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逼迫中学习
人到中年,性子磨钝了很多,以前的风风火火、风驰电掣,全都成了舒缓沉稳、波澜不惊,各种上进的积极性锐减,宛若一潭深水,大石块也激荡不起多大的波动,更不要说溅起白色的浪花了。
昨天听周国平的文章,很模糊,只记得一句:只有一次的人生,怎么够!大概说人类共同的悲哀,便是只有一次的人生。这仅有的百年人生,是悲哀,是恐惧,更是无奈、无力。百年之后的虚无,让多数人都异常恐慌,尤其是步入老年,看到同龄人的陨落离开,更觉人生毫无意义。有不少老年人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抑郁了,最后都归于尘土,奋斗,还有什么意义?
这当然是悲观者的说法。我们的确无法占有更多的时间,但是,越是因为他的绝无仅有,越是应该珍惜,让我们暂且占有的任何一点时间都有点意义。“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就算是留痕很快就会被磨灭,烟消云散是迟早的事情,但是,我们依然愿意让我们的每一天都多少有些意义。
生,不是我本意,死亡,更不是我所愿,可是,不以我心动摇的生死之间的时间,却可以被我支配。
忙于工作的时段,焦头烂额,无暇思想太多;后来清闲了些,感觉如此下去,真是荒废时光,浪费生命。吃药治疗、体育锻炼,身心调理,寻找事情做,让充实的时间里生不出嫌隙来。于是开始拿起断断续续的日记,来整理想法;把当时只为自己孩子服务的志愿填报知识,逐渐积累,年年学习,向弄懂、透彻里钻研,作为自己的一项特长去对待。
日记本容易丢失,被后来的QQ日志代替,再后来,在外甥的帮助下又申请了公众号,想想以前对智能手机都懈怠学习的我,今天忽然就拥有了自己的公号,虽然对申请步骤常常是“一问三不知”,但是能够有自己“作战的阵地”,一样感觉到有一点点的骄傲。
我们需要这样一块“阵地”,或者说是“菜地”,自己不断播种,也没有期待获得怎样大的成就,只想着有事干,自娱自乐,将来有东西回忆而已。至于“有什么用?”这种挂在大家嘴边的话,公号几乎是没有什么用的,除非是有人做广告,才会有收入。如今,的确没有用,如果“用”,专指利益收入的话。
很多东西都是在逼迫中做到的,比如每天一篇原创,想歇菜的时候很多,但,想到自己一向是个好学生,每天一篇的作业,岂有不完成之理?除非是忙得没有一点时间,或者外出无法操作,其余时间,俱无借口。有时候,很紧急下写的乌七八糟,居然也有人阅读,每每感觉,必须认真一些,才可以对得起打开读她的朋友。但是完成作业的时候,学生很少是想博得老师批改的喜悦,仅仅是完成了一项任务而已。
一次,啰里啰嗦写了一篇《我关闭了朋友圈》,不经意看到阅读量到了1.6万,当时只当是花眼,因为超过一万,就是少见的。接连几天一直涨,后来到了四万五,那是一篇还可以继续取舍的文字,可以删减一些和删除朋友圈关系不大的段落,可是,如此不够简练的一篇文字,却耗费了这样多人的时间,还真是有些惭愧。
我是个回忆控,是爱钻在往事里发酵的原生菌,偏偏还记不住东西,仔细看,几乎每一次都是那么点事儿,没有新意,但是伤春悲秋的凄凄惨惨一直无病呻吟着。其实这恰恰是没有事实充实,全靠情绪支撑的缘故,哼哼唉唉的特点不好改正,除非有很多事情要记住,便不需要情绪,依然可以填满。
前天休息日,同事提议我更改转载权限,第一回应,便是“不会弄”,感觉只会写、会发,至于更改一类的,真是“狗吃刺猬,不知从何处下嘴”,麻烦透了。今天到班上,仔细一看,按着字样提示,不断尝试,终于更改成功,虽然此时的更改,与前天他的燃眉之急已不想干,但是以后的时日便不需要费心了,让中年人再“一说就干”,除非是老熟套子,新东西,肯定要慢慢来,只要不撂挑子就是好样儿的。
和死的知识打交道的事情还好办,学习志愿填报知识,便是这样的。可以根据杂志自学,不厌其烦,从看不懂文章,到看懂了,会提问问题;从不了解大学,到了解了大致的层次,和各自擅长的某些专业;从录取规则到考研状况,从学校风气到管理特点,查找,熟悉,甄别,记忆,一项巨大的工程,识别下来需要四五年的时间,而且平常学习还没有那个氛围和必要,除非你有兴趣。大概跟没有读过大学有关吧?我一直对高校饶有兴趣,一直向往,每到一个地方,必要去高校感受一番,看她高大茂密的树木,看她的图书馆,看她青春的面孔,感受书香氤氲的安静校园,热情洋溢的黄金时代和天之骄子的独特风采。
虽然一直给孩子们说,人生赢在早规划,可是,自己都不曾明明白白的规划过,只是闷头做好眼前,不敢去想未来,作为一个地道的悲观者,活着,就是比较大的目标。
在逼迫中学习,应该不止一个人这样吧。逼迫自己一下,你才知道,原来也可以这样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