藿、沙苑子、炒杜仲、菟丝子各10g,炙甘草6g.
(2)隐匿型王老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在早期就有疲乏、消瘦、贫血、低热、关节痛等症状,往往未被重视,在受外伤、过度劳累或感染之后易诱发。有如下4型。①气血两虚,督脉瘀滞:治宜补气养血,通调督脉。药用人参、甘草、肉桂各6g,黄芪、茯苓、紫河车各15g,当归、白芍、白术、陈皮、鹿角胶各10g,熟地黄20g.②肝郁肾虚,督脉瘀滞:治宜舒肝解郁,益肾通督。药用柴胡、枳实、白芍、郁金、香附、山茱萸、白术、菟丝子、鸡内金、枸杞子各10g,炙甘草6g,鹿角霜20g,怀牛膝、生地黄各15g.③脾湿肾虚,督脉瘀滞:治宜温脾化湿,暖肾补火,通调督脉。药用附子、干姜、白术、草果仁、厚朴、槟榔、山茱萸、炒杜仲、菟丝子各10g,炙甘草、肉桂各6g,熟地黄20g,茯苓、生鹿角各15g.④脾肾阳虚,督脉瘀滞:治宜温补脾肾,通调督脉。药用炮附子、党参、干姜、山茱萸、炒白术、鹿角胶、泽泻各10g,炙甘草、肉桂各6g,熟地黄20g,茯苓15g,蜈蚣l条(研末,冲服)。偏阳虚者加强温补肾阳的药,如狗脊、菟丝子、细辛、骨碎补、川乌等;偏阴虚者加强滋补肾阴的药,如龟甲胶、枸杞子、生地黄、白芍等;阴阳两虚者可酌情将上述方药揉和调整使用。
3.郭维淮诊治经验
(1)阳虚型寒湿凝滞督脉,筋骨失养。治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益气养血。方用益气温经汤加减:黄芪、桂枝、防风、当归、茯苓、防己、茜草、桑寄生、独活、莪术、延胡索、炒白术、秦艽、甘草等。寒盛痛甚者加川乌、草乌;湿盛晨僵甚者加苍术;乏力甚者加党参、狗脊;纳差者加焦三仙、枳壳。
(2)阴虚型肝肾阴虚,邪郁督脉,筋骨失养。治宜滋阴清热,益肝肾,通经络。方用滋阴除痹汤加减:党参、生地、沙参、当归、赤芍、郁金、银柴胡、知母、茯苓、怀牛膝、桑寄生、秦艽、白芍、独活、茜草、甘草。乏力甚,动则汗出者加黄芪、防风;烦热甚者加茵陈、地骨皮;纳差加枳壳、白术;肺阴虚咳嗽者加贝母。
(3)功能疗法注意昂首挺胸,加强各关节的轻柔功能活动,每天做两次体操,多户外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调畅心情,加强营养,避风寒,避免感冒和过劳。
4.尹玉茹诊治经验
(1)隐匿期(风寒湿邪侵袭)患者多由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发,表现为腰骶部酸楚疼痛,活动不便,或痛连项脊,或下肢关节肿痛,痛呈游走性,晨起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病变X线表现多不明显,常需CT确诊。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治宜祛风化湿,散寒通络。药用秦艽、独活、土茯苓、薏苡仁各20g,羌活、威灵仙、王不留行各15g,川牛膝18g,川芎12g,细辛6g.若恶风寒等表证明显,加防风、桂枝;项背强痛,加葛根。
(2)活动期(湿热毒瘀内盛)症见腰骶疼痛剧烈,难以俯仰坐立,痛处灼热,或伴下肢关节肿痛,口干,汗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可见细胞反应蛋白阳性,免疫球蛋白多数增高,血沉可增高。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活血通络。药用黄柏12g,金银花30g,板蓝根、土茯苓、虎杖、薏苡仁、川断各20g,川牛膝18g,赤芍、自芍、独活各15g,地鳖虫9g,生甘草6g.若下肢关节肿甚,加泽泻、车前草;伴发热加丹皮、生石膏;遇阴雨天加重,加羌活;若畏寒明显等属寒热错杂者,加桂枝、细辛;痛甚加川椒。
(3)稳定期(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症见腰骶及颈项僵硬,晨起尤甚,痛势隐隐,胸闷心悸,头晕眼花,膝软无力,或伴发热,大便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治宜滋补肝肾,化痰逐瘀。药用狗脊、生地各20g,川断、鹿衔草、皂角刺各15g,骨碎补12g,蜂房9g,水蛭6g,乌梢蛇、苏木、泽泻各10g.若见畏寒肢冷,便溏溲清者,加川乌、桂枝;少气乏力,自汗明显者,加黄芪;筋脉拘挛不伸,加白芍;腰部僵硬感明显,加白芥子、炮山甲;低热者,加丹皮、地骨皮。
尹教授认为,本病以肾精亏虚为本。患者多为青少年男性,肾精未充,阳强妄动,多属于阴虚阳亢之体。或遇后天失养,房劳所伤,均可使肾精更亏。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精亏虚,表阳不固,易招致风寒湿热诸邪首犯太阳,出现隐匿期的太阳经证,此时当以散邪为主。邪气久郁不解,或遇阴虚阳盛之体,从阳化热,均可化生热毒,痹阻经脉,阻滞气血,形成湿热毒瘀互结的活动期证候。患者多以此期就诊,宜选用甘寒之品清热解毒利湿而顾护阴液。至于稳定期,则以肝肾亏虚,骨节失养为主,形成正虚邪恋的证候特征,宜滋补肝肾为主,佐以虫类动物药搜剔痰瘀而建功。同时注意活血化瘀,当贯穿始终,随症轻重选择用药。
5.朱晓鸣诊治经验
(1)祛风散寒法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脊柱及四肢疼痛,痛处固定,遇寒加重,夜间尤甚,活动受限,翻身困难,晨僵,脉弦紧。病变活动时,可见血沉增快,细胞反应蛋白增高。朱老师认为,此期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气血痹阻不通,以邪实为主。故治以祛风散寒除湿法,常用制川乌、防风、威灵仙、豨莶草、透骨草、千年健、寻骨风、薏苡仁、石楠藤、桑寄生、川芎等。
(2)活血祛风法本病具有痛处拒按,部位固定,日轻夜重,转侧不利,翻身困难,清晨或坐后起立时腰背僵硬尤甚,活动后可缓解等证候特点,说明本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血凝滞和经络不通,处方用药时应酌加活血药,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既可缩短疗程,又有显著的止痛作用。常用川芎、红花、当归、血竭、炮山甲、乳香、地鳖虫等。
(3)补益肾督法本病病变主要在腰骶部及脊柱,随着病情的发展,骨质受损严重,易出现脊柱强直和畸形,发生功能障碍。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贯脊直上。故肾督空虚是本病的内因,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是外因,内外合邪形成本病。因此,补益肾督应贯穿于治疗过程始终。常用生地、熟地、山萸肉、桑寄生、淫羊藿、狗脊、杜仲、续断、鹿角胶、制附子等药。
