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米芾的《苕溪诗帖》用笔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吗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你自云学习《苕溪诗帖》一个月,这不太可能,起码你的书法基础已经非常不错了。这个临摹习作,也是不错的。假如你的创作水平是这样,那么,应该说也是一个合格的书法家了。
可能你就像很多书法爱好者那样是遇到“瓶颈期”了。你对自己的书法学习还有更高的目标,所以,对自己的目前成绩还不满意,这是值得赞扬的。这个心态也是非常好的。
临摹习作
无论学习什么字体,从实践看,遇到不同学习阶段上的“瓶颈期”这很正常,也没有过分担心的必要。
我们打个比方,一个人干活总会有累的时候,如果累了,那就歇会儿再干。
我们学习书法也是这样,当我们爬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会感到怎么用劲,也已经没有劲了。
“瓶颈期”既有学习疲劳的成分,也有书法认知的问题。
米芾原帖
前面我们说了一下“学习疲劳”的问题。现在,我们就说说书法学习认知的问题。
书法说到底也是一个笔法锤炼的过程。我们是把笔法打个毛坯呢?还是要打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呢?
打毛坯,这个我就不谈了。学习书法的人,都想成为书法的精英。那么,对书法的追求,就需要进入精细化加工锤炼的高度去学习书法。
学习书法无非就是笔法,这是第一位的事情。
我们看看你临摹的书法如何让吧!
米复原贴
例如,“诸公”二字,先看米芾是怎么写的。我们先看两个点。米芾都用了三角形的点。尤其是“公”字的第一笔,简直就是从《爨宝子碑》中出来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米芾没有见过《爨宝子碑》,也没有学习过魏碑。
那么,你写的这两个点,就都没有明确的这个笔意。
这就暴露出你的书法学习还在“打坯子”阶段。所以,非常容易遇到瓶颈期。因为,你不知道如何深入下去。
《苕溪诗帖》临摹局部
就像走到一个地方,不知道目的地还有多远,下一步是向左还是向右。
如果这时候还无法明确怎么深入研究笔法,可能,你再练二十年,也不会写出精美的书法作品的。
米芾的书法自由奔放,汪洋恣肆,无所拘泥,但是,都很精美,每一个笔画都有完美的艺术气息,所以,我们很喜欢米芾,这是因为,他的书法,抒发了个人自由与艺术完美的统一。
其实书法没有什么神秘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书法中的根本问题就在于笔法。
前面我们说我们,你临摹的书法还是很不错的,只是,我们没有做到细细推敲。
大书法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们的书法都能够经得起推敲,能够经得起千锤百炼的艺术评论。
左边原帖右边临摹笔法比较,看箭头指向,米芾如何用笔
我们继续看“诸公”二字。米芾的“诸”字,言字旁的点和横的起笔都非常用力,三角的点,增强了力度感,横的起笔呼应了点的力度感,所以很有力量。
最后一笔撇,是从横画上折锋而下的。注意,大师的单画“三笔”即:起笔、行笔、收笔的过渡非常自然而有节律。
你写这一笔的时候,显然,基本的起笔、行笔、收笔都是含含糊糊的。
我们再看“公”这个字,米芾的“公”字非常典型,你找不到这个字法的第二个例子。
我们看,米芾的第一笔撇和第二笔点,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楚的空白三角形。这样处理是书法的基本法“疏密”,而你的“公”字,没有“疏密”了,因为两点离得有点开,分化了密集的力度。
米芾“公”字的下面,也是一点也不放过“疏密”这个原理。但是,你的这个“公”字的下面,也没有“疏密”的力度了。
我们说,书法的力量感是由笔法和结构共同完成的,而不是只有笔法没有结构。也不是只有结构没有笔法。
这就涉及到我说的“四法三笔”里面的“接笔”问题了。
书法的核心是笔法没有错,但是,用笔法救笔法,就要靠“接笔”这个意识了。
你在学习书法中,起笔、行笔、收笔做得基本上可以了。但是,对接笔没有任何意识。
前面我举例说的,都是可以用“接笔”来解决的。
我们还是讨论具体问题说接笔吧。
比如这个“公”字,第一笔撇下去之后,米芾的第二笔的起笔位置,选择的一个“点”,是接近三角形一撇的最上端略微下一点,然后拉笔,再提笔,两点之间形成一个空白三角形。我们刚才说了,这是“疏密”处理。
然后第二点牵丝连带写“提”画。注意,这一个“提”的起笔位置在什么地方。
你写的这个“公”字是没有办法写出一个空白三角形的,因为你的第一笔的“笔势”就不对。
我们所说的“接笔”,就是一笔“接应”一笔的意思。
如果在我们学习书法的临摹阶段,就牢固树立笔画互相“接应”的问题,那么,临摹的水平会更高,对书法的理解,也会跟深入一层,瓶颈期也就会很快突破。
我希望你仍然要在“起笔、行笔、收笔、接笔”这“四笔”中锤炼自己的写字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