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病中医经验集成』一、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或黏膜下的炎症持续数月以上,或炎症反复发作,间歇期亦未恢复正常,且无明确的致病微生物感染者。临床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种。前者是鼻黏膜可逆性、慢性疾病,后者以鼻黏膜增生、肥厚为特点,后者多由前者发展、演变而来,两者无明确界限。发病年龄以青少年为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亦可为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鼻窒”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肺经郁热
    (1)主症  鼻塞而呈间歇性,语声重浊,涕不多,质黏稠,色黄;头痛头胀,咽干,咳嗽,痰少而黄稠,不易咳出,甚则须张口呼吸,烦躁,影响睡眠等;检查见下鼻甲肿大,黏膜水肿,色红,用麻黄素后,收缩良好;舌质红,苔黄,脉数或弦数。
    (2)处方苍耳子、白芷、藿香、白菊花、桑白皮、马兜铃各1 0g,辛夷、薄荷(后下)、黄芩、牡丹皮各6g,甘草3g.热重,涕黄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各10g,大青叶15g;头痛者,加川芎6g,蔓荆子10g;咳嗽痰多者,加川贝粉(冲服)3g,前胡10g,天竺黄6g。
    (3)方法  每日I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肺气虚寒
    (1)主症  鼻塞呈交替性或鼻塞时轻时重,鼻涕黏稀,遇寒时症状加重;检查见鼻内黏膜肿胀,色淡;伴有咳嗽痰稀,气短,面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或细弱。
    (2)处方党参、荆芥、黄芪、诃子、五味子各10g,细辛、甘草各3g,白术、桔梗、辛夷、石菖蒲各69。鼻黏膜苍白肿胀者,加桂枝6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脾虚湿胜
    (1)主症鼻塞声重,鼻涕稠而量多,病程较长,嗅觉减退,食欲缺乏,便溏,胸脘闷胀,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濡。
    (2)处方党参、山药、茯苓、扁豆、路路通各10g,薏苡仁15g,白术、石菖蒲、辛夷、苍术各6g,甘草3g.暑季者,加藿香、佩兰、香薷各10g;畏寒者,加桂枝10g,细辛3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气滞血瘀
    (1)主症  持续性鼻塞,鼻涕较多,黏稠,嗅觉迟钝,或有头痛,口干;检查见鼻黏膜肿胀,鼻甲硬实,呈桑葚样;舌质暗红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涩。
    (2)处方  当归、泽泻、茯苓、桃仁、地龙各10g,白术、赤芍、川芎、红花各6g,甘草3g.头痛头晕者,加白芷、白蒺藜、蔓荆子各10g;咳嗽痰多者,加桔梗6g,瓜蒌仁、杏仁各10g。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干祖望诊治经验
    (1)肺怯金寒,鼻失温养,则温肺通窍《灵枢·本神篇》日:“肺气虚则鼻塞不利”。肺气虚弱则不能宣发卫气,输精于肌表,往往易于受邪,而鼻为肺窍,故出现鼻塞不通,或交替性鼻塞,鼻涕清稀,鼻黏膜及下鼻甲肿胀、色泽淡红。全身症状可怕冷,平素易感冒,舌苔薄白,脉细等肺气虚寒,寒邪凝聚之证。
    干老常以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温补肺气;防风、桂枝、细辛温肺祛寒;桔梗、路路通、石菖蒲宣通鼻窍。若气虚明显者,加紫河车。
    (2)脾虚不健,痰湿泛鼻,则健脾通窍《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湿泛鼻,以致鼻腔黏膜肿胀,鼻甲肿大充盈鼻腔而鼻塞不通,鼻涕白黏量多。全身症状可有头昏头重,体倦乏力,大便软或溏,舌淡苔薄白腻,脉缓等脾虚湿困之证。
    干老常以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法半夏利气化痰;藿香、石菖蒲芳香通窍;因中虚多寒,用荜茇温中祛寒,且能通利鼻窍;桔梗引药上行,使诸药性能抵达鼻窍。
    (3)清阳失举,浊积鼻窍,则升清通窍  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故又属“清窍”,清窍则需清阳之气升腾濡养。若脾阳不振,升清失常,则浊邪郁积鼻窍不降,出现鼻塞不通,浊涕较多,嗅觉减退,鼻黏膜充血,鼻甲肿胀,鼻腔见黄白色分泌物潴积。全身症状可有头昏体倦,食欲缺乏,舌苔薄黄而腻,脉濡等浊邪上蒙之证。
    干老常以升麻、葛根升举清阳之气;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助运;藿香、佩兰、辛夷、苍耳子、石菖蒲芳香化浊;鸭跖草清化湿浊;桔梗引药上行,且能宣通清窍。
    (4)瘀血阻滞,鼻窍不利,则活血化瘀《素问·五脏别论》日:“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心主血脉,若心气虚,气不帅血,瘀血阻滞鼻窍而鼻塞不通。但邪滞鼻窍所致气血瘀滞,也可鼻塞不通,鼻甲肥大,但运动后鼻通气改善。虚证者鼻黏膜淡红,实证者鼻黏膜充血。
    干老常以桃仁、红花、当归尾、益母草、乳香活血化瘀;辛夷、白芷、石菖蒲、路路通、桔梗祛邪通塞;乌药、陈皮顺气破滞。若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5)肺气壅滞,气壅逆鼻,则宣泄肺气《灵枢·脉度篇》日:“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可见,肺气宣畅,则呼吸平和,鼻窍通利,能知香臭。反之,肺气失于宣泄,则壅滞上逆鼻窍,出现鼻塞气热,张口呼吸,黄脓涕多,涕擤出后则鼻塞改善,鼻甲肥大,黏膜充血,鼻腔有脓液潴积。全身症状可有咳嗽,胸闷,口干喜饮,大便于等肺失宣降之证。
    干老常以桑叶、桑白皮、黄芩、马兜铃宣泄壅塞之肺气;山栀、天竺黄、鱼腥草、桔梗、芦根清肺排脓涕;辛夷、路路通以通鼻窍。
    (6)气滞挟风,清窍闭塞,则顺气破滞风邪郁鼻,气机失畅,气滞则脉络不通,出现鼻塞不通,两耳憋气,头昏头胀,鼻甲肿大,黏膜充血,鼓膜内陷。全身症状可有胸闷不畅,舌苔薄,脉弦等气失畅通之证。
    干老常以广木香、乌药、青皮、枳壳顺气破滞;蝉蜕、羌活、僵蚕祛风通络;防己、石菖蒲、路路通通窍利鼻。