(4)搜风通络法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后既有腰脊强痛,转侧不利,又有遇风寒则痛甚等症状,说明风邪不但客人足太阳经、足少阴经,也人督脉。发病后往往内外合邪,表里俱病。因此,部分病人病情顽固,邪伏较深。经络闭塞不通者,草木之品难以宣达,常于方中加入虫蚁之类搜风通络,使经络通行,邪去不复,疗效大增,常用白花蛇、蜈蚣、全蝎等药搜剔窜透。
(5)化痰通络法部分病人由于反复不愈,久病人络,经络不通,气血壅滞,致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凝聚成痰,痰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骨骱。故可见到关节肿胀、畸形,舌淡紫,苔白腻,脉沉涩等。配伍化痰药物可有助于消除关节肿胀等症状,常用白芥子、半夏、南星、白术等。
(三)内服效验方
1.强直舒
(1)处方全蝎、蜈蚣、甘草各9g,桂枝、细辛各10g,当归、杜仲、仙茅、骨碎补、枸杞子、红花、防己、生川乌(先久煎)各12g,海风藤、秦艽、丹参各15g,青风藤20g,黄芪60g.本方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蠲痹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3次温服,10天为1个疗程。
2.肾痹汤
(1)处方熟地、何首乌、仙灵脾、桑寄生、川断、丹参各20g,杜仲、地龙各15g,川芎、红花各12g,菝葜、金毛狗脊各30g.舌红少苔、脉数者,加生地、玄参各20g;遇冷加重,得温则减者,加制附片5g,桂枝15g;髋、膝、踝关节肿痛者,加川牛膝、木瓜各15g;肩及颈
项部疼痛者,加灵仙、羌活各12g,葛根20g。本方有益肾养血。祛邪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3周为1个疗程。
3.散痹汤
(1)处方青风藤40g,生麻黄、桂枝、生姜各10g,制附子24g(先煎),生石膏18g,木通、甘草各6g.若寒盛者,重用附子,加细辛;若热盛者,减附子、桂枝,加知母、黄柏;若风盛者,加蜈蚣、葛根;若湿盛者,加薏苡仁、土茯苓;若挟瘀血者,加地鳖虫、水蛭;若痛甚者,加刘寄奴。本方有祛风壮阳,活络强筋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3次温服,30剂为1个疗程。
4.骨痹汤
(1)处方狗脊、杜仲、怀牛膝、骨碎补、独活、陈皮各15g,仙灵脾、威灵仙、生地、枸杞子各15~30g,僵蚕、熟地、当归各12g,桂枝9~15g,蜈蚣2条。阳虚明显者,加鹿角胶9g;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15g;寒盛者,加制附子9g;湿盛者,加薏苡仁12g;热盛者,加忍冬
藤15g.本方有补肾强筋,散寒除湿,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30天为1个疗程。
5.青娥益损汤
(1)处方补骨脂、炒杜仲、党参、生黄芪、全当归、海桐皮、怀牛膝各30g,狗脊100g,片姜黄、炒苍术各20g,生南星15g.虚寒者,加制附子、桂枝;湿热象者,加川黄柏。本方有补虚益损,祛风除湿,活血扶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次温服,煎前水疱2小时,慢火煎,每次20分钟0 30天为1个疗程。
6. 清利通络汤
(1)处方忍冬藤、白花蛇舌草、蚤休、鸡血藤、桑枝、地龙各30g,薏苡仁15g,防己、秦艽、赤芍、丹皮、川芎各IOg。若疼痛较剧者,加制川乌、红花各lOg;若烦渴、便干者,加石膏20g,知母log;若兼脘腹胀满,倦怠乏力者,加苍术15g,云苓、蔻仁各l0g.本方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7.温肾通痹汤
(1)处方狗脊、鹿角霜、仙灵脾各25g,灵仙、牛膝、没药、地鳖虫各15g.偏寒盛者,加制川乌、制草乌、炮附子等;偏湿盛者,加苍术、木瓜、薏苡仁、防己;偏风盛者,加羌活、防风、透骨草、乌梢蛇;偏热盛者,加黄柏、忍冬藤、僵蚕;虚者,加川断、杜仲、黄芪、当归;痛久不愈者,加制马钱子。本方有温肾强筋,通痹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温服,4周为1个疗程。
8.补肾强督汤
(1)处方骨碎补、金毛狗脊、鹿角胶(烊化)、当归、怀牛膝各15g,补骨脂、桂枝、白芍、独活各12g,熟地黄、仙灵脾、黄芪各30g,全蝎、地鳖虫、甲珠各10g,蜈蚣2条,干姜5g.寒甚痛剧者,加制川乌、制草乌各15g(先煎2小时);湿重者,去鹿角胶,加鹿角霜30g;腰痛剧者,加苍术20g,泽泻15g;久病关节强直,不能行走者,加乌梢蛇、透骨草各30g,自然铜15g.本方有补肾强督,散寒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30天为1个疗程。
9.强脊清解汤
(1)处方黄柏10g,苦参、半枝莲、萆薢、山茱萸、杜仲、穿山龙、青风藤各15g,狗脊20g,忍冬藤、白芍各30g。本方有清利解毒,祛瘀化痰,通络止痛,滋补肝肾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混匀后分早晚2次服用。
10.补肾治肛汤
(1)处方骨碎补、补骨脂、熟她、川断、杜仲各15g,狗脊30g,赤芍、白芍、羌活、独活、怀牛膝、制附片各12g,干姜6g,防风10g.腰脊疼痛,脊柱僵硬严重者,酌加川断、杜仲可分别达30g,狗脊可增至40g,甚至50g;项背疼痛厉害者,加葛根20g,另可加大羌活的用量至20g;若以寒盛为主而致畏寒肢冷者,可加大制附片的用量;若脾胃失司,脘腹胀满,则去熟地,加陈皮、焦三仙各12g;若病程日久,迁延不愈,痰湿较重者,加白芥子、苍耳子各9g.本方有强督补肾,祛寒除湿,壮骨通筋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两次空腹服用,30天为1个疗程。
11.加减寄生汤
(1)处方独活、当归、秦艽各15g,寄生、党参、杜仲、云苓各30g,生地、防风、田七片、甘草各10g,怀牛膝18g,桂枝12g.伴湿热者,加生苡仁30g,黄柏15g;背柱变形者,加白僵蚕10g,狗脊、鹿角霜各15g;肢冷脉沉者,加制附子lOg;虚赢少气,面色不华,纳减者,加黄芪30g,白术15g,甘草10g;肩背僵痛者,加姜黄15g.本方有补益肝肾,祛风通痹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30天为1个疗程。
