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和洛阳的阿朗聊天,邀请他来故乡古城作客,告诉阿朗,古城十字街钟鼓楼是明代所建,有六百多年历史。

阿朗说,哈,阿哥,洛阳随处一块古城砖都超过六百年以上,如果我来,是看大海的。

听到阿朗的话,我才记起他生活的地方是洛阳古都。六百多年的钟鼓楼跟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相比,就真的浅薄了。

去牛腩店吃早餐,少妇手牵大约四岁的男孩,怀里抱着大约两岁的小不点走进来,点了两碗牛腩粉,找一张圆桌坐下,抬手把大的小孩提上櫈子,一只脚踩着櫈脚,眼睛朝厨房的窗口扫了一下。

服务员端来两碗牛腩粉,她半只身趴到桌面,对着碗吸了一口汤,拿起筷子放进碗里挑起一箸河粉举起,仰着头张开嘴吧,让河粉落到嘴里。怀里的小不点伸手抓住筷子的河粉往嘴里塞,少妇嘴里含着河粉,嘟嘟了几下,等筷子的河粉塞进嘴了,手里的筷子顺势往小不点头上敲了一下。

大男孩吃了几口,从櫈子跳下来,少妇正喝汤,伸出手扯着他的衣领拉到櫈子旁,伸脚踩着他的衣角,嘴堵在碗边,手指戳了几下着大男孩的脸蛋。

怀里的小不点哭了,少妇解开上衣的钮,手掌把小不点的头往她胸部按。

少妇的动作连贯麻利,把两个儿子弄得服服帖帖,吃完自己碗里的牛腩粉,还把大男孩碗里的也吃了。

我拿出手机,用文字赶紧把这些记下,以后如果写东西有这样的描述,这就是最好的素材。

收到一些书。一册女作者苏西的《花见花离~与草木同喜》。这本书去年十二月底,在吉大新华书店看到,书纸带有淡雅清新香味的书,非常喜欢,当时买下,过年时带回老家的静心斋。苏西这本书记述她与花草的一些事,与草木同喜,该有多么喜爱的心,才有这么深的感悟。

另一册是林曦的《只生喜欢不生愁》,林曦是女人,水墨画家,八十年代人,笔墨师法古人,作品朴拙天真。这册书是她的生活小随笔,文字随心优雅,读了几页,心里颇喜欢。

还有成都黎阳老师寄来的《星星·诗歌原创》1-3期,《星星·散文诗》1-3期,《星星·诗歌理论》1-3期。

好友振文有一次对我说,疫情期间宅家无聊,磨墨练书法,写来写去,都是几句常写的诗句和词。可能是记忆力衰退吧,以前读过的诗句全忘了。如果去别的地方写书法,老是写那几幅,也是没意思。最近买了一本书法家墨场诗词宝典,有空时练几幅新诗句,以防备用。

张慧谋老师写《万里河山笔墨情~陈金章小传》这本书,花了三年多时间。期间翻阅和搜集大量关于陈老的资料,两次专程去广州采访陈老,到陈老的出生地化州市杨梅镇笔亨村走访,翻阅了许多美术类的书籍,仔细反复翻阅采访记录,消化搜集的相关资料。张老师说,自己不是美术专业人士,关于美术方面的许多术语和常识不熟悉,所以就得消化相关书籍和资料,才能把文章写好。

自己写文章,确定要写什么,心里先定了大概情节,然后再去百度搜出一些可能用到的词语,查阅可能要写到的一些常识。都准备好了,思路、词汇、常识都有了,一篇随记,二三十分钟搞定。

写东西,写自己熟悉的事和物,或风景,写出来的文字就自然。自己不熟悉的,题材再好,也写不出感觉。

庚子年三月廿四日,记于华策酒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