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观】小县城的生态
相对于县城而言,我属于乡下人。对于乡下人而言,在过去,进城也是一件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这大概也是“城乡二元结构”最生动具体的表现了。我至今仍能记得第一次进城时的场景。恰好遇上死刑犯游街,可谓盛况空前,县城的长街,人山人海,壮观极了。
上高中时,虽进入县城的学校。但学校偏远,在县城之郊的黄沙梁上,即便是在周末也很少进城。上大学就到了省城,对这座远近闻名的小县城越来越缺乏了解。读研时,更是远走他乡。直到再返回生成以后,小县城很多时候成了我出差时的目的地。于是,出差也就成了回家。
现在,每一次回去,总要与几位朋友坐坐,胡吃海聊一顿,不过话题似乎越来越狭隘了,基本上超不出这个小县城的范围。我发现,高中同学已经在慢慢地占据着这个县城的各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还可能占据要职,成为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偶尔地回去,也少不了偶遇的欢喜。
我渐渐地成为了一个旁观者。我听着他们聊起家事,单位的事,这个县城里事,他们都可以做到如数家珍式的熟稔。让我看到这个小县城生态生动具体的一面。例如,县城里仅有的几家律所基本上都在县城法院的旁边,律所与法院不可告人的龌龊,律所自身的分解与重组,就在这个小县城里,从来到不缺乏法律共同体在江湖里传说。恍惚间,倒觉得有几分荒诞,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还有一个群体就是出租车司机,三教九流,奇闻异事,这个群体是无所不闻,无所不知。据说,在这个小县城里,有五百多辆出租车,但能够团结一致,抵制其他车辆进入。这帮人没人都配备传呼机,互相调配,互通有无。听他们针砭县政,品评领导,说长道短,既能从县城的宏观出发展发,又能从某人某地某事出发,也不乏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之语。我觉得比县城的那些官老爷要强得多。
最近,县城里的滴滴出行好像也上线了,这帮出租车司机就通过软件约车,车辆到了约定地方又取消,要不是亲眼所见,我不敢相信这帮人通过这种“损招”来抵制滴滴车辆的运行。县城里的出租车早就垄断成性,这里面应该有着顽固的利益,摸不得碰不得,出租车脏乱差不说,不打表,随意开价,宰客现象,屡见不鲜。可谓是乱象丛生,一直如此。
小县城就像是一张网,每一个人好像是网上的结,每一个结都由不同的线牵连着,这就是关系,这体现就是关系的法则。这种关系是由人情与利益而捆绑在一起的。例如,一个案子,当事人找到律师,律师可以直接给某法官打电话,问清楚类似的案子会怎么判。还比如,在法庭上,法官对当地的某律师十分客气,而对外地的律师则会百般刁难。这其中的道理,想必当事者也是心知肚明的。
如果,县城只是一张松软的蜘蛛网,那还罢了,最怕的是形成刚硬的铁网,就令人绝望。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在县城里办案子,无法预期。基本的结果就是领导让这么判,你们上诉吧。上诉了,基本的结果又是领导不让改判,你们再审吧。再审了,基本的结果又是这么小的案子,不要折腾了,随便找个理由就驳回了。我看到了县城的威力,自下而上的绝望,就这样传递着。
这几年,我渐渐舍弃县城里的案子,一则低价竞争太厉害,法律服务市场混乱,收不上什么费用;二则律师的作用有限,帮不了客户什么忙,只是走走过场而已;三则我不能介入他们不正当的活动,以免丢了自己的饭碗,更有甚者给自己带来无法估量的风险。正常的人际互动是为人之本,但是不正当关系交易,则可能是灭顶之灾。记得房西苑先生在其《资本的游戏》总结关系在中国的特殊性,但结论很明确,成也关系,败也关系。
县城的生态就反应在这错综复杂的人情与利益的纠葛之中,关系的便利,关系的风险,都在其中。这是不正常的,需要改变。但是,每当我在听到县城的人们津津乐道于自身如何通过关系运作达到个人的目的时,而又每当有人抱怨通过规则确定程序无法顺利办事的无奈时,我才发现,这种改变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