12.益肾活血汤
(1)处方熟地、仙灵脾、羌活、独活、乌梢蛇、川牛膝各10g,寄生、炒杜仲、穿山龙、当归、鸡血藤各20g,灵仙、狗脊、补骨脂、桂枝各15g,蜈蚣3条,黄芪50g。痛重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畏寒怕冷者,加肉桂、干姜、鹿角霜;湿重者,加薏苡仁、苍术;热重者,加知母、黄柏。本方有益肾健骨,温经通络,除湿散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3.补肾活血汤
(1)处方熟地、枸杞、狗脊、独活各15g,杜仲、骨碎补、牛膝、当归、川芎、赤芍各20g,黄柏12g,水蛭6g,全蝎9g,甘草10g.病变早期以湿热为主者,加金银花30g,土茯苓20g,苍术12g;疼痛较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各10g.本方有补肾强筋,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4.补肾祛邪汤
(1)处方杜仲、续断、桑寄生、菟丝子、五加皮、怀牛膝、雷公藤、三七、桃仁、红花各适量。兼湿热者,加威灵仙、生地黄、黄柏、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兼寒湿阳虚者,加桂枝、附子、鹿角胶、淫羊藿;久病或痛甚者,加川芎、姜黄、泽兰;腰背强直或僵硬或屈伸不利者,加乌梢蛇、炮山甲、全蝎、蜈蚣;肢体麻木者,加白芥子、白芷;筋脉拘急者,加怀山药;气血虚者,加黄芪、党参、当归。本方有补益肝肾,通络祛邪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2个月为1个疗程。
15.补肾祛风汤
(1)处方狗脊30g,熟地、秦艽、牛膝、仙灵脾、炙山甲、白花蛇、乌梢蛇各15g,防风、熟附子、续断、羌活、独活、千年健、千斤拔、黑蚂蚁各10g.湿热明显者,加桑枝、葛根、忍冬藤、茯苓;寒湿明显者,加大熟附子、羌活、独活用量,并加桂枝、炙麻黄;气血亏虚者,加首乌、当归、鸡血藤、黄芪、党参;关节疼痛僵硬明显者,加僵蚕、全蝎、蜈蚣、地鳖虫、自然铜(醉淬先煎)。本方有补肾壮督,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
16.通督散痹汤
(1)处方炮山甲、制附子、川断、当归、羌活、独活各109,狗脊15g,熟地20g,生黄芪30g.疼痛剧烈者,加全蝎、细辛各3g;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者,加伸筋草15g,青风藤30g,威灵仙lOg;关节肿胀者,加茯苓皮、薏苡仁各30g;痰湿盛者,加白芥子6g,炒牛蒡子、姜半夏各10g;热盛者,加生石膏15g,黄柏6g.本方有沮督强筋,益气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温服,30剂为1个疗程。
17.舒督通痹汤
(1)处方麻黄、桂枝、独活、甘草各10g,当归、赤芍、木瓜、伸筋草、杜仲、青风藤、乌梢蛇、五加皮各15g.若患者寒盛,遇冷痛甚者,加制川乌、制草乌各6g;内有热象,苔黄脉数者,加连翘30g,栀子lOgo本方有散寒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3个月为1个疗程。
18.独活寄生汤
(1)处方独活、寄生、当归、赤芍、白芍、川芎、红花、防风、生地、熟地各10g,杜仲、川断、牛膝、秦艽各12g,细辛3g,桂心6g.颈项疼痛、僵直者,加羌活、片姜黄各10g,葛根12g,白僵蚕9g;腰骶疼痛明显者,加狗脊、菟丝子各10g,加重桑寄生、杜仲、川断用量;阳虚明显者,加制附片6g,鹿角胶lOg;病久不愈,痰瘀交阻者,加白芥子6g,三棱、莪术各10g.本方有补肝益肾,益气活血,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9.寄生青藤汤
(1)处方寄生15~30g,青风藤30g,独活、川断、狗脊、杜仲、桂枝、秦艽、生薏苡仁各9g.肾虚寒湿证者,加牛膝、炙附子各9g,细辛3g;肾虚湿热证者,加威灵仙9g,生地、知母各9~12g;关节痛甚者,加桑枝、荜茇、牛膝;寒湿盛者,加干姜、草乌、苍术;湿热盛者,加生石膏、忍冬藤、防己;病久加活血及虫类药如川芎、桃仁、红花、全蝎、蜈蚣。本方有补肾壮督,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4周为1个疗程。
20.加减三痹汤
(l)处方黄芪40g,川芎、当归、寻骨风各30g,独活、生地、川断、鹿衔草、老鹳草各15g,秦艽、杜仲、牛膝、灵仙各lOg,细辛、甘草各6g.疼痛较著者,加青风藤、僵蚕;阴虚低热盗汗者,加青蒿、石斛、乌梅;湿邪偏重者,加生薏苡仁、土茯苓;二便带血者,加三七、茜草、侧柏叶。本方有益气活血,祛风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1.麻藤石甘汤
(1)处方炙麻黄5g,雷公藤5—9g(先煎),忍冬藤30g,海风藤15g,生石膏30-60g,蜈蚣3条,全蝎3g,仙灵脾20g,白芥子、生甘草各10g.阴虚者,加生地、鹿衔草;阳虚者,加桂枝、鹿角片;另根据相应症状对症加减。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月为1个疗程。
22.制二乌复方
(l)处方 I号方药用制川乌、制草乌、生甘草、淫羊藿各10-30g,干姜、桂枝各6—lOg,延胡索、云茯苓、当归、桑寄生、葛根各10~20g,乌梢蛇10-45g;Ⅱ号方为I号方去制川乌、制草乌,加泽泻、玉米须10-30g,木通10-20g.本方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煎药时将制川乌、制草乌、甘草先煎3小时,I号方服3剂后,改服Ⅱ号方,然后I号方和Ⅱ号方交替服用。
23.雷公藤复方
(1)处方雷公藤、独活、薏苡仁、白芍各20g,威灵仙、补骨脂各15g,生地、金银花、蒲公英各24g,细辛6-9g,葛根15—20g,地鳖虫9g,川牛膝18g.怕风怕凉明显者,加桂枝9g以温经散寒;腰背僵硬,两髋关节屈伸不利,改生地为熟地,酌加川续断、狗脊各15g,鹿角胶12g,炮山甲9g以补肝肾,通经络;腰骶关节疼痛重者,酌加全蝎、蜈蚣、地龙等虫类搜剔药,以增强止痛作用;膝、踝关节肿胀有积液者,酌加防己9g,泽泻20g,车前草15~30g以利水消肿。本方有祛风散寒,清热解毒,补肾通络之功。