2.蔡福养诊治经验
    (1)清肺热导郁滞,意在疏肺蕴热蔡老认为,本病因于肺经郁热者当今之医家多有不识,故以虚、以寒、以瘀论治者尤多。因鼻为肺之外窍,肺气通于鼻,若邪毒袭鼻犯肺,或过嗜烟酒,则每致肺经蕴热不去,气热随肺气蒸蒸然熏鼻,则可致鼻塞久窒之疾作矣。其症鼻腔黏膜色红或暗红增厚,鼻甲肥大,鼻塞时通,迁延不愈,流涕色黄,嗅觉减退,咳嗽痰黄.舌尖红,苔薄黄等。治宜清泄肺热,宣郁导滞。蔡老每以黄芩清肺饮加减:黄芩、天花粉、连翘、葛根、防
风、生地、赤芍、当归、川芎、红花、薄荷。若肺热,邪毒壅滞,鼻塞甚者,加辛夷、通草、鹅不食草以清热通窍;若肺热盛,鼻气热,黄涕多,或便秘者,重用黄芩、天花粉,加桑白皮、枇杷叶、薏苡仁、大黄以清肺泄热。蔡老认为,肺经蕴热如釜底之薪,薪火(蕴热)不去,则热
势不断上蒸熏鼻,则现鼻塞,黏膜肿厚终无得愈矣。详审鼻膜色红,涕黄者,当首清肺热无妨矣。
    (2)清湿热调脾胃,蠲除湿热痹阻脾胃脉络相连,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行至鼻根。若脾胃蕴湿积热,湿热循经脉上注,留滞鼻窍,痹阻脉络,稽结不去,则每致鼻腔黏膜潮红肿厚,鼻甲肥大,鼻塞不通或时轻时重,或此通彼塞,缠绵不愈,鼻涕色黄黏稠,或牵拉成丝,量较多,嗅觉减退或失灵,头重而闷,脘痞纳呆,大便黏滞不爽,苔黄而腻等。蔡老认为,阳明湿热循脉留滞鼻窍,痹阻脉络,则亦致鼻塞久窒不通,其症如风湿热痹也,缠绵不已。化其湿,清其热,通其
痹而鼻自利矣。治宜清化湿热,调理脾胃,蠲痹通窍。方用蠲痹通窍汤加减:黄芩、黄连、薏苡仁、通草、藿香、丝瓜藤、苍耳子、赤茯苓、白芷、石菖蒲、辛夷、甘草。本方清湿热而理脾胃,通经脉而蠲痹阻,气味芳香而醒脾利窍,用之能使湿化热清,经疏痹通,窍利嗅复而鼻
窒自愈矣。蔡老以石菖蒲、白芷相伍,既能醒神化湿,又能通窍复嗅,于嗅觉减退或失灵者尤宜。丝瓜藤伍辛夷通窍作用尤胜,对窒塞甚者尤佳。
    (3)活气血散瘀结,疏通脉络阻滞蔡老认为,鼻为血脉多聚之处,乃多气多血之窍。若邪毒袭滞,最易壅遏脉络,瘀阻气血而发为鼻窒之患。其症鼻窍黏膜暗红或紫红肿厚,鼻甲肥大稍硬,或肿实质硬,表面凹凸不平,状如桑葚,鼻塞,但活动后减轻,嗅觉减退或失灵,涕痰量多,色白或黄,头痛而闷,语声重浊,胸闷胁痛,舌暗或生瘀点,脉缓或涩等。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散结。蔡老每以通窍活血汤合苍耳散加减治之。瘀有寒瘀、热瘀之不同,故蔡老强调治疗
时需注意辨别寒热之异而酌情加减。寒瘀者,涕痰色白,遇寒冷则诸症加重,苔白,宜加当归、桂枝、细辛以助温通散寒之力;热瘀者,涕痰色黄,口咽干燥,苔黄,宜加丹参、丹皮、通草以助清热活血之功。凡见瘀证以鼻塞甚,鼻甲肿实者,皆宜加三棱、莪术、地龙、僵蚕、地鳖虫以增化瘀散结通窍之效。
    (4)温补脾肺,祛寒散湿脾主升清,肺主气而通于鼻,鼻属清阳之窍。倘若脾肺虚损,气不上达,鼻失温养,则寒湿邪浊易于结滞鼻窍而致鼻窒之患。其症鼻黏膜淡白或淡红肿厚,鼻甲肥大质软或稍硬,鼻塞不通,或时轻时重,或两鼻交替窒塞,卧则上通下塞(阳气浮上,寒湿沉下),涕痰白黏或清稀,少气懒言,倦怠厌动,纳差便溏,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缓弱等。本证医家以虚证论治,蔡老认为此乃虚实错杂证,其虚为本,实为标,虚于脏腑亏损,实于寒湿滞鼻。故治宜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每用补中益气汤合辛夷散加减。临诊时可根据正邪偏盛偏衰情况而灵活调配。正虚则用补中益气汤,邪实偏甚施用辛夷散。若鼻甲肥大质稍硬者,加地龙、僵蚕以通络散结;嗅觉失灵者,加石菖蒲、葱白以醒神复嗅。

3.王晓平诊治经验
    (1)解毒通窍  此法适用于慢性鼻炎初期,虽经各种治疗鼻腔通气欠畅或阻塞者。此乃邪滞肺经,阻碍气机,宣肃失司。临床表现为鼻塞,语音重浊,流涕或黄或白,量不多,头昏且胀,咽干咳嗽,痰不易咯出,甚则胸闷,动则加重。检查双侧下鼻甲肿大,黏膜充血,用麻黄素滴鼻后,鼻甲收缩良好。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宜清热解毒,肃肺通窍。方选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桑白皮、金银花、连翘、知母、薄荷、荆芥、苍耳子、辛夷、白芷、板蓝根、大青叶等。
    (2)化痰通窍  此法适用于慢性单纯性鼻炎鼻涕量多者。由于肺气通调失司,津液不能输布,水道满溢,聚于鼻窍。临床表现为鼻塞时轻时重,浊涕频流,精神萎靡,体倦乏力,头重如裹,夜寐多梦,纳谷不香。检查示鼻黏膜肿胀,双侧下鼻甲肿大,鼻道有大量分泌物。舌淡红,苔白腻,脉缓。治宜宣肺化痰,升降气机。方选清气化痰汤合苍耳子散:瓜蒌皮、茯苓、法半夏、陈皮、枳壳、杏仁、苍耳子、辛夷、大贝母。若流脓涕可加山栀、黄芩;若流清涕可加苏叶、荆芥。
    (3)补气通窍此法适用于慢性鼻炎体虚气弱者,多因卫表不固,易感时邪。此外,卫气虚弱还可以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但又有肺虚、脾虚、肾虚之别。其临床表现各有不同,面色咣白,鼻塞呈交替性,流涕时清时浊,喷嚏偶作,身倦乏力,或面色萎黄,浊涕量多,频频擤涕,食少腹胀,便溏,或形寒怕冷,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善嚏善欠,鼻塞时轻时重,得温则减,涕少。检查示鼻黏膜色淡,下鼻甲不肿大或瘦小。舌偏淡,苔薄,脉细。治宜补益脾肾,固表通窍。方选玉屏风散、参苓白术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炒薏苡仁、白扁豆、补骨脂、制附片、肉桂、桂枝。
    (4)化瘀通窍此法适用于慢性肥大性鼻炎,因鼻塞日久需靠麻黄素滴鼻度日者。缘由邪滞肺经或气虚体弱,导致气血流通不畅,瘀滞于鼻甲黏膜致鼻甲肿大,阻塞鼻腔。临床表现为长期鼻塞,
张口呼吸,晚间需滴麻黄素方能入睡,记忆力减退,咽干且痛,口臭心烦。舌紫暗,苔白腻,脉涩。检查示下鼻甲肿大呈桑葚样,阻塞鼻道,用麻黄素滴鼻后鼻甲不能收缩。治宜活血化瘀,通利鼻窍。方选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辛夷、香附、当归、鸡血藤、葱白。
    慢性鼻炎病初期多实证,病久易见虚证,通常以虚实夹杂为多见,故在治疗时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苍耳子、辛夷是通利鼻窍的良药,但在治疗中一味通窍,无济于事,必须采用辨证通窍法,根据疾病不同症状,予以解毒、化痰、益气、化瘀的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巅顶之上风药可到”,治疗时祛风药不可缺少,祛风药也有通利鼻窍的作用,可选用白芷、薄荷、防风、荆芥等。对于鼻炎长期不愈,鼻腔阻塞的患者,根据久病人络的理论,治疗时可加1—2
味活血通络药,如川芎、丹参、红花等。

