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

我也算是个爱看书的人吧,但我很少买书。我多是借书,偶尔一激动的情况下我还抄书。

跟买书比较起来,我喜欢借书来看:有时间限制,逼着自己尽快看,因为过期是要计费的。不过,在所有之中,我最陶醉的还是抄书——我曾经抄完了央视历届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南方周末》新年寄语,当然,最过瘾的是在杂志上抄完了余华的小说《活着》。

爱,有多种方式;爱书当然也有多种方式,我就是这样毫无顾忌地爱着:借书。

我借书的经历,说起来真的颇费心思。

2018年2-6月,我读完了《汪曾祺全集》和《沈从文全集》。这样的书,就我所知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收的比较全。为了能满足自己的这份“食欲”,我还真是使尽了办法。

师大图书馆借书,需要学生证才可以借到。怎么办?我们新招的师大毕业生,是我去办理签协议手续的,也是我找他们第二学期来实习的。我就借了他们的学生证,溜进图书馆,一次借汪曾祺,一次借沈从文。

我对师大一直心存向往和仰慕,只可惜没能在那里上过大学,这种仰慕中就有了点胆怯。

我对那里的借书程序不熟,跟着五六个抱着书的学生溜进大门,却不会用证查阅----师大图书馆藏书太多了,不在电脑上检索,累死你也找不到要借的书。我在那里笨手笨脚手忙脚乱地巴拉了半天,搞得满头大汗也弄不到一块儿。

旁边一个女孩儿恰好也在检索,我忙请她帮忙。

她看了我一眼,大概是从我的脸上看到了真诚的迹象吧,很热心地答应,很利索地三两下就查到了:三楼,E区。

师大雁塔校区图书馆,系老式建筑,楼道逼仄,光线黑暗。我刚踏走进去,一下子眼前被一片漆黑封堵。眼睛适应了半天,才扶着扶手小心翼翼地上到三楼。

虽是老式建筑,土灰色的水泥地面,略显陈旧,但阅览室和书架部分光线很足,书香气扑鼻而来。其时,是早上刚刚开门,但阅览区已经坐满了人,里面静悄悄的。

我不敢大喘气,轻手轻脚地去找我的“汪曾祺”——八本,我抱起来是厚厚的一摞儿。

糟糕的是,我不会操作怎么来借,倒腾了半天,搞得自己满头大汗。旁边不远处坐着的图书管理老师,看着我那样,大概是实在看不下去了,过来替我选中-借阅。

出了图书馆,我把一大摞书放进车座里,就像刚跑完半程马拉松,身上的汗涔涔而下,就像从水里刚爬出来一样。——当年孔乙己偷书,大概就是这样紧张吧?

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全集,我两次借了共计二十本,要赶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归还,期限是6月24日。

那段时间,我就像羊儿钻进了遍布青草的山岗,整个人完全埋没其中:只要睁开眼睛,就抓紧时间看。我自己戏称自己那段时间是在“赶书”!

莫言说,阅读是写作的最好老师。我个人觉得,阅读就像牛吃草,而写作就像挤奶。不吃草,怎么挤得出奶呢?

为了保持自己每个月一万五千字左右的写作速度,我现在基本保持三个礼拜去鄠邑区图书馆两次:还书,借书;或者二次续借——按照图书馆规定,每本书可以借阅14天,然后可以续借,也是14天。如果续借之后还没有看完,那就要去图书馆重新办理借阅手续,我称之为“再续借”。比如《明清诗鉴赏辞典》,我就这样节约了四个多月时间,昨天才看完归还。

从我家去图书馆约莫25分钟的脚程,按说是悠闲散步就可以轻松完成的事儿:过了三球仪,穿过火车隧道,踏着路边的柳荫。可是,走过小丰村十字到人民路十字这一段路,是全一色的水泥路面、水泥建筑,连一棵草都没有,更遑论一棵树了。——我个人感觉这里应该是中国最没有见识的城市建设的代表:寸土寸金,无意绿化。

近40℃的高温天气,要经过这段路,人几乎是无遮挡全裸露地被暴晒。拿着书走在这里,我感觉快要化掉了,要跟水泥路面贴在一块儿了。想到腋下新借到书,脚下才有了劲儿往前赶。

借书之路,并不平坦。所以,我很珍惜每次借书:有针对性地选好书,好好读。

我选的书,大体分作研究性阅读类,和泛读类。前者如《诗经》《诗词鉴赏词典》,是要放在清早起来读的,不贪多,但保持持续性。后者就是小说散文类,多放在午饭后和入睡前。比如,近段时间读了《一的力量》《叔本华散文集》,还在读村上春树的几本书。

我这么热衷于借书来读,是因为总是对借来的书有一种珍惜感,要赶时间看完,还要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做笔记。旁人对我这样的做派颇为不屑,笑话我说我太抠。我时常淡然一笑:“好歹咱还没有沦落到偷书来读吧?”