(2)方法雷公藤先煎1小时,每日l剂,服6剂休息1天。
24.抗风湿I号
(1)处方威灵仙30g,羌活、独活各15g,生黄芪、川楝子、延胡索各25g,地鳖虫、全当归、远志各20g,全蝎6g.湿甚者,加苍术15g,薏苡仁20g;肝肾亏虚者,加何首乌、生地、鳖甲各20g;气血亏虚者,加党参20g,紫河车12g.本方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急性发作期上方水煎,每日1剂,分2—3次温服。静止期症状体征缓解后,续服抗风湿I号6周,以后每隔3个月服药2周,连服半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5.抗风湿Ⅱ号
(1)处方寒湿阻络型药用制川乌、桂枝、细辛各IOg,虎杖根、秦艽、鸡血藤、汉防己、仙灵脾、鹿角霜、乌梢蛇各15g,青风藤、黄芪各30g,制马钱子0.6-0.9g(研末),全蝎2g(研末);湿热阻络型以上方去川乌、桂枝、仙灵脾,加白鲜皮30g,白花蛇舌草、生地各15g.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2次温服,以上研末药均冲服。
26.五虎蠲痹丸
(1)处方地龙、乌梢蛇、桑寄生各300g,丹参、地鳖虫、杜仲各200g,当归、枸杞子、延胡索各250g,蜈蚣10条,全蝎、三七各509,红参100g,蛤蚧1对。本方有补肾强筋,祛风通络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炒焦,研末,过80目筛,水制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4-6g,每日2次,30天为1个疗程。
27.花仙子胶囊
(1)处方洋金花6g,制马钱子3g,花旗参15g,仙灵脾12g.本方有益气补肾,祛风通络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胶囊,每粒含生药0.25g.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早饭后、晚饭前各服l粒,以后每隔3天各增加1粒,逐渐增至早饭后3粒、晚饭前5粒的治疗量。 7周为1个疗程。
28.强肾胶囊
(1)处方黄芪30g,红参、当归、鹿茸、巴戟天、冬虫夏草各10g,山茱萸、伸筋草、三七各12g,延胡索、川断、桑寄生、苍术各15g.本方有健脾补肾,强筋通络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胶囊,每粒含生药0.5g.每次服6粒,每日3次,饭后开水送服。
29.抗风湿散
(1)处方海狗肾、补骨脂、杜仲、当归、制马钱子、防风各60g,羌活、枳实、制草乌头、木香、郁金、肉桂、白芍、桂枝、川芎、牛膝各50g,三七、天麻各30g。本方有强肾壮督,祛风温经,舒筋通络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 00目筛,分装,每袋50g.每袋加酒500ml,浸泡24小时后,每日20~ 30ml,分3次饭前服。 30天为1个疗程。
30.通痹灵
(1)处方桂枝、白术、蕲蛇、炮山甲、川断各6份,白芍8份,知母、生姜、黄精、防风各5份,制马钱子l份,制附片、炙甘草、麻黄、制乳香、制没药、全蝎各2份。本方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补益肝肾之功。
(2)方法按上述份量制成片剂,每片0.25g.每次服用6-7片,每日3-4次,饭后温开水送服,30天为1个疗程。
(四)中药外治方
1. 中药熏蒸方
(1)处方桂枝、防风、伸筋草、透骨草、川乌、草乌各30g,红花、川芎、牛膝、红花各50g.
(2)方法采用熏蒸治疗床,将诸药放入电热锅内,加水2 000ml,加热煮沸20分钟后,患者仰卧于熏蒸治疗床上,对病变部位熏蒸,温度40- 45℃,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中药汽浴方
(1)处方稀莶草、黄芪各30g,防已、鸡血藤、红花、麦冬、独活、五加皮、青风藤各20g,丹参、牡丹皮、秦艽各15g,露蜂房IOg。热象明显,血沉快者,加土茯苓50g,生石膏20g;寒象明显,血沉正常者,加麻黄、干姜各l0g.
(2)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浸泡2小时,加热煎煮2次制成5 000ml原液。使用时病人坐入蒸气浴房中,先用蒸气熏蒸15分钟,使全身汗毛孔开,然后开始进行药浴。将中药液反复均匀地喷淋在皮肤上,重点在腰骶部位,时间为20-30分钟。在熏蒸过程中嘱患者不断活动各关节,以使长期疼痛、僵硬的关节功能得到改善。隔日进行1次,15次为1个疗程。
(3)注意药浴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呼吸、面容、出汗多少等。随时询问患者的自我感受,如头晕、恶心、乏力等,如有不适要及时终止治疗。药浴结束后嘱病人淋浴净体,出浴房后,协助病人穿上浴衣,严防感冒。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肝炎、活动性肺结
核等各类传染性疾病及各种疾病引起体虚者忌用。
3.松脊展筋方
(1)处方制川乌、制草乌各15g,桂枝、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五加皮、川椒、羌活、独活、防风、合欢皮、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各10g,海桐皮20g,细辛6g.
(2)方法 以上方药袋装后置人TQ-98B型汽化药热疗器,对患者腰骶部及背部进行熏蒸治疗,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耐受程度,设定温度在45~50℃,每天1次,时间为40分钟.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4.离子导入方
(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秦艽、威灵仙各90g.
(2)方法将以上方药投入75%乙醇600ml中浸泡半月过滤备用。治疗时用绒布或滤纸浸透药液敷于疼痛明显处,上盖浸湿的绒布垫,内夹铅板连接电疗机导线之阳极,阴极置于腹部对应部位。开通电疗机,以病人能耐受为宜,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活络外洗液
(l)处方当归、川芎、木瓜、制乳香、制没药各20g,独活25g,狗脊、杜仲、伸筋草、川椒各30g.