4.张洁诊治经验
    (1)内服中药肺脾气虚型宜补益肺脾,通散鼻窍。肺气虚为主者,宜补益肺气,祛风散寒,选用温肺止流丹加黄芪、白术、五味子;脾气虚为主者,宜健脾渗湿,祛风通窍,选用参苓白术散加苍耳子、石菖蒲、藿香。气滞血瘀型宜调和气血,行滞化瘀,选用当归芍药汤。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熏吸中药荆芥、藿香、川芎各20g,苍耳子30g,辛夷花、黄芩各15g.先用750ml清水浸15分钟,后用武火煎煮,待药液沸腾后打开器皿盖熏吸,嘱患者小心不要烫伤。每次10分钟,每天2次。连续治疗1个月。
    (3)经验体会肺开窍于鼻,肺气不足则易受邪毒侵袭,以致邪滞鼻窍,以及脾虚运化失健,湿浊之邪滞留于鼻和鼻腔脉络之间,若治之失当或病程迁鼻日久则致鼻甲肿胀、流涕而病发。鼻窒之病常因肺脾之气失健所致,中药辨证施治调理肺脾二脏功能,从而使肺气宣通,脾气健运,鼻塞流涕自去矣。现代实验研究发现,鼻黏膜下血管非常丰富,动脉、静脉、淋巴和毛细血管交织成网状,且黏膜极薄,药物可迅速经鼻黏膜吸收后进人大循环,所以鼻腔给药直达病所起效快,而且能提高药物利用度。所用熏药均为辛香走窜之品,其有效成分大多为挥发油,而鼻黏膜为脂质膜,脂溶性强的物质易于通过。熏吸所用之荆芥、藿香均为性味辛温,芳香轻扬之品,经入肺脾,散风化湿;辛夷花芳香走窜,善通鼻窍,为治疗鼻渊之要药;苍耳子甘温,入肺经,通利鼻窍,《本草正义》谓之“温和疏达,宣通脉络,遍及孔窍,为头风病之要药”;细辛具有散风寒、通鼻窍之功;黄芩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川芎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有利病灶修复。诸药合用熏蒸吸入治疗,内外配合,达到较好疗效。

5.任晓明诊治经验
    (1)针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取肺俞、少商、迎香、印堂;萎缩性鼻炎取迎香、印堂、合谷;过敏性鼻炎取肺俞、肾俞、曲池。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贴压耳穴慢性单纯性鼻炎取内鼻,前列腺、鼻柱穴为主;萎缩性鼻炎取肺、内鼻、内分泌;过敏性鼻炎取肺、肾上腺、鼻柱。取患者一侧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每耳穴药籽按压l~2分钟,每天3~6次,3天更换贴压另一侧耳穴。
    (3)经验体会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肺经受邪有关,患者因风寒侵肺,蕴而化热;或感受风热导致肺气失宣,病邪上扰侵窍而致鼻塞流涕。治疗按部位取鼻柱穴,使经络感传直达病所,以取得气至病除的效果。针对慢性鼻炎的发病机理,为使鼻腔黏膜血管收缩,则取前列腺穴,该穴可刺激机体,产生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可使鼻腔血管强烈收缩。部分病人在耳穴治疗后,很快即感鼻塞好转,此穴刺激体内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增多,前者可促使血管收缩,后者可抑制组织的炎症反应,并能增强机体的抗病毒能力。对过敏性鼻炎则利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抑制变态反应。故以上穴位配合应用可收到良好效果。由于萎缩性鼻炎的病理改变与单纯性和肥厚性鼻炎不同,故疗效不理想,应配合药物治疗。

6.何键铭诊治经验
    (1)穴位注射患者仰卧位,取两侧迎香穴,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用一次性S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1ml,维丁胶性钙1ml(小儿药量酌减)。选用4~5.5号皮试针头。术者快速将针头刺入迎
香穴皮下,再缓慢进针,待病人有酸胀感后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液慢注入,每侧迎香穴注入药液1ml。注射完毕,用无菌干棉球按压局部片刻。隔日注射1次,5次为1个疗程。
    (2)超短波治疗  采用广东汕头DL-CLL型五官超短波电疗机,额定输出功率40W,工作频率4.3MHz,先将仪器预热3分钟,选择直径为5cm的小圆极,分别置于双侧迎香穴并向鼻腔方向斜对置,保持治疗间隙为lcm。治疗剂量为无热量至微热量,治疗时间每次20分钟,每日1次,IO次为1个疗程。
    (3)经验体会  中医学认为,迎香穴位于鼻两旁,为手阳明与足阳明相会之处。手阳明之脉上挟鼻孔,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两脉接于本穴,刺激本穴可调整机体功能,宣通经气,治疗鼻塞不通,香嗅不闻。所用药物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且药性平和,无副作用,注射时一般只有麻胀感,局部无刺激疼痛,患者易于接受,注射完毕后加用超短波治疗。由于超短波具有扩张局部血管作用,一方面可以加速局部炎症的消退,有利于组织修复与病理状态的消除;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从而有机地将多种生物学效应叠加,起到协同或增效作用;同时,还可提高局部白细胞数量,提高局部免疫功能,促进渗出物的局部吸收,消除注射后不适,预防注射后硬结。通过上述治疗,症状很快消失,且加强了鼻腔黏膜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本疗法是利用药物与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理疗学相结合,使其共同促进,提高治疗效果,较之其他常用的治疗慢性鼻炎的方法,既简单易行,又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临床表明此法疗效可靠,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至于维生素及维丁胶性钙对鼻腔黏膜的功能恢复的特殊促进作用,有待现代药理学进一步研究。

