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再议备付金规模下降:保险、基金、消金们的代扣新模式|十字财经
编者按:
上个月写了一篇讨论备付金的去向(1500字揭秘备付金持续下滑原因),事后有朋友留言提醒才发现自己对备付金下降的成因理解过于粗浅。特此再补一篇。
最近听到个有意思的事情。
浙江有一家公司叫浙江保融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保融”),创业团队系恒生电子旧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立足江湖主要靠为保险公司提供ERP系统服务。隔行如隔山,即使是很多资深的支付行业从业者,断直连启动之前,可能也不曾听说过这家公司。
然而,就在两年前断直连启动迄今,浙江保融业务量逐渐爆发,一个未经考证的说法是日均交易规模已达百亿之巨。
发生了什么呢?
其实不是保融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而是保融的客户们的代扣需求发生了迁移。
保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大量业务拥有期缴的特质。因此,“代扣”在保险行业可以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刚需。
“代扣”江湖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什么,我就不重复了,简言之,就是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整肃代扣江湖一度是行业监管最重要的任务,感兴趣的朋友可戳右边(2017年底一篇旧闻,独家|代扣江湖的生死时刻)。
对比代扣江湖整肃前后,深金结(深圳金融结算中心)们的年代,银联的代扣通道因为相对较贵,一度被嫌弃。然而,整肃之后,便宜的深金结们没了,想要转战银联的代扣通道却也越卡越严,除了水电煤等固定场景,银联外放的代扣通道基本关停。而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网联尚未推出成熟的代扣产品。市场刚需该何去何从?
保融的交易量是在这一背景下井喷的。
说来并不复杂,作为系统集成服务商,保融面对保险公司们的痛点,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让所有的保险客户去指定银行开户,一般户即可,而后银行对保融开放扣款接口,保融为商户账户提供定点资金划转的操作。
迄今为止,保融业务已经覆盖了大多数的主流银行。当然,强势一点的银行,比如工、农、中、建等国有大行,很多时候为了严格控制投诉率也不太愿意外放通道,但这并不绝对,达到一定体量的情况下,依然有一定的谈判空间。
在这个模式里,商户自建直连网络代替了支付机构的直连网络,银行划转资金的逻辑从以往的代扣变成了本代本扣款(本行账户之间直接清算)。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用“本代本”实现代扣需求的做法并非浙江保融的独创。与其做法相类的,还有消费金融机构或是基金公司。
早在去年,代扣通道逐渐关停的过程中,招联金融等消费金融就开始用这一模式实现用户还款的支付需求:将合作银行指定为借款客户的还款银行,合作银行通过本代本路径实现还款扣款。
同样有意思的,还有基金行业。没有了代扣通道,基金就只能动快捷支付的脑筋。但基金全年利差仅在0.2%上下,而快捷成本单笔至少得0.2%-0.3%,而十字财经了解到,基金产品的平均久期大多数都到不了一年,这就意味着一年里面资金可能会多次进出,而每次进出都会涉及0.2%-0.3%的快捷支付成本,基金的全年利差根本覆盖不了。最后基金公司采取了相类的做法:在各大商业银行开户,银行为其进行本代本清结算服务,基金与银行按照年化收益分润。
眼下,保融的这一做法正在成为许多支付机构所思考的转型方向。而最重要的是,保融的这一做法也确实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理论上,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支付机构可以让所有的商户都去合作银行开户,通过本代本方式实现清结算。通过这一做法,银行重新获得了存款,支付机构也可以重新从银行侧获取一些收益。虽然这会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商户对支付机构的黏性,却能解决支付机构对通道的燃眉之急和失去备付金收益之后的收入问题。
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对支付机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延伸服务能力以加强商户黏性和对商户的掌控力,成为支付机构的重要挑战。而显然,不是所有支付机构都过得了这一关。
而事实上,今年可能是支付行业颇为艰难的一年,眼下,无论大小,支付机构都面临着集体困境:代扣通道被清理整肃,而随着备付金的集中存管,银行失去了存款诱惑,开始大幅提升快捷支付的通道价格,或是索性不再轻易外放快捷支付通道。对支付机构而言,通道成本高涨的同时又失去了备付金利率收益可谓雪上加霜。
本代本,可能是代扣江湖最后的桃花源。
在银联没有梳理出新的代扣产品,网联没有出炉成熟的商委(网联产品体系中对代扣产品的称呼是“商业委托”)产品之前,这一临时解决方案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中长期的解决方案。而从现行法规来看,这一做法并不触碰资金,唯一的瑕疵是支付机构或类似保融这样的ERP集成商可能在信息交互上参与得深一些,但从眼下的监管尺度而言,也并不是目前重点盯防的违规现象。
归根结底,资本是逐利的,聪明的钱会流向收益更高的地方,生命会找到出路。从市场原则而言,备付金集中存管之前,银行和支付机构彼此需要,支付机构获取备付金收益,银行获取存款。在备付金集中存缴之后,这种情况也并没有发生改变。
回到备付金的话题,可以看到,在这一新的解决方案中,合作主体变成了商户和银行,二者直接对接,资金流不再涉及任何支付机构,自然也就不再有备付金什么事儿。钱还是那些钱,人还是那些人。只是换了一个河道,原先的水闸没有意义了。
当然,这也唤起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一系列监管组合拳之下,这些看似斩断套利空间的行政命令背后,整个支付体系的效率做出了大幅牺牲。但这一切是否值得,却又值得商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