(2)方法上方使用时将药用纱布包好后放人大号砂锅中,加水2 000ml浸泡30分钟,文火煎沸20分钟后将药液倒入熏洗床的贮槽内,加入食醋100ml.令患者暴露其脊柱及骶髂部周围,仰卧于床上,上盖棉被保暖熏蒸,待药物不烫手时,用棉布擦洗患处,边洗边按摩,使药力充分到达患处。每次熏洗时间一般在40分钟左右,也可根据患者体质情况适当调整,熏洗时勿令感受风寒。每日熏洗2次,1剂药可洗2天,再次使用时适量加水煎沸即可,每30天为1个疗程。
6.通痹灵洗剂
(1)处方川椒目、海藻、鸡血藤各30g,桂枝、昆布、透骨草各15g,忍冬藤20g.
(2)方法 以上方药按比例配制粉碎加工成100目粉末,包装成150g/包。每次1包,用开水冲泡后倒人盛有温水的浴缸中,水量以能浸泡整个人体为度,每次药浴半小时。每2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7.八昧镇痛散
(l)处方伸筋草、透骨草、川乌、草乌、乳香、细辛、制马钱子、樟脑各90g.
(2)方法先将前七味药烘干加工粉碎过箩,然后将樟脑粉碎加入上药拌匀制散剂口先用稀布缝1—2个布袋,布袋的长短大小应根据患者脊柱长度决定。一般应超过脊柱及骶髂部周围痛点的上下左右2cm.然后在桌上铺一50cm2大小的塑料布,将八味镇痛散放在塑料布上用适量的米醋拌湿,拌匀。一般湿度为用手一握成团,放下后可自动散开为佳。不可过湿或太干,因过湿或太干都可影响药物的疗效。最后将拌好的药物装入缝好的布袋内封口,装好药袋的厚度平均约在1~1.5cm,最多不超过2cm(因太厚不易加热,影响疗效)。将药袋放在脊柱及骶髂关节部,药袋直接放在皮肤上,将装入7~8成满的热水袋放在药袋上加热或用电热袋加热均可。热敷的时间,一般在40分钟至1个小时左右,每日1~2次,3个月为1个疗程。每袋药可热敷3—5天,如用3—5次之后,发现药袋内的药变干,可再加米醋调湿拌匀装入药袋继续使用。
8.螟蚣三七散
(1)处方蜈蚣、三七、全蝎各5g,炙乌梢蛇、僵蚕、地龙、蜣螂虫、炙豹骨、露蜂房(炒黄)、细辛、牛膝、乳香、没药、马钱子、大黄(麻油煎)各10g,麝香0.5g,蟾酥2g,冰片3g,白及2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最后加麝香、冰片、蟾酥三药,兑匀装瓶封固备用。一般早期急性炎性活动期用上药粉加陈醋适量,调为糊状涂于患关节处,每日1次。若慢性、稳定期用肥生姜、鲜葱白带须各30g,共为泥混合上药粉,加适量黄酒为糊膏状,外敷于患
关节加绷带固定,3天换药1次。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颈椎关节取华佗夹脊穴、风池、天柱、大椎、列缺、足三里;胸椎关节取大杼、膈俞、人中、后溪、胸夹脊穴、大椎、身柱、太溪、足三里;腰椎、骶椎关节取肾俞、命门、大杼、腰阳关、次髎、太溪、关元俞、小肠俞、委中、气海俞、上髎、后溪、足三里、膈俞。
(2)操作①颈椎关节:每次选3—5穴,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华佗夹脊穴和督脉穴以得气为度,其余穴位均平补平泻法。②胸椎关节:每次选3—5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胸夹脊和督脉穴以得气为度,其余穴位均平补平泻法。大杼
和膈俞穴针尖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肾俞穴直刺并微斜向椎体,深1~1.5寸。③腰椎、骶椎关节:每次选3—5穴,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肾俞、命门、大溪、足三里用补法,其余穴位用中等刺激。肾俞针刺微斜向椎体,深1~1.5寸,关元俞直刺0.8~1寸,使腰骶部及下肢有酸胀麻感,次髎直刺1—1.5寸,使骶、下肢有酸胀感。
2.温针法
(1)取穴双侧第10胸椎以上华佗夹脊穴;八髂、环跳、承扶、秩边、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
(2)操作先针刺患者双侧第10胸椎以上华佗夹脊穴,左右交叉选穴,盘龙刺法(华佗夹脊穴的一种刺法,沿脊柱取华佗夹脊穴,从上向下左右交叉,如取第1胸椎左侧夹脊,后取第2胸椎右侧夹脊,左右交替,因其状如龙盘于柱故得名盘龙刺法),刺左不剌右,刺右不刺左,行捻转补法,隔日换针对侧。另取八髂、环跳、承扶、秩边、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针刺,行捻转补法。再于所有针尾部放1寸艾炷点燃。每次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针挑法
(1)取穴颈4-骶5,的华佗夹脊、膀胱经穴(包括1.2线)、督脉、双髋、骶部的阿是穴。
(2)操作每次于上方中选取2穴(左右对称),常规消毒,用2%的利多卡因作局部表皮麻醉,稍片刻后挑治。选用大号缝衣针,右手横向持针,左手食指轻压穴侧以固定局部皮肤,把针尖放在挑点中心处,缓慢进针,当穿过皮肤后,可放松左手,右手同时把针尖翘高一点,提高针体作左右摆动,把挑起的表皮拉断,然后再将针尖伸进缺口皮下,挑出一些带黏性的皮内纤维,挑一点拨出一条,反复多次,直至把针口周围的纤维挑完为止。在挑治过程中,一定要随时旋转针体让纤维缠绕在针体上,纤维随针摆动而拉长,拉出一定长度后,又随之把纤维旋缠在针体上,边摆边旋转,直至把纤维拉出为止。摇摆时,感到右手指下抵抗力明显减弱时,切勿大力提拉,以免纤维中断。如果中断,可用针重新挑拨,直至不能挑出皮内纤维为止。如纤维过长,缠满针尖,不利操作,可剪掉。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针体与皮肤要保持平行状态。术后用消毒纱布固定,每次针挑的时间需15~30分钟。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3天。