(三)内服效验方

1.鼻炎丸
    (1)处方柴胡、薄荷、菊花、蔓荆子、防风、荆芥穗、黄芩、桔梗、川芎、白芷、枳壳各10g,牛角100g,细辛、龙胆草各5g,辛夷15g。本方有疏风清热,泻火行气,宣通鼻窍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制成蜜丸,每丸重3.5g.每次l—2丸,每日2—3次,小儿酌减。

2.鼻通汤
    (1)处方黄芪、鱼腥草各12g,五味子、乌梅、诃子、生地、熟地、豨莶草、桔梗各9g,柴胡、防风、辛夷、苍耳子各6g.本方有补益气血,清鼻通窍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偏于脾气虚者,加服补中益气丸或参苓白术散。

3.温阳汤
    (l)处方制附子、巴戟天、山萸肉、辛夷(包)各1 0g,茯苓、苍术各12g,蝉蜕5g,肉桂(研末,冲服)1g.肺气虚者,加黄芪1 5g,党参、丹参各12g;寒湿困脾者,加藿香、泽泻各10g,砂仁5g;肾阳虚者,加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各10g。本方有温阳通络,祛风利窍之功。
    (2)方法  上药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煎煮2次,药液对匀,分2次服,每日1刹。同时服用扑尔敏4mg,每晚睡前服,连服2个月。15%硝酸银溶液涂双侧下鼻甲前端、鼻丘部和鼻中隔前下方,每周1次,共涂4次。肤轻松软膏涂鼻,每日1次,连涂2个月。

4.化痰汤
    (1)处方法半夏、茯苓、苍术、陈皮、石菖蒲、炙黄芪、当归、郁金、丹参、板蓝根、黄芩、葛根各1 0g,升麻、砂仁各3g.前额痛甚者,加白芷、延胡索各10g;两侧痛甚者,加柴胡、川芎各10g;头顶痛甚者,加藁本、菊花各10g;头重甚者,加厚朴、白蔻仁各lOg;神疲嗜睡者,加太子参12g,干姜6g;鼻塞浊涕或嗅觉消失者,加辛夷、苍耳子各10g;呕恶者,加吴茱萸6g,竹茹10g。本方有理气化痰,益气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5.双散汤
    (1)处方苍耳子、辛夷、白芷、白术、防风各10g,薄荷(后下)6g,黄芪、蒲公英、金银花各15g.鼻塞较重者,加藿香、苏叶、丝瓜络、木蝴蝶;鼻痒较重者,加蝉蜕、白僵蚕;表证明显者,加荆芥;里虚者,加细辛、石菖蒲;久病不愈者,加桃红四物汤;鼻甲充血较重者,加丹参、白茅根。本方有清热解毒,益气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参莲汤
    (1)处方穿心莲15g,黄芩、白芷、苍耳子、川芎各9g,生甘草3g,党参18g。本方有益气解毒,散邪通络之功。
    (2)方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

7.理络汤
    (1)处方柴胡、防风、白芷、苍耳子、丝瓜络各12g,辛夷14g,鱼腥草、荆芥各15g,薄荷、细辛各5g.鼻流黄涕者,加黄芩、菊花;鼻流清涕者,加羌活、藁本;反复感冒者,加党参、黄芪。本方有疏风通络,清热解毒之功。
    (2)方法上药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煎煮2次,药液对匀,分2次服,每日1剂。同时服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日2次;赛庚啶2mg,每日3次;滴鼻液(1%盐酸麻黄素、5%磺胺嘧啶、0.5%可的松)滴鼻,每日3次。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及饮酒,防止感冒。

8.肺肾汤
    (1)处方黄芪18g,苍耳子15g,辛夷、白术各12g,防风、桂枝、附片、白芷、川芎各9g,蝉蜕6g,甘草3g.单纯流鼻涕量多者,加二陈汤;以鼻塞为主者,加活血化瘀之品桃仁、红花、地龙、丹参;以眼、鼻、咽痒为主者,加荆芥、木贼、菊花、桔梗;头痛者,加蔓荆子、藁本;
咳嗽者,加川贝、桑白皮、杏仁;身倦乏力、面色萎黄、脾气虚者,加党参、茯苓、山药;腰膝酸软、形寒怕冷之肾虚者,加菟丝子、仙灵脾。本方有益气温经,祛风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9.薏苡仁汤
    (1)处方辛夷花、青防风各6g,嫩前胡、天花粉各9g,薏苡仁12g,白桔梗4.5g,生甘草3g.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白术;鼻塞重者,加藿香、细辛;分泌物清稀者,加杏仁、浙贝母;分泌物黄稠者,加瓜蒌皮、冬瓜子;鼻黏膜水肿甚者,加茯苓、泽泻;黏膜红肿者,加赤芍、丹皮;额部疼痛者,加白芷、藁本;颞部疼痛者,加白芷、白蒺藜;头顶或枕部疼痛者,加蔓荆子;眼眶疼痛者,加决明子、青葙子。本方有清热利湿,解毒利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0.鱼腥草汤
    (1)处方苍耳子12g,鱼腥草30g,辛夷、白芷、石菖蒲、川芎、羌活、防风各10g,黄芩9g,薄荷、甘草各6g。病程长者,加黄芪、丹参、当归;反复发作者,加连翘、金银花;治疗后期清涕多者,合用玉屏风散;太阳穴痛者,加柴胡;头顶痛者,加藁本;颈后痛者,加葛根;额部痛者,加白芷。本方有清热解毒,散寒通窍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1.路路通汤
    (1)处方路路通12g,苏叶、丝瓜络、辛夷各9g,红花、石菖蒲、贝母各6g.气憋者,加橘络\郁金各9g;鼻甲僵肿严重者,加山慈姑、土贝母各9~12g.本方有理气通络,活血化痰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2.夏枯草汤
    (1)处方苍耳子、辛夷、白芷各12g,薄荷、桔梗各10g,生甘草6g,夏枯草30g,枇杷叶15g.鼻流黄涕属风热者,加黄芩、桑白皮各12g.本方有清热解毒,散结通窍之功。
    (2)方法上药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煎煮2次,药液对匀,分2次服,每日l剂。

13.生石膏汤
    (1)处方苍耳子、辛夷、白芷、藁本、藿香、淡竹叶、川芎、桔梗、黄芩、连翘各10g,生石膏30g,细辛、甘草各6g.本方有清热散寒,通下利窍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4.丝瓜藤汤
    (1)处方丝瓜藤l5g,荷蒂5枚,金莲花6g,龙井茶1.5g.头痛者,加菊花10g;气阻者,加橘络10g;食欲缺乏者,加荠菜花lOg;慢性上颌窦炎黏膜增厚者,加浙贝母、土贝母各lOg;儿童患者加甘草1.5g.本方有清热解毒,通络利窍之功。
    (2)方法每日I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5.苍耳子汤
    (1)处方苍耳子、辛夷花、荆芥、黄芩、桔梗各10g,薄荷、白芷各6g,甘草4.5g.有黄脓涕者,加金银花20g,生黄芪12g.煎药时放人茶叶适量,葱白3根。本方有疏风散寒,宣通鼻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文火煎10分钟,分2次服,儿童用量酌减。7天为1个疗程,一般需治疗2~3个疗程。

