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流魏晋》
《风流魏晋》(浅谈魏晋玉雕的艺术风貌)
我发现自己写点东西越来越“放荡”了,于是又翻到魏晋南北朝的玉雕史上,读来竟恍如隔世……
不可否认,魏晋玉雕存世量极少,或许是这个原因,在传统玉雕的史上,都不太受追捧和重视;我固执的认为魏晋玉雕的整体艺术表达依旧保持了极高的水准,难能可贵的是,带有那个时期特殊的艺术审美!
或许是东汉末年曹魏政权开始简化了“礼玉”的制作,或是长期的战乱和动荡,导致社会生产力极速下滑,或许是上层士族摆脱了自春秋以来儒家礼制的束缚,思想也得到空前的解放,想要去表达内心的自由,风尚和创造力……
个人觉得:纵观大量圆雕的魏晋玉雕,除了工艺制作的风格和结构处理继承战汉以外,整体的艺术表达的味道上多了些:清高 谄媚 轻挑 气质
一次和悦蘆方先生请教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打趣的说到:有点“娘炮味儿”的汉代玉雕……
这当然没有贬义,其实恰恰是魏晋上流士族的思想风度。
的确,“纯净而自然”、“真实而率性”固然少不了,否则,玉树临风,鹤立鸡群,清风朗月,纯净自然,又怎么会是那个时候君子之风的代名词? 嵇康对权贵的藐视及千古绝唱《广陵散》又怎会流芳百世? 不仅如此,那还是个极度爱美的时代,否则,孙策不会因为脸蛋受伤而感叹无法建功立业,潘安出门自然也不会收到竞相追逐的粉丝送来的水果。我们赏阅馆藏玉雕时候,也会发现魏晋的玉料大多纯净无瑕疵(入土的沁和剥蚀不能算),我想这也是魏晋上流追求纯洁高贵的反映。
然后,与之同样并存的还有:“纯洁又虚伪,高贵又媚俗,勇敢又软弱,机敏又败坏”……这些病态甚至矛盾的思想和风尚同样影响着魏晋主流的玄学,不然:食玉,嗑药,同性恋之风又是哪儿来的呢?竹林七贤剩下那几个还不也是终日:一响贪欢……
正是这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审美影响这一时期的玉雕艺术表达。魏晋推崇的的察举制,上层士族和贵族完全有了主导性和话语权,所以反映他们审美取向的玉器雕塑,同样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他们个人的审美趣味。结合时代的背景和审美,我想,我们或许就能对这个时期玉雕“美学”的追求和感悟窥知一二……
再次强调下,以上观点仅是我个人的看法,我当然知道传统:商周战汉以及明清的玉雕,无疑是中国传统玉雕史的高峰,汉末到中古晚期,是相对衰落的时期……我谈谈自己个人的想法:个人觉得魏晋(南北朝)的玉雕塑造的相当有水准,无论用料,工艺技法,尤其是艺术风韵的展现,独一无二!……我想啊,能够相对不受阶级和官僚拘束的时期,一个能结合生活之美随意忘情的表达的时期,一个能够让雅士能归隐山泉,忘乎所以的时代,一个世界文明轮番碰撞交融的历史阶段……是能更容易不受拘束,超然物外的表达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得承认,我倾慕汉末至宋(辽金)的艺术表达和塑造,大概基于此种认识。
这当然会有反对的意见,史料记载:汉献帝初年,天下人丁7000万,到三国500万。人口基数的锐减对传统手工行业都是极大影响。但私以为对上层高级玉雕的塑造以及艺术的发展,却不见得是较大的影响(曹魏一定程度解放了玉工的时间,意味着下班之余尝试接接私活,但做这些活儿的经济费用岂是百姓能消费的起的?)……个人觉得艺术发展的脉络,一定是在整体上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的,尽管这中间不可避免的受到民族融合、迁移以及动荡的影响。
否则,汉唐文明中间的战乱动荡的时期,一定是缺乏艺术和创作的时代!……但……历史却不是这样!
您瞧,那 竹林七贤清谈的风雅,流芳百世;一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潜竟将自然幻化做了一种风格,质朴,清新而雅致;王羲之,顾恺之在书法和绘画的艺术成就,乃清水芙蓉,清新自然,心笔合一;那麦积山、炳灵寺石窟、以及仙人崖灵应寺、武山县水帘洞等石窟群,及它们汇聚而成河西石窟,将犍陀罗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融,交辉相应,震撼世人。哪怕是傀儡皇帝曹髦在作画时的创作和融入,除了功底超群,仍能从画里读出他的志向:宁愿拼死也留住气节! 不做司马懿父子的俘虏!
小记:哪个时期,都有独到且顶尖的玉雕作品,应当全面辩证且平常心的看待,而不是习惯性的受到当时的礼制,风气影响,亦或是觉得国力的衰弱定然难以出现高水准“艺术品”的创作。
否则,这艺术的巅峰,这魏晋的风流,谁与我共赏?
参考书籍:
《三国志》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天津博物馆藏玉》
《上海博物馆藏玉》
《故宫博物院馆藏品大系4-汉魏晋南北朝》
万分感谢方未艾、衣斌、孙文、周明、万海洋、黄开阳先生深夜不辞辛劳的指教。
杨念慈2019.08.25于书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