4.银质针法
(1)针具参照浙江宁波陆氏银针定制,其针柄粗2.Omm,长7.Omm,针体粗l.Omm,长度分别为7cm、9cm、llcm、13cm、15cm五种规格。
(2)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脊背部,常规消毒,按无菌技术要求操作。选择脊背部以胸腰椎为中心,左右各三排,针距为2cm,根据部位深浅选用一定数量长度合适的银针。进针处作普鲁卡因皮试点,然后将所选定银针从上至下刺人病变部位,而后用TDP照射针刺部位,约25~30分钟后起针,针眼敷乙醇以防感染。同一部位3—5天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
5.穴位埋线法
(1)取穴肾俞、白环俞,均取双侧。
(2)操作患者俯卧,先用甲紫在穴位处作一进针标记,以0.5%碘酊常规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医者右手持针,针头顶压于所埋穴位,左手将一段已消毒的0号羊肠线(将O号羊肠线剪成1.5cm的小段,使用前浸泡于75%乙醇中30分钟)套于埋线针尖端的凹槽内,然后左手拇指绷紧穴位皮肤,右手持续缓慢进针,针尖缺口向下以15 0~40 °刺入,直至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cm,将肠线埋于穴内肌层,随后出针,针孔用碘酊再次消毒,外敷无菌纱布。 15—20天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埋线后5天内嘱患者切勿洗澡,以避免针孔感染。
6.针刀松解法
(1)定位患者俯卧,松解部位下面垫枕头,使脊柱保持后突,后侧软组织绷紧,以利于操作。每次松解4个椎板、椎小关节囊及其周围肌腱及肌腱韧带钙化组织。第一次选择脊柱活动度大的部位T11,~L2,,以此为中心逐次向上下扩展。若为解决颈部活动时,可先从上胸段开始。胸椎小关节间隙由后下向前上倾斜,关节面与水平位呈60°~70°,而腰椎小关节间隙于矢状位相一致,并由内向外稍有倾斜。
(2)操作针刺前可在松解部位注射2%利多卡因l一1.5ml,加泼尼松龙Iml于椎板及小关节周围,一般在松解节段棘突旁2cm刺入皮下进针到椎板,其松解顺序:椎板周围、小关节囊、关节周围、棘间韧带。特别应该提及的是小关节松解时应按倾斜方向及角度进行。当针尖刺入小关节囊时有磨砂感,严重者有刺入石灰块内的感觉,可多次循序渐进,松动后针尖可达小关节间隙内并顺其方向摆动。术后一般不出血,贴创可贴于针孔处。松解后抽去
枕头,患者抓住床栏,术者持患者双小腿持续用力牵拉3—5分钟后,术者用手掌由轻到重按压脊柱,此时可见后突部位下沉、变直,以病人耐受程度适可而止。病人站立后活动脊柱,包括前屈后伸、左右弯曲及旋转,术者以手掌放在松解区,可感到有撕裂样感,同时脊柱活动度增加。一般伸屈可增加20°~30°,同时感到胸腹部畅快、腹部发热。术后坚持每天2次的腰部锻炼,包括牵拉单杠、摆腰、扩胸、俯卧撑等。坚持不懈地防止小关节及周围组织再度粘连,保持其活动度。
7.夹脊火针法
(l)取穴 根据X线片提示病变部位及症状选用相应的夹脊穴。
(2)操作先用银针在所选穴上点按标记,然后将穴位用碘酒、乙醇常规消毒。术者右手持细火针在乙醇灯上烧至白亮,对准穴位速进疾出,针刺深度以1寸为宜。刺毕在针孔上拔火罐10分钟。每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8.夹脊针罐法
(1)取穴夹脊穴为主,督脉穴为辅。
(2)操作根据病变所在相应部位的夹脊穴,常规消毒后,用3.5寸毫针,根据病人胖瘦体型的不同,选准穴位,直刺1.5~2寸深,以有放射感为佳,用泻法,速刺不留针,出针后局部拔火罐,以拔出瘀血少许。每日1次,1周后改用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
9.扬刺夹脊法
(1)取穴 以相应病变椎体部位的夹脊穴和骶髂关节痛点为治疗点。
(2)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暴露病变部位后,医者用30号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选2-4个夹脊穴,正中刺人一针,施轻度均匀的提插手法使针感向四周传导,以有放电样感觉向对侧脊柱或肢体传导为佳。之后在穴位四傍各浅刺一针。并在主穴针上接通G6805电针仪,留针20- 30分钟。然后,让患者变换体位,并牵拉活动髋关节寻找骶髂关节的痛点,依上法针刺,手法以中度提插捻转和刮柄法为主,留针30分钟后,取大号火罐用闪火法在针刺部位拔火罐。 6天为1个疗程。
10.刺络放血法
(1)取穴风池、大椎、命门、脊柱关节阿是穴。
(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重叩或挑刺后,拔火罐,吸尽瘀血。每次选取2个穴位,每周2次。
11.蜂针治疗法
(1)过敏试验蜂针治疗的前1天,应首先进行过敏试验:上午在病人腰椎的一侧皮肤上用一只蜜蜂螫刺,10秒钟后拔出,若无明显反应,下午在另一侧皮肤上再用一只蜜蜂螫刺,1分钟后拔出,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测量体温、血压,翌晨做尿常规化验检查。若半小时内仅有轻度局部反应(红肿范围直径在5cm以内),体温与血压无明显变化,尿化验检查、尿糖与蛋白均为阴性者,为敏试阴性。若呈中度局部反应,须进行脱敏后,再行治疗。
(2)螫刺方法过敏试验阴性者,即可行螫刺治疗:①局部常规消毒,用镊子轻轻夹住蜜蜂头部,使其腹部末端接触治疗皮肤,蜜蜂即弯曲腹部伸出尾部的钩针刺入。②30分钟后用镊子拔出螫针,再局部消毒,每日1次。③蜜蜂只数逐渐增加,最多1次用20余只蜜蜂。
(3)螫刺穴位 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等。