16.黄芩白芷汤
    (1)处方黄芩、葛根各15g,白芷、麦冬各20g,藁本、苍耳子、薄荷各log.若四肢无力,食欲缺乏,腹胀便溏者,加党参、茯苓、甘草。本方有养阴生津,疏风通窍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用,3周为1个疗程。

17.慢鼻祛瘀汤
    (1)处方  黄芪20g,白术、丹参、川芎、皂角刺、连翘、赤芍各15g,当归、三棱、莪术、丹皮、僵蚕、泽泻各IOg,甘草6g。新患外感风寒湿、脉浮紧、苔薄白者,去当归、丹皮、三棱、莪术、赤芍、丹参,加藿香、白芷、辛夷、苍耳子、防风等,另用葱须、白菜根煎汤当茶饮;
久病气虚明显、舌苔淡、脉细缓者,加党参、茯苓各15g,升麻10g,另用黄芪当茶饮;肺经郁热、舌苔黄、脉数者,加金银花20g,黄芩15g,石膏30g,薄荷、蔓荆子各10g.本方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窍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8.补肺通鼻汤
    (1)处方黄芪1 5g,防风、苍术、白术、白芷各10—15g,薏苡仁15~20g,苍耳子5~IOg,三七粉(冲服)、辛夷各10g,败酱草15~25g,鱼腥草30g,甘草6~lOg。伴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荆芥、柴胡;记忆力下降、失眠者,加夜交藤、酸枣仁、远志、五昧子;口苦咽干者,加龙胆草、栀子、石斛。本方有补益肺脾,解毒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 5天为1个疗程。

19.苍耳龙胆汤
    (1)处方苍耳子、龙胆草各20g,藿香1 5g,荆芥、辛夷、薄荷(后下)各10g,甘草6g.伴头胀、头痛者,加桑叶、藁本各109;寒邪偏盛者,加细辛5g,川芎6g;内热偏盛者,加炒山栀10g,黄芩15g;涕浊腥臭者,加白芷10g,鱼腥草20g.本方有清热解毒,芳香开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天为1个疗程。

20.苍辛鱼芷汤
    (1)处方鱼腥草20g,苍耳子、白芷、防风、川芎、甘草各1 0g,桔梗6g,辛夷7g.风寒型:鼻流清涕,鼻塞不通,遇冷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原方中加细辛39,荆芥、桂枝各9g;风热型:涕色黄量多,有腥臭昧,口干,舌偏红,苔黄,脉数者,原方中加黄芩、连翘、桑皮、天花粉各10g.本方有疏风祛邪,宣肺通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加水500ml煎至300ml,去渣取汁,分2次服,连服半月。服药期间,不得食用虾、蟹等发物。

21.仙方活命饮
    (1)处方金银花18g,辛夷12g,防风、白芷、当归、赤芍、没药、陈皮、苍耳子、薄荷、川芎、石菖蒲各9g,甘草、乳香、川贝、天花粉各6g,炮山甲4.5g,皂角刺3g.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宣通鼻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2.苍耳当归饮
    (1)处方苍耳子、辛夷、白芷、桔梗、薄荷、藿香各10g,黄芩、当归各15g,麻黄、生甘草各5g,细辛3g.本方有清热解毒,宣肺通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煎煮沸15 ~20分钟即可。嘱患者边煎边闻吸药液之蒸气,将药液倒入药杯中,再继续熏闻,待药凉后,1次服下. 20日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一切中西药物(包括西药滴鼻液)。注意避风寒,以防感冒。

23.鼻咽炎合剂
    (1)处方野菊花12g,桔梗、天花粉、玄参、麦冬、白术、鱼腥草、生地、甘草各IOg,黄芪15g.本方有清热解毒,益气生津,利咽降火,排脓清窍,疏利鼻咽之功。
    (2)方法每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其药渣再加水200ml,水煎后用鼻对准药杯将中药蒸汽吸入鼻咽部,吸入时用硬纸围于鼻与杯之间,靠近鼻孔侧直径约4cm,每次熏半小时。 7天为1个疗程,最多3个疗程。

24.参苓白术散
    (1)处方党参12~20g,黄芪20—30g,白术、茯苓各10—12g,薏苡仁12~15g,鱼腥草15~20g,山药I5g,苍耳子、扁豆、桔梗、白花蛇舌草各lOg。本方有健脾除湿,宣肺清热,益气通窍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5.通气止涕散
    (1)处方麻黄、细辛、荆芥、防风、川芎、白芷、羌活、薄荷、金银花、菊花、苍耳子、辛夷、黄芪各适量。本方有疏风清热,益气通窍之功。,  (2)方法将上药低温干燥后粉碎成粗末,制成袋泡剂,每袋12g.每次1袋,放人饮水杯中,开水冲泡5分钟后饮用。每日早晨、中午、睡前各冲泡饮用1次0 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连用2个月。用药期间除少数患者鼻阻塞严重参用滴鼻净外,停用其他药物。

(四)中药外治方

1.平渊散
    (1)处方苍耳子、白芷各15g,细辛6g,硼砂5g,冰片3g.
    (2)方法  以上方药除冰片外,共研细末(先在60cc下干燥后再研),过1 00目筛,入冰片同研细,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每用少量,用喷粉器喷入患处,每日喷2~3次。

2.通鼻散
    (1)处方青黛、炒苍耳子、黄芩、白芷、辛夷、金银花各10g,鹅不食草15g,细辛、冰片各5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治疗时用药棉球开水浸湿(以捏之不出水为度),蘸药末塞鼻中,两侧鼻孔轮流塞药,2小时1换。

3.搐鼻散
    (1)处方冰片、三七各1.5g,辛夷花、苍耳子、薄荷、川贝母各9g,白芷、甘草各6g,法半夏、陈皮各3g.
    (2)方法先将冰片置乳钵中研细,再将川贝母、三七研细,其余各药研细过筛,去渣,然后加入冰片、川贝母、三七反复研细末,和匀后密封贮于瓶中,备用。用药棉蘸药末少许搐鼻,每日5—6次。

4.鼻炎散
    (1)处方黄花鱼头骨(即鱼的听骨)、丝瓜藤各15g,西瓜蒂30g,冰片0.6g.
    (2)方法先将前3味药煅焙存性如炭样研末,再入冰片同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每取药散少许吹入患侧鼻孔中,每日吹1次。

5.冰硼散
    (1)处方冰片1.2g,硼砂(生)3g,薄荷9g,檀香1.5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取药散少许,放在纸片上或手掌心,用鼻吸入,或吹人患鼻中,每日3次,若双鼻均患,则交替吹(吸)入之。

6.苍玉散
    (1)处方炙麻黄、白芷、苍耳子各6g,炒白术、防风、辛夷各3g,石菖蒲、细辛、冰片各l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次取0.5g药末,用棉签将药粉抹人鼻腔(用药前应清洁外鼻道),每日涂3次。

