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以木牛流马抢了魏军的粮草吗?那他在哪造的木牛流马?
蜀军北伐,粮草是诸葛亮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于是,诸葛亮运用巧思,制作了“木牛流马”来运送军粮。即便如此,蜀军粮草也未得到很好解决,因军粮接济不上而被迫退兵之事,常有发生。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抓住诸葛亮北伐时曾“作木牛流马”的事实,大加发挥,渲染,加工制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比如说诸葛亮曾用“木牛流马”计夺取魏军粮草。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有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计取粮草的故事。故事说诸葛亮北伐多因粮草不济而退兵,为解决运粮问题,诸葛亮备下木料,令随军匠人锻造“木牛流马”。“木牛流马”造好后,又命高翔率一千兵土驾着“木牛流马”,自剑阁搬运粮草到祁山大营。司马懿得知后,派张虎、乐琳率军抢回几匹,命能工巧匠,依照尺寸仿造出了两千只“木牛流马”。随后,又叫岑威率军驱“木牛流马”从陇西搬运粮草,往来不绝。
诸葛亮得知后,定下抢夺魏军粮草之计。先派王平率一千军士扮作魏军,杀死岑威的护粮军,将“木牛流马”口内舌头扭转。待郭淮率大队魏兵来夺,驱赶不动,又被魏延,姜维突然杀出,打败郭淮军。王平于是令军士速将“木牛流马”的舌头重复扭转,长驱大行而去。郭淮领军来追,被诸葛亮布下的张嶷的500鬼头兽身的“神兵”吓退。司马懿得知粮草被抢夺,郭淮大败,领兵来救,又被廖化追得绕树而转,丢掉金盔才逃脱性命。
这段故事,曲于罗贯中神来之笔的渲染,简直奇了!那么,历史上诸葛亮是否曾以“木牛流马”计赚取粮草呢?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为了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蜀军在建兴九年、建兴十一年北伐,都曾以“木牛流马”向前线运送军粮。可见,历史上确有诸葛亮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之事。但是,我查阅了有关魏蜀战争的史料,都没有发现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计抢夺魏军粮草的记载。所以,可以断定,所谓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计抢夺魏军粮草之事,其实是作者罗贯中虚构的。
自古蜀道难,诸葛亮为谋求统一天下,制作“木牛流马”,解决了北伐运粮的问题。然而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在哪里?
据《三国演义》讲述:诸葛亮制作“木牛流马”的地方,是一个“形如葫芦之状,内中可容千余人;两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后两山环抱,只可通一人一骑”的山谷——葫芦谷中。当时集中了随军匠作千余人,并叫马岱领五百军土把守谷口,诸葛亮每日前往指示制造。据考,葫芦谷在今陕西省岐山县高店镇,距五丈原约10公里。此为一说。
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十年(公元232年)诸葛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据此,一般都认为黄沙,即今陕西勉县(汉代的沔阳县)是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此为二说。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认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制于四川广元市昭化区(即汉代的景谷县)。此为三说。
那么,哪一种说法更可靠些呢?
比较而言,当以勉县说最为可靠:
1、葫芦谷说纯属小说家言,完全是为神秘化“木牛流马”进而神化诸葛亮而捏造的故事。实际上,罗贯中不可能对一个地点作准确的考证。《元和郡县志》近乎于野史杂说,不可以尽然全信,况且《元和郡县志》成书于诸葛亮死后约600年,致误可能更大些。勉县说出于正史,《三国志》作者陈寿向以治史严谨,取材审慎著称,且此书成于诸葛亮死后仅30多年,致误可能甚小。
2、诸葛亮北伐,主要根据地在汉中,“木牛流马”的设计制作,应在汉中附近,不可能在远离汉中四、五百里的四川广元市昭化区。而勉县则在诸葛亮“出屯汉中”的驻军防地之中,诸葛亮亲自指导制作,甚为方便。根据史书记载:公元232年,诸葛亮曾有计划地把军队集中在勉县附近的黄沙镇进行休整,“休士劝农”。一方面让士兵从事生产,另一方面鼓励当地农民农忙时勤心生产,农闲时“练兵讲武”。也就在此时此地,诸葛亮改进“木牛”,制作了“流马”。
3、今陕西勉县黄沙镇北街大路边,原有一通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竖立的石碑,高120厘米,宽60厘米,厚13厘米,楷书:“汉诸葛武侯制木牛流马处”。下款题:“知沔县事莫增奎重立”。既是“重立”,说明原来此处就立有石碑,只因沧桑之变而不存了。此碑现在勉县人民政府竖有文物保护标志,于1979年5月移入勉县武侯墓文管所保护。
我更倾向于勉县说,但我认为,《三国志》只是讲诸葛亮在黄沙“作流马、木牛毕”,就是说最后是在黄沙完成的,加之“木牛”、“流马”是两种运输工具,诸葛亮在黄沙主要是改进“木牛”,成功地制造了“流马”。所以,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肯定并非一时一地完成。至于详情,就只有进一步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