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看透人心世事的高手修炼秘籍:多元思维模型

爱因斯坦说:“大学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学习许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如何思考。”

你在大学里上过那多门课,还记得任课老师的面容吗?可能还记得。还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吗?恐怕头脑中记得的东西是一鳞半爪,草灰蛇线了。

同样的,许多人大学毕业以后参加各类职业培训,看了许多自我提升的书籍,却依然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懂得这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我们所学的知识用于参加最强大脑、诗词大会等知识竞赛,也许有些用处,但是面对情感困扰、人际冲突、职业发展等现实问题,却百无一用。

其实,成人学习最关键不是看了多少书,记住了多少名言警句,而是要学会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成甲称之为“多元思维模型”。

成甲的新书《好好思考》,被称作国内第一本研究运用多元思维模型,培养深度思考力的书。全书内容都在讨论一个问题: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旅行,在旅途中见过了天地,结识了众生,才能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同样地,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是一场探险,你必须从问题出发,见识了诸多跨学科的重要原理,发现了多元思维模型之间的架构链接,才能催化出自己的行为自觉。

一、见天地:学习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是美国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

芒格曾说:“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2019年5月,成甲老师在美国采访查理·芒格时专门问他:“究竟什么是思维模型,你是如何寻找思维模型的?”芒格笑了笑,说:“其实很简单,你在解决问题时,要关注哪些做法有效、哪些无效。把那些持续有效的方法总结起来,这就是思考这类问题的思维模型。”

据此,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来理解多元思维模型:

(1)思维模型应当是来自多个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

(2)我们应当构建一个基于思维模型的知识体系。

(3)思维模型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我们学习知识的基本单位不再是一个结论、一个概念或者关键词,而是一个一个的“思维模型”。

比如,用于谈判沟通的ICON模型,就是一个思维模型。由四个基础要素构成:

1.利益(Interests):抛开立场强调利益,通过合作处理共同利益,通过交换处理不同利益,通过博弈处理冲突利益;

2.标准(Criteria):法律、惯例和以前的先例等客观标准可通过规范影响力来提升说服力,让对方做出让步,并能维护好与对方的关系;

3.选项(Options):通过拓展格局和创造合作把饼做大;

4.替代方案(No-Agreement Alternative):一个好的替代方案可以让你在谈判中保持定力。

成甲进一步拓展了思维模型的内涵,并创新性地把思维模型区分为四个层次:经验技巧型、方法流程型、学科原理型、哲学视角型。

第一类,经验技巧型的策略往往源自个人有限的经验总结。

第二类方法流程型的思维模型往往来自更大样本的归纳提炼。

第三类的学科原理型源于经过科学方法验证的规律。就是芒格所指的思维模型的本义。

第四类的哲学视角型是人类理性思辨思考问题的方式。

比如买东西砍价。许多人有买服装砍价的经验,叫做“从脚脖子上砍”。老板喊价1000元。你就给他底下砍一刀,还价100元。这是经验技巧层面的办法。

如果你学过商业谈判的课程,里面有一个谈判策略叫做“狮子大开口”。整个谈判过程分为开局、中局和尾局三个阶段,界定目标,大胆开价,达成妥协。就像现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到处挑起贸易战,漫天要价,要求重新签订贸易协议一样。这属于方法流程层次。

这些谈判策略其实都是利用了心理学“锚定效应”,这就属于学科原理上的总结。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寻求博弈中的优势,这就是从哲学视角来考虑问题了。

总之,思维模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情形。

二、见众生: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诸多专业、学科,最终落脚点都是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构成的所有的科学体系。

如果你只懂得一两门学科的思维模型,那么你分析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局限于某个学科的狭隘视角。

但如果你能够掌握跨学科的多种思维模型,那么你就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就能从各种貌似新问题的现象中,洞见问题的本质,然后利用已有的有效策略,直击问题要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起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呢?

第一步,找到超级人脉

我们要主动链接解决各种问题的高手,即超级人脉。拜高手为师,向高手学习,是学习和获取思维模型的最快方法。

罗振宇说:想要学习选对方式很重要,最重要的,你得跟牛人在一起。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找到超级人脉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主动模式,一种是被动模式。

所谓“主动模式”,就是你找超级人脉。这个办法是利用比较优势。你得有特长、有资源,你得不怕吃亏,这样别人才会帮助你。因为,社交的本质是资源和价值的交换。所以,这个模式有些难度。

所谓“被动模式”,就是超级人脉找你。办法是加入高价值网络,你更容易遇到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超级人脉。比如,你想从事新媒体行业,那么你就要可以选择加入圈内大咖组织的学习写作社群。

如果这两种模式都不适合你,没关系,你可以向身边比你更强的同事和朋友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身边没有合适的老师,你还可以长期跟踪、学习本行业内的大咖,关注他们的微博、文章和书籍,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争取与大咖对话的资格。

第二步,举一反三,情景练习

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从多个维度复习一个思维模型,才能记得牢;运用情景学习的方法,应用一个思维模型在三个以上的场景中,才能理解得深。

不少人不善于联想到具体的应用场景。这该怎么办呢?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思维模型扑克牌法。