7.吹鼻散
    (1)处方龙脑冰片1.5g,马牙硝3g,瓜蒂14枚。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用药散少许吹入患鼻中,每日吹3次。

8.辛夷散
    (1)处方辛夷(取芯去壳)、蔻仁各3g,黄连6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用时以药棉裹药散,塞入患鼻中,每日1次。

9.鹅草膏
    (1)处方鹅不食草10g,凡士林90g.
    (2)方法将鹅不食草研成细末,与凡士林调匀,制成软膏。治疗时将软膏涂在棉片上,填入双侧鼻腔,半小时后取出,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继续巩固治疗l疗程。

10.通鼻膏
    (1)处方葛根、生石膏各30g,麻黄25g,桂枝、白芍、辛夷花、黄芩各15g,苍耳子60g,白芷12g,黄连、甘草各lO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清水煎3次,取汁浓缩,加入蜂蜜60g收膏,贮瓶备用。每日用消毒棉签蘸药膏涂擦鼻孑L2~3次,连续擦用,不可间断,以愈为度。

11.香窍膏
    (1)处方朱砂、血竭各5g,青黛2g,冰片1g,薄荷脑少许。
    (2)方法  先将前4味药共研细末,再入薄荷脑同研,和匀,用蜂蜜调和成膏,贮存备用。用药棉签蘸药膏后,缓慢塞入患鼻腔中部,每日换药2次。

12.通草膏
    (1)处方通草、附子、细辛各等份。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枣核大,装瓶备用。每用l丸,棉裹塞人患鼻孔内,每日换药1次,至痊愈为止。

13.贴穴膏
    (1)处方  干姜、桃仁、红花、石菖蒲各9g,川芎、白芷各1 8g,赤芍、当归各1 5g,辛夷、泽泻、樟脑各12g,冰片1 0g,麝香2g,香油2 000g,红丹320g.
    (2)方法  以上方药粉碎,过7号筛,麝香、冰片、樟脑研成细粉,红丹置铁锅内炒干。取麻油置不锈钢锅中,武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油温达300℃以上,滴水成珠,吹之不散。将红丹缓缓筛人炼油中,边加丹边用木棒搅拌,至皂化完全出现大量泡沫,膏液变成黑褐色,取少许滴入冷水中,捏之软而不粘手。将皂化完全的膏液趁热缓缓倒入涡旋的冷水中,并不停搅拌,冷后将膏坨撕成碎块,放人冷水中浸泡4~7日。从水中取出膏块,置钢锅中,加热蒸干水分,熔化。待温度降至60~70℃时,加入樟脑、麝香、冰片细粉搅匀,保持50~60℃的温度。每称取1g,摊于特制的膏药纸上,涂成圆形,盖塑料薄膜,即得。取穴迎香、肺俞、鼻通,每晚贴,白天揭掉。

14.鼻炎膏
    (1)处方  黄柏、乳香各25g,玄参1 0g,蛇蜕1 8g,头发5g,没药12.5g,阿魏2.5g,豆油500ml,樟丹(约为药后油量的1/2).
    (2)方法先将豆油放入锅内,加热使之微沸,放人头发、蛇蜕,炸至略变黑色,再放木鳖子、炮山甲,炸至略变黑,再放其他药料炸至断裂而微焦。将锅离火,清除药渣,再将油倒人锅内加热至冒白烟,人樟丹,离火,稍凉,搅入乳香、没药、阿魏药面,使之均匀成膏。每帖膏药重590膏药的质量应黑细腻,软硬适度,贴牢后,手拉不动,揭下去稍留痕迹为宜。治疗时先将鼻上部(两眼内角平行处)用湿布拭净,膏药用慢火烤或紧贴于热水容器外壁,待全部变软,展开贴于鼻上部,用手捂按至牢。一般于睡前贴,早晨洗脸前揭下。用纸包严,每贴膏药可连用3~5天,直至不粘。如有痕迹,可用棉花稍蘸豆油或其他植物油轻轻擦掉。

15.附子膏
    (1)处方生附子100g,葱汁内黏液适量。
    (2)方法将附子研为细末,以葱涎调如膏状,备用。每取附子膏35g,敷贴双侧涌泉穴,覆盖纱布,胶布固定,每天1换。

16.辛白液
    (1)处方辛夷、苍耳子、白芷各60g,冰片粉6g,薄荷霜5g,芝麻油500ml,液状石蜡1000ml.
    (2)方法  将芝麻油、苍耳子、白芷、辛夷同放锅内,浸泡24小时,加热,待苍耳子、白芷、辛夷炸成黑黄色捞出,再下冰片粉、薄荷霜、液状石蜡,搅匀,冷却后过滤,分装眼药水瓶内备用。用时仰头滴鼻,每次滴1~2滴,每日滴1一2次。

17.辛藜液
    (1)处方辛夷、苍耳子、血竭各160g,藜芦、牛黄各20g,麝香lOg,丝瓜根150g,白芷120g,青黛、龙骨各100g.   
    (2)方法将上药炮制,加工成粗粉,过80目筛,每1 000g药粉加蒸馏水8 000ml,加温至80℃,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过滤,加温蒸馏,浓缩成2 900ml。用二甲基亚砜lOOml浸泡麝香48小时,过滤后将两种药液混合,加入适量的苯甲酸,点眼瓶分装成1Omll支备用。治疗时用辛藜滴鼻液滴鼻,每日3~4次,每次每侧鼻腔2~3滴,15天为1个疗程。

18.滴鼻液
    (1)处方鹅不食草、黄芩、金银花、辛夷、白芷各90g,川芎60g,细辛45g。
    (2)方法煎取上方药后,另加甘油300ml,配制成1 000ml液体,瓶装滴鼻,每日数次,每次1—3滴。

19.苍辛油
    (1)处方苍耳子160g,辛夷16g。
    (2)方法先将1 000ml小麻油温热后,加入已打碎的苍耳子及辛夷,浸泡24小时,再用文火煮沸,至麻油熬至约800ml,冷却后过滤,装瓶备用。每天滴药油3~4次。

20.鼻炎栓
    (1)处方金银花、蒲公英各15g,薄荷、辛夷、白芷、连翘、荆芥、防风、藿香各10g,细辛3g,甘草6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纱布将药粉包成适合鼻孔大小的圆柱形药栓,用60%乙醇浸泡12小时备用。用时将药栓塞入患侧鼻孔内,双侧鼻炎则交替使用。每日l—2次,每次2小时,7天为1个疗程。不适合用乙醇者,也可用开水将药栓浸泡24小时使用。

21.雾化剂
    (1)处方金银花、苍耳子各15g,白芷、川芎、防风各10g,冰片5g.
    (2)方法  以上方药用细孔纱布包好,加水1 000ml,温火沸开20分钟,取汁备用。每次取中药制剂30ml,放入雾化吸入器做雾化吸入,每次30分钟。每天2次,连做2周。

