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尊重,亲疏随缘
成年后的你,有多长时间是不愿意见到父母的?
读书时代,被父母兄长唠叨叮嘱,每个周末都要选择逃离,逃到家庭管束宽松的同学家。寒暑假的逃无可逃,便只有每天乖乖读书,以换取家长的安静期待。而非被家长“总是不看书”的责备眼光注视。
家长的目的单一到考上学便万事大吉,考不上之前要万事服从读书。
虽然也知道无需一遍遍叮嘱,但看到“不是读书认真的样子”,父母就火冒三丈,就控制不住的再把读书的利害说一遍。耳边起了茧子,一听就头昏脑胀的孩子,不得不拿出最乖巧的样子,来让家长获得最大的安慰。
上班儿后,似乎烦恼少了许多,父母不再是对立面,成了同一个层面的,大家一起朝着某方向眺望了。
为人父母后,方知天下所有父母的爱子之心是这世间最为纯粹的,无一丝一毫的杂念。
对于年轻人看来,所谓的各种“好”,必是走过之后才能分别出来,而此时尚未体验过的路,对年轻人充满诱惑。别管他缓步而行,优哉游哉,还是蹦蹦跳跳,兀自玩耍,于父母而言,几乎都是浪费时间。踏上父母指定的所谓“坦途”,一路乘风破浪,便是父母心中少走弯路最为成功的样子。
成年后的孩子,再也不是当年乖巧的儿童和少年,他的青年的认知有与差别20多岁的父母认知大不同的地方。虽然父母自以为“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但是青年依然认为:人生贵在经历,我走我的路,撞墙了才知不是路,你所指的坦途,我却不觉得。
于是,父母常常眼睁睁看着孩子尝试一条路,碰壁;再走另一条路,受阻而回;直至他自己认为一条路可行时,他才会用尽力气,同时也身心俱在,心神合一,效率也增大。
不摸索,不知道路的高低不平;不经历,便常常会眼高手低。第一次走人生路,走弯路也很正常。
就像第一次做父母,也会有不少决策上的失误。重新审视育儿之路,有许多经验也很惨痛,年轻时懂得少,如今走弯路了才知,有的教育理论有些片面,属于特例,并未有广谱性,真正要运用的是适合自己的方法。
没有后悔,当年的思维决策,就是那种情景下的最佳选择,只有不断的总结,保持终身学习,持续成长,才会不落后于时代。
世间的关系,大都指向相聚;唯有父母子女之间,是指向分离。
父母在成年子女世界,要选择得体的退出。
常看到成年尚未成家的孩子,不愿和父母住在一起,选择独立住或者租房住。这只能证明:他有了思考,有了独立的思想,愿意一次次安静地进行心灵对话。这个时期的孩子也可能是焦灼的,甚至是幼稚的,但对他而言,正处于成年痛苦的蜕变中,情绪把控常常慌乱无主,出现波动也很正常。
落后于孩子20几年,我们和他们之间的思维沟壑已无法填平。所以,彼此尊重就好。
中年人固然要保持终身学习,年轻人不妨也停下奔跑的脚步,稍稍体谅父母(这是苛求,不曾经历过的,甚至都无法换位思考)。或者用古代的文字做做指导:色难。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不是有多少供奉,而是态度上和颜悦色。
可以和父母之间保留不同的观点,但一直保持和颜悦色就好。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他不是你的孩子,他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他们借助你而来,而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父母要有知识落后的自知之明,孩子要有不可以自我为中心的过激观点。
有些传统观点,流传经年仍不衰退,自有它存在的理由。
与人为善,做人厚道,但同时也要睁大眼睛甄别人性,保护自己的利益。你的善良也要带点锋芒。至于吃亏是福,要看面对的是什么人。
抚养他们长大后,在渐行渐远的路上,一路目送,目光始终追随左右,爱心一刻不曾远离。
“彼此尊重,亲疏随缘”,是朋友间的相处之道,不妨,也把孩子当做朋友相处,这样不抱有过度期待,或许关系会更融洽些。做思想观念更新的父母,或许也可以以始终有值得吸取的地方吸引到孩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