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亿万(小说)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绝对巧合
杨亿万五十八岁,前额头发稀少,几乎秃了,生得尖嘴猴腮,像潮剧《十五贯》里面那个娄阿鼠。
外表看起来比年龄大很多,像一个六十多的人。
他的真名叫杨富华,又富贵又荣华,这名字取得好。
大家叫他杨亿万,不是他是亿万富豪而叫亿万,至于杨亿万这外号是怎么来的,是有段故事的。
他是一家建筑公司预算成本部的预算员,专门负责公司所承建项目的土建预结算。
杨亿万喜酒,喝几口后就自吹自擂:“经我的手的项目,个个都超过亿的。”
有次,他负责结算的项目,甲方批回的结算总价,还差一千多块钱才能达一亿。
预算部经理说:“老杨,怎么回事?给别人砍这么多啊,不到一个亿啊。”
杨亿万拍着胸脯表示,一定要把结算结到一亿。
经过杨亿万和甲方预算部多次核对,最后终审结算结果出来了,总造价超过一亿。
在公司饭堂吃饭时,老板拍着他的肩膀说:“真不愧是亿万。”
于是,杨亿万这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杨亿万虽然外号叫亿万,但生活上是十分孤寒的人,喜欢贪小便宜,斤斤计较。
周末到菜市场买菜,突然内急,去菜市场的收费厕所小解,厕所每次收费是五毛,到门口才发现,只有四毛零钱,他把钱给厕所门口的管理员,管理员不依:“不行,你每次来上厕所,不是差一毛就是两毛。要么你回去上厕所,要么你去对面的商场洗手间。”
管理员本来是奚落他的,经管理员这一说,他倒好,他对着管理嘻皮笑脸:“谢谢老板,经你一说,倒想起来商场上厕所不要钱的。以前白白给你那么多钱。”
从菜市场到马路对面的大商场,有三百多米。杨亿万强忍着小跑,硬是跑到大商场厕所,刚到门口,憋不住了,尿拉裤子上。
杨亿万喝酒,喝的是他弟弟从老家快递过来的米酒。每个月三斤米酒,他规定自己每天喝二两酒。
三斤酒一个月,每天二两是远远不够的。但他有小算盘,公司每个月老板会请吃饭,他可以捡些剩酒回来,按他所说的,运气好的话,捡的酒可以喝几天。
另外,每个月有些关系户会请他吃饭,他也可以拿些剩酒回来,这样又可以顶上几天。
杨亿万抽水烟筒,烟丝还是从老家寄过来的,一斤十五元,一个月一斤。到外办事,他会买一包十元的盒烟。
杨亿万无论是请客户吃饭或是公司聚餐,或是别人请他吃,他有个招牌动作。
到饭店坐下来后,举起手伸出两根手指:“服务员,三包芙蓉王一个打火机。”
无理客户是否吸烟,他都要拿烟。服务员把烟拿来了,他放到自己面前。有人抽烟,他会拆开一盒烟,递给大家每人一支,然后把所有的烟塞进他的包里。
每次都这样,有些同事每次聚餐时,坐下来后,开起玩笑,模仿杨亿万举起手:“服务员,三包芙蓉王一个打火机”。
杨亿万却不理那么多,去饭店吃饭,照样拿烟。
曾经有人看到杨亿万提着一大袋烟,卖给他小区的士多店。
女儿大学毕业后,嫁在本市。每个月都打电话给杨亿万:“爸,交电话费。”杨亿万接到女儿电话,连声说好好,立马拿起手机帮女儿交电话费。
有次杨亿万在上班,女儿打电话过来:“爸爸,我肚子疼,是不是要生了。”原来女儿预产期到了,杨亿万柔声细语地安慰电话那头哭泣着的女儿:“别害怕,爸爸立刻打的过来。”
杨亿万有段时间常驻项目部,有回他去广州办私事,让饭堂帮他留晚饭。当天晚上差不多十一点才回到项目部,摸到饭堂吃饭。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在外面吃了饭再回来。他说,准备吃一个快餐的,一个快餐要十五元,买了车票后都是一百整的,没有零钱,所以就回来吃。
两年前,他老婆跑到公司财务部查问:“杨亿万每个月都全勤的,为什么每个月发工资都要扣他一千块钱?”
财务总监梅姐听到他老婆的话,十分惊异:“嫂子,老杨的工资我们每个月都按数发的,他每个月都要先预借一千块钱工资,所以要扣除,是借款,不是缺勤啊。”
杨亿万老婆一听,不是缺勤工资是借款,跑到杨亿万的办公室闹起来:“你个死杨亿万,你每个月借一千块钱干嘛去?是不是在外面养了女人?”
杨亿万陪着笑跟他老婆解说:“我买烟买酒了。”
围过来看热闹的同事,不知是谁插了一句:“老杨,就没看见你买过酒买过烟。”
他老婆听见这句话,扯着杨亿万的衣领:“对啊,你从来就是蹭酒蹭烟,没买过烟酒。跟着你三十年,还不了解你么?一条内裤都要穿五六年。赶紧说,一千块钱到哪里了?你这个骗子,骗了我这么多年……”说着说着就嚎啕大哭起来。
杨亿万看到周围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被老婆这一闹,他脸上一会青一会红,突然虎着脸大吼着:“住嘴,收声。假如你是小三,每个月一千块钱给你,你肯吗?老子说是买烟买酒就买烟买酒了,还要跟你解释吗?”
他老婆给他这么一吼,怔了一下,狠狠地把杨亿万推开,哭啼着跑了。
过了不久,杨亿万和同事小李小张出差,出了车祸。小李小张没事,杨亿万被撞断了腿,昏了过去。
杨亿万送到医院抢救,情况稳定后,护士拿来他随身的钱包和手机。
小李接过钱包时,掉下来一张小纸条,他弯腰去捡时,看到伸平的小纸条是一张存款单,存款日期是月初,存款单的户名是某省山区小学。
小李捡起来,低声对小张说:“我们错怪老杨了。”
2020年11月28日晚,记于半爿茶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