(4)疗程30~50天为1个疗程,蜜蜂总量为400-1 000只,病程长的,中间休息1周后,可再治疗1个疗程。
12.刮痧治疗法
(1)定位①近取范围:患者背部以脊柱为中心的病变区域,即以X线提示的脊柱病变最高位置为上限,以骶部为下限,两侧腋后线之间的范围。②远取部位:双侧涌泉穴。
(2)操作①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显露背部,全身放松。②术者确定刮痧范围,在相应部位涂上一层“舒筋活络油”,并轻松按摩穴位,放松有关肌肉组织。③术者用消毒刮板在皮肤上以45°的倾斜角,沿着一定方向进行刮摩,一般自上而下,由内到外,依次顺刮。其接触面应尽可能拉大、拉长,非平面部位可用棱角刮摩。操作中依据病情、病变特点,灵活运用点、线、面的结合,针对性刮摩重点部位。④刮摩力度以患者体质、胖瘦、病程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而确定,一般胖者,病程长者重刮,反之则轻刮。但用力应均匀,始终如一。⑤术者应全神贯注,意念作用于手指,将自身正气通过刮具传达到皮肤,并与刮摩力相合,借助刮具快慢节奏变化,实施补泻手法。⑥刮摩背部同时,交替对双侧涌泉穴者进行强力刮拭。⑦每个部位刮拭3—5分钟,约30—50次为宜,直至出现紫红色斑块,示体表出痧。刮摩完毕,嘱患者饮用大量热茵陈赤小豆汤,而使其周身汗出。⑧每7天刮1次,4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穴位敷贴法
(l)取穴①督脉穴位:大椎、至阳、筋缩、命门、腰阳关。②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大杼、膈俞、肾俞。③膀胱经第二侧线穴位:膏盲俞、志室、秩边。③阿是穴。
(2)药物 主要成分为乳香、没药、皂刺、白芥子、川乌、草乌、威灵仙、透骨草、炮山甲、吴茱萸;共研细末,密封保存。
(3)操作用高纯度白酒将药粉和为糊状。先用热醋敷贴穴位30分钟,然后每穴贴花生米大小药糊1块,胶布固定,12小时后去掉。第1、4组穴每次必贴,第2、3组穴斟酌选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14.铺灸治疗法
(l)定位取督脉大椎穴至腰俞穴。
(2)药物斑蝥l份,丁香、肉桂各2份,共研细末备用,麝香0.5g;取大蒜l OOOg绞碎去汁,留蒜泥备用;桑皮纸1张(8cm×80cm),艾绒适量。
(3)操作患者取俯卧位裸背,穴位常规消毒后,涂以少量蒜汁,将以上药粉均匀敷于穴位,铺桑皮纸,将蒜泥隔纸置于穴位上,压紧砌成宽5cm,高2.5cm的长方体。蒜泥中央再铺宽3cm,高2.5cm三角形长艾炷,点燃头、身、尾3点施灸,燃尽为1壮,灸2—3壮。灸毕,除去蒜泥,用纱布蘸温水擦去药粉,揩干。灸后皮肤渐红,可起水疱,第3天消毒引流泡液,并涂以甲紫药水,暴露患处,直至结痂脱落,皮肤愈合。每年三伏施灸1次,3年为1个疗程。
15.激光针刺法
(1)取穴主穴取肾俞、命门、腰阳关、大肠俞、华伦夹脊穴,配穴取大杼、阳陵泉、悬钟。
(2)操作 每次取其中3—6穴。应用JG- 10型激光针灸仪,激光波长为6328A,光纤输出功率>2mW,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将光纤插入高压消毒过激光空心针中,刺入相应穴位,提插捻转得气后,打开开关,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天。
(六)推拿治疗法
1.松凝正骨法
(1)预备手法患者俯卧,解除腰带,全身放松,术者立于床边,用攘法自颈肩、胸腰背、臀、股、小腿至足跟,主要放松和温通足太阳膀胱经脉,反复6次。再以左右拇指分别置于脊柱两侧,顺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肺俞、心俞直至膀胱俞等穴位进行点按,又顺双下肢
膀胱经和少阳胆经自臀至足,重点点按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穴,每穴点按3—5息(一呼一吸为一息)。以上手法共用时约15分钟。
(2)松凝分筋 术者立于患者一侧,双手拇指并拢,首先触摸到第1腰椎横突,指腹用力顶住横突处,将横突间韧带、骶棘肌、横突间肌和腰背筋膜等组织向内后方向进行弹拨,反复进行3~5次。每次弹拨时要配合患者的呼吸,力度轻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然后拇指顺势下移至第2、3、4、5腰椎及臀部进行同样手法操作,直至使触及的腰背肌腱、韧带等出现一定的松弛感。一侧手法治疗结束后,术者再移至患者另一侧进行治疗。以上手法用时约10分钟。
(3)掌推正骨术者侧身立于患者一侧,一手掌置于第7颈椎棘突,另一手掌置于其上协同用力。术者前臂和掌根的用力方向与患者身体呈45°,着力点在术者掌根部,自颈胸段开始,沿棘突由上向下顺势推按,每次按压时注意配合患者呼吸(呼气时向下按,吸气时放松),按压力度由轻到重,并随时询问、观察患者的反应,每次推按至骶尾部结束。如此往返3~5次,用时约10分钟。
2.整脊平衡法
(1)预备手法患者取俯卧位,解除腰带,全身放松,术者位于床边,用攘法自颈肩、胸背、腰臀、腿至足根反复10次,主要使组织放松和温通足太阳膀胱经,再用左右拇指分别置于脊柱两侧,顺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肺俞、心俞直至膀胱俞进行推按,顺双下肢膀胱经和少阳经自臀部至足跟推按。一指禅推大椎、命门、肾俞、腰俞、腰阳关、肝俞、脾俞、膀胱俞、四髎、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穴3~5遍。