所谓“思维模型扑克牌法”,就是把我们要掌握的思维模型,制作成一张张应用卡片。当遇到问题时,像打牌一样抽出卡片,思考所选卡片上的思维模型,是否能够用到现在的问题里。如果可以,就把这个场景记到这个思维模型的应用案例中。

比如,在招聘时,公司HR往往会问应聘人员对薪资有什么期待。大多数应聘者要不直接给一个自己的期望薪资,要不就说“我相信公司有合理的薪资安排”。有一个应聘者回答得很巧妙:“我在学校专业排第二名,我们排在前三位的同学经常一起参加竞赛,关系很好。最近大家都在找工作,一个同学月薪一万五千元,另一个一万三千元,我相信贵公司有合理的薪资安排。”他的回答实际上运用了心理学的“锚定效应”。

你看到了这个案例,就可以把它记录到“锚定效应”的思想模型卡片中。通过不断的复习和连接不同领域的案例,您对各种思维模型就会有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你会发现一些思维模型其实是相通的,是对问题不同角度不完整的讨论,你就可以对思维模型进行整合和链接。

第三步,构建“问思模”知识体系

“问思模”知识体系的核心框架是:基本问题—思维方式—具体思维模型。构建这个体系的基础不是知识,而是问题;用基本问题作为思考的起点,借助思维方式打通跨领域知识。

只要我们能看到不同领域的相似问题,就能把跨学科的有效策略联系起来。

比如,1908年福特T型车正式上市,售价只有850美元。这时史无前例的“惊爆价”,当时汽车价格一般都在4000美元以上。T型车的订单如同雪花般“飞向”福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产能跟不上订单的增长速度。怎么办?福特公司高管灵光乍现,从杀猪屠宰场的流水线工作方式上获得启发。世界上第一条的工业生产线诞生了,从而打破原先汽车行业的认知,实现爆发式成长。

同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丰田汽车,从超市的库存、供应链管理上获得启发,并改造了自己的生产流程,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在和美国汽车竞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你看,汽车行业的两次重大突破,都是来自于汽车之外的其他行业经验。只要从如何增加产量或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等基本问题出发,就可以把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行业的管理思想模型链接起来。

通过建构“问思模”知识体系,我们就把各种知识、信息、思维模型组成了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网络结构。我们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理解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问题的本质。然后,解决问题就如刀劈毛竹,迎刃而解了。

三、见自己:运用多元思维模型的自觉

我们不仅要构建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还要把多元思维模型内化为自己的直觉。在不同的问题场景才能够应用自如。

多元思维模型内化为直觉反应的核心是:模式识别。

新手在思考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觉得每个问题都是新问题。

而专家看问题的时候,由于经验很丰富,往往能够一眼看到事情背后的“模式”(Pattern),能够观察到问题的整体特征,并能快速聚焦到有异常的部分,支持自己进行直觉的判断。而这就是思维模型内化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在《如何作出正确决策》这本书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个经验丰富的消防队队长在一次救火行动中,突然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可又说不出来。在第六感驱使下,他命令消防队员迅速撤离火场。结果,队员们刚出门,房屋就倒塌了。

消防队队长自己也没想到,他的第六感居然如此灵验。他把这一切归结为上帝给他的启示。

那为什么消防队队长在不知道这一切的情况下,会产生神奇的第六感呢?答案就是:大量经验产生的“模式识别力”。

在消防队队长进入火场之时,他大脑的潜意识已经对火场的情况有了预判。可是,当他进入火场后,发现火场的温度和背景噪声都和他潜意识里的预判不一致。可是这种不一致,他又说不清楚是什么。他只是觉得不对劲。他心里十分不安,最终下令让大家撤出火场。

正是他把大量理性思考和经验判断,内化成模式识别的直觉判断力,才能在瞬间做出正确的决策。

有很多方法可以加速把一个新的思维模型掌握到直觉程度。比如,交替学习、多维记忆、举一反三、反思日记等方法。核心原理无非两条:一是用“熟悉”理解“陌生”,二是用“重复”提升“速度”。

这个内化过程大致要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知不觉。比如,很多人学过谈判的策略,可是到了服装市场买服装的时候,往往想不到自己学过相关的知识。这时候,思维模型是孤立的,与应用场景脱节的。

第二阶段:事后诸葛亮。你从服装市场回来,突然想到,自己学过的一个办法是可以用来讨价还价的。这就是事后诸葛亮了。多几次这样的经历,我们就对应用这个知识更敏感了。在应用场景和思维模型之间建立了弱联系。

第三阶段:中途掉头。在讨价还价过程中突然想起:“我好像学过一个方法。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阶段对应用一个思维模型的觉察力提高了。

第四阶段:刻意为之。在遇到相关问题时,我们能第一时间想起来:“我可以用某某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候,我们在思维模型和应用场景之间建立强联系。

第五阶段:回到不知不觉。思维模型内化成了我们的直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用某个策略解决问题。

不学习思维模型是否可以成功?答案是可以,但概率越来越低。而掌握多元思维模型学习力、具备深度思考力的人,在未来的变化中,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

美国电影《教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你想成为那样一眼看透人心世事的高手吗?那你可得读读这本《好好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