22.熏鼻方
    (1)处方苍耳子、菊花、白芷、薄荷、辛夷、藁本各20g.鼻内红肿甚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各20g;偏于湿重,头沉重胀痛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蔓荆子各20g.
    (2)方法  以上方药放入锅内,加水1500ml,水开后取下锅,患者低头熏鼻,每日睡前15~20分钟。

23.闻熏方
    (1)处方辛夷、苍耳子、薄荷各I5g,细辛、甘草各lOg,玄参20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500ml,煎沸即可闻熏鼻腔,闻熏药液凉即可。每剂药煎4次,早晚各闻熏1次。

24.热熏方
    (1)处方野菊花I5g,白芷6g,紫苏梗、升麻、黄芩、木通、蔓荆子、防风、苍耳子、辛夷花、薄荷、藿香、鹅不食草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放人瓷缸,加入适量水,药煮沸后取下(约10分钟),用方便塑料袋罩住外口,中间取1个小洞,患者鼻吸其热蒸汽,无汽时盖好。每日2次,每天1剂,连续7天为1个疗程。

25.雾化方
    (1)处方荆芥、人参、桔梗、诃子、鱼脑石、苍耳子、炙甘草、白术、辛夷各9g,白芷、黄芪各15g,细辛3g,鱼腥草20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浓汁,每取药液20ml,置于超声雾化器的药杯内,接通电源启动开关后借超声雾化器的声能将药液雾化成雾状,通过烟斗样塑料管,使中药气雾直接吸人鼻部。每日1次,每次吸入药雾20分钟。

26.烟熏方
    (1)处方辛夷、白芷各10g,薄荷、细辛各5g,菊花15g。
    (2)方法  以上方药捣碎成绒,每次取少许,卷成烟卷,点燃后以烟熏鼻,每晚1次。

27.导入方
    (1)处方鹅不食草100g.玄参、苍耳子各50g,诃子25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浓缩,乙醇提取为500ml.局部取穴。将药物用体腔电极导人,电流强度l~ 5mA,正负极隔天交替,每次20~25分钟,10~15次为1个疗程。

28.敷脐方
    (1)处方辛夷、当归各3份,干姜1份,苍耳子、白芷、升麻、木通各2份,白术4份。
    (2)方法  苍耳子用中火炒至焦黄取出放凉,碾去刺,筛净备用;当归加黄酒拌匀(每10g当归片用黄酒lg),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备用;白术用文火微炒至黄色,喷洒盐水(每100g白术用水20g,盐Ig),炒干,取出放凉备用。各药分别研末,过80目筛,混匀。先用95%乙醇将其浸湿搅拌,以握之成团,抖之则散为度,加盖放置30分钟,然后加入芝麻油,按10:1的比例,搅拌均匀后,装入干净瓶中密封备用. 3天后,若瓶内药物上方未见浸出油,则应开瓶,加入芝麻油,以至油能高出药物1cm为度。治疗时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把患者脐部擦净,然后将瓶中药物(尽量控干油)置于脐内,稍加压,以填平脐窝稍凸为好(用药量约2~2.5g),稍后,用胶布覆盖固定,2天换药1次。

29.药罩方
    (1)处方鹅不食草15g,白芷、山鸡椒、大叶桉各9g,辛夷、藿香各6g,薄荷脑3g,冰片0.2g.
    (2)方法以上方药提取挥发油成分,调配为留兰香味。将配制的药液以纱布吸附,每小块纱布含药液0.02ml.用时取1~2块纱布塞在特制的口罩夹层,每天戴口罩2小时以上,即可起较好的
治疗作用。

30.药枕方
    (1)处方藿香、菊花各100g.辛夷花20g,苏薄荷、荆芥、防风、白芷各60g,川芎30g,细辛15g,冰片10g.
    (2)方法  以上方药研成粗末(没有条件者也可自己将长梗切断),纱布缝纳,睡眠时枕之。若枕之日久,药味渐淡,可将药枕置阳光下翻晒后再予使用。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主穴取印堂、合谷、迎香、鼻通;虚证加中脘、足三里、肺俞,气血瘀滞加尺泽、膈俞。
    (2)操作  各穴均用泻法,中强刺激,迎香穴向上斜刺达内迎香。针迎香穴深达内迎香时偶可引起鼻血,无需处理,须臾自止,如出血不止,用消毒干棉球稍加填塞即可。

2.电针法
    (1)取穴  双侧通天、合谷。
    (2)操作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通天穴用1.5~2寸毫针,于穴位上方1分处沿皮逆经(向承光穴)透刺,进针约1.5寸,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直至患者整个前额部出现较强的酸麻胀感为佳;合谷穴用1.5寸毫针,直刺1.2寸,行提插泻法,使针感沿上肢上达头面部。然后用G6805型治疗仪,正、负极各接一侧通天穴,选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3.芒针法
    (1)取穴  主穴取风池、大椎七点、迎香透下睛明;配穴取列缺、合谷透鱼际。
    (2)操作  风池令感应放散至前额,气感,合谷透鱼际施泻法。

4.针挑法
    (1)定位  患者俯伏坐位,低头,双手交叉抱肩。医者以拇指腹在患者第二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反复揉掐,找准风门穴。
    (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用2ml -次性注射器在皮内皮下及周围注入2%盐酸普鲁卡因1ml作局麻,用三棱针在穴位作''+,’字形划破表皮后,用小锋钩针从''+’’字中心起作皮下肌纤维的钩挑,再向上、下、左、右周围各0.2~0.3cm范围内皮下钩挑。只宜挑浅层细小之肌纤维,而不宜挑深层或成束的肌纤维。在浅、细、轻、缓的前提下作挑、提、牵、拉、摇摆手法,使能挑出较长的肌纤维。如肌纤维较坚韧,可将挑针向一侧转动,使之缠绕钩针上,再行轻微提拉,直至挑断为止。体瘦者切不可触及皮下筋膜层及脂肪层,如触及刺痛感或麻感应立即停止。如有渗血,可随时用棉签压迫止血。针孔宜小,宜浅,不宜深。刺激面应不限于针孔之下,其上下左右周边的浅层肌纤维均宜挑净,但不宜损伤较大的静脉管。挑毕,用棉签拭净创口,局部消毒,盖无菌敷料。

5.耳针法
    (1)取穴  内鼻、肾上腺、内分泌。
    (2)操作  耳郭常规消毒,中强刺激,留针1小时。也可用皮内针埋入穴位,埋针时间一般l~3天,冬天可埋针5~7天。

6.耳压法
    (1)取穴  内分泌、肺、脾、肾、外鼻。
    (2)操作耳郭常规消毒后,用胶布在以上穴位上各贴压白芥子l粒。嘱患者用手按揉各穴,以局部胀而微痛为度。每日1换,两耳交替。

7.梅花针法
    (1)定位  后颈部、鼻部、印堂、太渊、胸椎3~12两侧、阳性物处。头痛头晕加刺太阳,咽喉痒痛加刺颌下、气管两侧、合谷,兼见咳喘加胸部前后肋间、气管两侧、剑突下、太渊。
    (2)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中度或较重刺激,重点叩刺颈椎2~4两侧和鼻部。