(2)整脊平衡法①脊柱前后运动法:令患者俯卧或侧卧,术者双手拇指按压两棘突间做前后运动200次。②棘突左右侧运动法:令患者俯卧位,术者双手拇指放置于棘突左右旁侧,向对侧推动200次。③棘突左右斜45°运动法:术者双手拇指置于棘突旁侧,用力方向向对侧呈45°推动200次。④脊柱小关节前后运动法:术者双手拇指按压棘突旁小关节,力的方向向腹侧直线进行,起伏按压200次。治疗顺序为自上而下,上自环椎下止骶椎,每个运动节进行手法调整平衡运动频率以60次/分钟为宜,手法中应在肩、肘、腕关节放松空虚进行起伏性按压局部,动作要柔和、轻巧,手到心会,由轻到重,逐渐用力,达到局部力学平衡的治疗作用,每20次1个疗程。
3.理筋通筋法
(l)-般常规手法手法为一指禅推法、攘法、揉法、弹拨法、踩背法;部位为脊柱、双侧骶髂关节、膝关节;取穴为胸背部两侧膀胱经背俞穴及骶髂关节、膝关节周围穴位。操作要求:患者取俯卧位,尽可能放松整个背部及双侧骶髂关节、膝关节周围的组织。按照手法操作由面到点、由上而下、由轻到重的原则。总时间为30分钟。
(2)推拿特效手法手法为擦法、拿法、振法、不倒翁动作、捏脊法、侧扳法。操作要求:上述手法在一般手法完成后进行。擦法要求力透脊柱深层,以擦至全身出汗为度;拿法要求两手同时分上下拿住一侧脊柱旁的深层肌,同时用力往上提,以听到“喀’的一声声响为度;振法要求两手分置脊柱两侧,边振边移动,以振后患者有明显舒适感为度;捏脊法要求每个脊柱节段都能听到“喀”的一声声响为度;侧扳法要求力点集中于病变节段;不倒翁动作为结束手法,患者坐床上,双手交叠抱紧膝关节,胸部向前贴紧,头部尽量前屈,医生一手扶住病人胸背部,另一手扶住病人膝关节,两手协同用力,使患者身体以臀部为中心进行前后滚动,反复10次,在操作过程中勿使患者身体左右摇晃,并嘱患者始终抱紧膝关节。
4.推拿导引法
(1)推拿手法俯卧位,视病情可适当腹部垫枕。①脊柱部推拿:第一步按揉弹拨。背向腰骶部沿骶棘肌进行叠指、叠掌按揉,用力由轻到重,再自上而下以腰骶部为重点作弹拨法,配以点按膀胱经穴,反复施之。如配合梅花针刺络走罐,更具温通肌筋,缓急止痛之功效。接着第二步平推振压。自上而下,背脊部用拇指平推,腰骶部取肘平推法,沿骶棘肌内侧束施行,然后有节奏地从背至腰骶进行弹性振压。第三步擦背温通。取介质少许,沿膀胱经及棘旁从上而下行小鱼际侧擦法,腰骶部、骶髂部务以透热为佳。②髋都以下手法:用掌根、肘部按揉法,拳背攘法、弹拨法,舒松臀肌痉挛及粘连;在大腿后侧及髂胫束用掌根按揉法、攘法。掌平推小腿,点按委中、承山,拿小腿及跟腱。酌情施以下肢屈膝压腰或后伸压腰。最后仰卧位,适当背部、颈部垫枕。行点按气海、关元穴,揉摩腹部;攘、按揉大腿前侧,弹拨股内收肌,摇髋关节,搓大腿。
(2)自我导引①仰卧位,腰骶置薄枕,如圆背畸形明显者在颈背部垫枕以舒适为宜。初练功者可意念丹田部或命门,有一定的基础可意念骶髂部、髋部等病变部位。可默念字句、数息等促使入静。呼吸从腹式自然呼吸逐渐适用逆腹式呼吸及胸式呼吸。入静至一定程度,逐渐意想脊柱、髋部,体会局部的松舒感受。然后摩揉小腹至热,搓手浴面结束。或可依小周天功练之。②高坐或站立,揉颈项,手与项争,抬肩缩颈,擦胸胁,摩腹,擦少腹及腹股沟,直擦腰骶,屈膝下蹲或背靠墙站立或膝关节转轮活动,依次操练。可配练《易筋经》韦驮献杵势。
5.脊柱推拿法
(l)骶棘肌膏摩法病人取俯卧体位,医生以祛瘀止痛膏摩为介质,用掌根按揉法,在病变脊椎两侧骶棘肌自上而下反复多次地施行手法,亦可用攘法在两侧骶棘肌作自上而下反复多次地施行,以作放松、诱导治疗。这两种手法的接触面均较大,尤其是按揉手法,对大面积的背部疾病最为适用。
(2)背部膀胱经穴及督脉经穴的按揉法和弹拨法对肺俞、膈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秩边、大椎、身柱、至阳、筋缩、命门、腰阳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居髎、环跳等穴作重点的按压法。
(3)单侧挺胸压脊法病人继续取俯卧位,医生站在病人的左侧,以左手托住病人的右肩前部作向后的动作,而右手手掌按压病人的胸段棘突作向下的按压动作,双手配合默契,同时施力,这样就可使胸段脊椎产生单侧挺腹为主的伸展运动。右手手掌按压的胸椎部位可有规律地由上逐渐向下移动,这样就可以完成整个右侧挺胸为主的被动伸展运动。
(4)腰、腰骶、骶髂、髋关节被动后伸法医生位于病人的左侧,左手分别在腰部、腰骶部、骶髂部、髋关节作向下按压的动作,右手握住病人的左腿或右腿作向后伸的动作。双手配合默契。同时用力,完成腰、腰骶、骶髂、髋关节的被动后伸法。
(5)髋关节的被动旋转法 以左侧髋关节为例,病人继续取俯卧位,医生位于病人的左侧,左手以祛瘀止痛摩膏为介质,用掌根在臀部施按揉法;右手握住病人的右踝,被动屈膝后,配合左手的按揉法,作被动的髋关节内旋和外旋被动运动。
(6)擦脊法同样以祛瘀止痛摩膏为介质,用擦法,分别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上分段(胸段、腰段、腰骶段)施行擦法,透热为度。
(7)仰卧运髋法病员取仰卧位,医生用掌根按揉法施于股前、股外侧、股内侧,并可按压髀关、伏免、风市等穴。
(8)扩胸伸脊法病人取坐位,双手指交叉握紧于后脑枕部,医生位于病人的背后,用膝关节抵住病人的胸段脊椎,双手扶住病人的两肘,做手法前的准备。医生的双手将病人的双肘推向前方,躯体随之前屈,并嘱病人作呼气动作;而后医生双手将病人双肘拉向后方,躯体亦随之后伸,使医生的膝关节抵住病人的胸段棘突,同时尽可能地使肘关节向后过伸,并嘱病员作吸气动作,如此反复3~5次。这是一种有效的被动扩胸运动,治疗时如能配合好,又肯坚持锻炼,胸廓扩张运动受限定能得到改善。最后以按揉胸部、背部,擦两胁肋,拿风池,拿肩井,搓胁结束治疗。
6.脊柱拉压法
采用JQ-1型脊柱牵引机,患者俯卧机上,背腰部按摩后固定骨盆和腋部,根据患者体重、脊柱长度及病情选定拉力、拉距及床面角度,慢速牵引2—3次。配合按摩挤切,点叩摇晃,拍击理肋,按摩舒筋,推拿松骨等手法,施术15分钟。鼓励患者术后锻炼背腰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