读书这个事情,买有买的用处,借有借的道理,抄也有抄的价值,还有乐趣。我喜欢借,激动的时候就埋下头来炒。

(作者简介:陈启,教师,乒乓球爱好者。文风力求散淡,干净。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语文专版》。

(0)

相关推荐

  • “邂逅”汪曾祺

    去年(2020年)是汪曾祺的百年华诞,各种汪老的作品全集.选集.纪念集铺天盖地,令人目不暇接.不禁有点儿感慨,因为汪老的作品生前并不"叫座",圈内小有名气,市场不温不火,和如今的人 ...

  • 【随笔】《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 乾州碎娃 手头所拿的这本是200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是文化部.财政部2005年度送书下乡工程书目之一.这是近日从乾县图书馆借的. 以前自己读书一般都是直接用电 ...

  • 《大师们的写作课》领读 | 如果你想提高写作能力,我推荐这本书

    一直很羡慕有好文笔的作家,也买过很多如何写作的书,往往厚厚的一本书看下来,非但没学会怎么写,倒是徒增几分茫然. 有一天去书店闲逛,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精巧清新的封面在呆板的大块头书 ...

  • 少不读汪曾祺,不务正业and游手好吃?|少年读邻

    755 | 读城记2020 保持乐观泰然 寻找生活中的善良与美好 文 /九年级  冯佳音 初二时学过一篇散文<昆明的雨> ,全文以雨为线索,叙写出了对昆明生活的深情回忆,那其中弥漫的诗意与 ...

  • 跟着汪曾祺学写作

    我不喜欢跟风,尤其在学习方面. 在现代的文学圈子里,迷恋汪曾祺先生的人几十上百万,经常在网上可以看到"汪迷俱乐部",甚至还有人以研究汪曾祺过活. 我不知道国外文学圈是否有这个现象, ...

  • 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同学借书”为中小学生建立班级内部的线上图书馆

    2017-07-12 10:28 · 稿源:同学借书 截至 2015 年,国内中小学生群体达1. 64 亿,在线教育行业规模达 1192 亿元,移动教育市场增速在50%以上.另有50%城市家庭每年教育 ...

  • 袁枚《黄生借书说》

    袁枚[清代]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 ...

  • 富春五小 三(4)班 黄佩涵《图书馆之借书经历》

    图书馆之借书经历 富春五小 三(4)班 黄佩涵 周六,我很认真的完成了老师所布置的回家作业.妈妈看我表现不错,说下午带我出去"放风"一下.哈哈,这简直太棒了!没错,我们去了图书馆! ...

  • 据说这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借书榜单变化,真的...

    据说这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借书榜单变化,真的...

  • 全市通借通还!成都22家公共图书馆可用社保卡借书了

    [全市通借通还!成都22家公共图书馆可用社保卡借书了]明日将迎来第26个"世界读书日",记者了解到,23日起,社会保障卡在成都公共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人群范围扩大到全省社会保障卡.电子 ...

  • 总15期《奉天诗刊:星月湾》作者:舒羽 借书那些事儿

    借书那些事儿 文/舒羽 高尔基说:"书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千真万确.读书便我们的眼界开阔,明白是非,懂得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读书使我们浮躁的心归于平静,思想得到升华,这是一个不 ...

  • No.1464 省图书馆办借书卡

    元月26日,已经是第三次到省图书馆,终于下决心花两百元,办了张B类借书卡,一次可以借十本.最高级别可以交三百元,办A类,借十五本的.考虑到每次只能借一个月的时间,加上还有市里和区里的两张借书卡,所以办 ...

  • 晚唐咏史名家,汪遵借书强记事迹警示后人,他这十首诗作值得细品

    唐朝诗坛,咏史诗的数量和咏史诗人的数量以晚唐为最,也许因为那个混乱时代的原因,晚唐的诗人们以咏史为好,出现不少专职咏史的诗人,他们借古抒怀,独抒己见,手法繁多.在晚唐咏史诗人中,汪遵成就颇高,虽然后世 ...

  • 借书人、驱熊人、小乌龟

    雪球牛人系列--借书人 来自施洛斯008的雪球原创专栏 既然有人说我爱写美女,今天就豁出去了,再写一位雪球大美女--@借书人. 从借书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爱读书,爱读书的女孩更好看. 我敢说借书人一定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