8.腕踝针法
    (1)取穴  双侧腕踝针上.
    (2)操作左手用提捏或舒张押手,右手用执笔式持针法,使针与皮肤呈30 °角快速刺人皮肤,进针后将针体放平,与皮肤呈10 °左右贴近皮肤表面,沿皮下组织表浅地刺人1.4寸左右,留针20~3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3)注意针刺部位皮下如有较粗血管或有明显剌痛,可适当将刺激点位置沿纵线作上下移动,但注意勿左右移动,以免偏离纵线。

9.穴位埋线法
    (1)用具①用O或00号铬制羊肠线,按需要的长度(0.8~lcm)浸泡于75%乙醇内备用;②经消毒的9号腰椎穿刺针(前端已磨平)、手术剪、血管钳、2ml注射器、5号或6号针头各1个;③1%普鲁卡因2ml;④碘酒、乙醇、消毒棉签、棉球、纱块、胶布等。
    (2)取穴  主穴取双侧耳门穴,双侧肺俞穴,共4个。如疗效欠佳者,可配双侧足三里穴;过敏性鼻炎者可配针灸双侧迎香穴,加速疗效。
    (3)操作嘱患者仰(俯)卧位(先埋耳门穴取仰卧位,后埋肺俞穴取俯卧位),常规消毒,注射1%普鲁卡因在选定穴位处分别作浸润麻醉,造成局部约lcm直径的皮丘。将备好的羊肠线装入穿刺针前端内,在局部下方往上方刺入穴位,然后,边推针芯,边推针管,使肠线埋人穴位,线头不至外露,消毒针眼,外敷无菌敷料,胶布固定。埋线间隔时间定为:如无症状复发者为3~6个月1次,具体视局部吸收情况因人而定。
    (4)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线头不能暴露;埋线24小时内不宜做重体力劳动;对严重心脏病、糖尿病、高热病者,孕妇及月经期内不宜使用。

10.穴位注射法
    (1)下关注射法  抽取2%利多卡因Iml,加地塞米松2mg。严格消毒后,用5号针头由下关穴进针,针尖向前上20度倾斜,缓慢推进至针柄留于皮肤外2mm,抽无回血后注药。每次1侧,两侧交替,3~5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迎香注射法  用2.5%~3%碘酒、75%乙醇严格消毒,用结核菌素注射器吸取每Iml含醋酸强的松龙12.5mg的药液0.5ml,用5号针头注射于病变侧迎香穴,得气后,抽无回血后注药,拔针后用棉球压迫止血。每3日注射1次,3~5次为1个疗程。
    (3)印堂注射法患者取正坐位,头仰靠椅背上,穴位局部严格消毒后,以Iml注射器抽取100mg肌苷注射液0.2ml。医者用左手将患者印堂穴的皮肤提起,右手持已备好的注射器用5号针头以25度角快速刺人皮下,再沿皮下向鼻尖方向进针,使患者有酸、胀、重感时缓慢推药,出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隔日1次,8次为1个疗程。

11.药线点灸法
    (1)取穴  印堂、鼻通、下迎香。
    (2)操作  用拇指、示指持药线,露出线头1~2cm,点燃后吹灭火焰,将有火星之线端对准穴位,稳重而敏捷地点按于穴位上。每穴灸1壮,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12.斑蝥冷灸法
    (1)操作斑蝥适量,生用,去足翅,研细末,瓶贮备用。治疗时取斑蝥粉适量,以水、醋或蜂蜜调为糊状(不宜太稀,以免流溢他处)o印堂穴擦洗干净,病人取仰坐或仰卧位。胶布1小块,中间剪去黄豆大小的孔,先贴于印堂穴,然后将药直接涂于小孔之内,外以胶布贴盖,24小时后去掉。 1次不愈者,l周后重复使用。
    (2)注意斑蝥为剧毒药品,有强烈的发泡作用,外贴面积不宜过大,尤其不要让药物误入眼内或口中,以免发生意外。
    (3)处理水泡较小者用75%乙醇棉球轻压片刻,促使其尽快吸收;较大者以消毒针头或毫针穿破,放出水液,涂以2%甲紫或红霉素眼膏,外用消毒纱布覆盖,以防感染。

(0)

相关推荐

  •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鼻窦炎 2005年第2卷第2期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人自身耐寒性降低等原因,慢性鼻窦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慢性鼻窦炎病程长.迁延难愈,合并症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鼻窦炎,取得了良好的疗 ...

  • 宣通鼻窍 常用中药辛夷

    辛夷能治疗头痛.齿痛,以及做面脂令人面色光华,但其最重要的功效是宣通鼻窍.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辛夷所含的挥发油有收缩鼻黏膜血管的作用,能保护鼻腔黏膜,促进鼻腔黏膜分泌物的吸收,并且减轻炎症,使鼻腔通畅. ...

  • 鼻渊的治疗方法用药

    鼻渊的治疗方法用药

  • 『呼吸病中医经验集成』二、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变应性疾病,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趋热.据统计,过敏性鼻炎约占全部鼻炎的40%.临床上一般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型.另有一型由非特异性的刺激所诱发. ...

  • 『呼吸病中医经验集成』三、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常由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治疗不当或未彻底治愈而致反复发作.较急性者多见,其中以慢性上颌窦炎最多,常与慢性筛窦炎合并存在,如一侧或两侧各鼻窦均有病变者,称多鼻窦炎或全鼻窦 ...

  • 『呼吸病中医经验集成』四、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若为局限性炎症则多为咽淋巴环组织的发炎.本病为咽喉部常见疾病,多发于中年人.病程很长,病因复杂,症状时轻时重,不易治愈. ...

  • 『呼吸病中医经验集成』五、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一般是指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可分为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往往伴有程度不等与范围不一的急性咽炎,是一种很常见的咽喉疾病.多发于儿童及青年,在季 ...

  • 『呼吸病中医经验集成』六、慢性喉炎

    慢性喉炎是喉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炎症可发生在喉的各部,但主要表现为声带和室带的炎性病变.临床以声音嘶哑,迁延难愈,喉黏膜红肿充血或干燥.变薄为主要特征.为喉科的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成人多 ...

  • 『呼吸病中医经验集成』八、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气道缩窄.其临床特点为发作性胸闷.咳嗽,大多呈带有哮鸣音 ...

  • 『呼吸病中医经验集成』十、肺结核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因感染结核菌而发病.肺结核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胸痛.消瘦.食欲缺乏等为主要表现,多伴有肺部体征的改变,X线摄片可见肺结核病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雷诺病

    雷诺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因1862年Maurice Raynaud首先描述此病,又于1874年进一步报道本病,故称为雷诺病(Ra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简称类风关,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它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病变基础,累及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软骨.韧带.肌腱和相连的骨骼.病变反复持续发作,最终导致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