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卓越教师”的十项修炼

第一项修炼:“学生中心”法则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上的好教师应该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和知识点的讲解,以及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方面上。

所谓学生中心就是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设计、课中实施教学设计以及课后评价教学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建立在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上,即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和记忆,要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教学的起点就应该用学生关心的、想知道的或他们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来讲课,而不是一来就展示课程、数据、概念和理论这些无味的东西,即要从学生本身而不是从学科出发。

必须将知识纳入有意义的情景中,体现教学的“人性化”和“亲和力”。从学生已有生活的经验出发,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二项修炼:“主动靠近”法则

据调查表明,真正的“卓越教师”往往在“主动靠近”法则中都有其独特的方法。

“主动靠近”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

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靠近学生,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和学习成就体验低的学生;

二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要靠近学生,这些知识既不能是超出学生现有理解水平的知识,也不能是那些学生轻易就可以掌握的知识,而应该是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

教师的教学生活应具有一种主动走向学生,向学生靠近的姿态与倾向,不能只是静静地“站在远处”等候学生的靠近,而必须主动“走向”学生,实现知识的“活化”和“生命化”。

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必须是开放的,这就意味着要消除知识的冷漠外壳,破除知识的边界,为学生进入知识并与知识对话铺设多样的路径。

向学生靠近,知识与学生的对话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教学就会形成一种将学习者“卷入”其中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突出知识的心理形式,努力建立起融洽的教学心理场,提高教学的“亲和力”。

第三项修炼:“优选教法”法则

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如何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成功时的积极心理体验,设法帮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并以此作为教师的一种教学责任。

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在众多教学方法中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即优选教法。

教师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想要学习、能够学习,通过优选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形成优势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活化”的高级知识,即能够发生迁移、不容易遗忘、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知识体系。

反之,如果教师因为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或是不符合“学情”,造成学生不想学习,甚至是厌恶学习,那么,这样的教学将会是最失败的教学。

第四项修炼:“关注全体”法则

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是教师在努力成为卓越教师之路上的应有追求。

教师的“教”在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学生永远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体。

因此,最富有感染力的老师绝不只是把目光放在某几个喜爱或课堂上离自己距离近的几位优等学生身上。

真正的卓越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为了有效地实施教学设计,也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而是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是不是能够接受自己的讲课,能不能理解所讲的内容,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导演下认真的“表演”了。

在课堂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表情和心理;能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业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与提高,感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第五项修炼:“理解而教”法则

三十年前,在欧美兴起了一场“为理解而教”的教育运动,旨在解决课堂教学中“机械式”“填鸭式”的知识传授问题。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就是“为理解而教”,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学过的知识点,学生在需要时能够进行知识复述,或是通过他们的教学能帮助学生通过考试等。

那么,什么是“为理解而教”?它的真实含义是什么?教师的教学如何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

其实,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能够使知识在大脑中长期存留。

即使出现短时期的遗忘,学生也可以通过已有的相关知识体系,推理出短期遗忘的知识点,从而加深理解与记忆。这种知识就是高级知识和内化知识。

教师从学生如何理解知识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方式就是真正的“为理解而教”。

第六项修炼:“反思自我”法则

最卓越的教师如果面临教学失败时,不是把失败归因于学生的不认真、不付出或是学生在学习中的过错。相反,他们总是从“我没有做到位”的角度来反思自我,探寻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发掘问题的根源所在。

“善于”:

一是要善于调查和咨询,从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二是要善于诊断起点能力,即教师在实施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清楚地知道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准备水平,确保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起点能力;

三是要善于调整教学策略,根据新知识的表征形式、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偏好以及环境场所特征、教学条件等来选择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四是要善于在教学反馈落实上下功夫,找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短板,可以通过诊断测验、平时作业批改和提问等方式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及时给学生反馈学习信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在学习中犯的错误。

除此之外,教师应尽力避免教学失败对自己教学自信心产生的不良影响,相信自己通过加倍努力一定可以取得教学成功。

第七项修炼:“成功考试”法则

考试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其目的在于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师生为有效的课堂学习做出更多的努力。

也就是说,考试绝不成能为排定名次和奖罚学生的手段,而是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教与学质量,期待学生成功的方式。

教师千万不能把考试当做一种投机行为,让学生挖空心思去预测考试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

最明智的做法是:

给出考试范围→提供模拟样题→训练与评阅→充分准备→让绝大多数学生成功,把考试变成一种激励与期待,并且帮助学生继续学习,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八项修炼:“投入正比”法则

卓越教师之所以能成为“卓越教师”,并不是因为他(她)先天就具有那种优秀或超人的素质,每一位卓越教师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成功秘诀:比普通教师在教学上倾注更多的时间和心血。

他们精心组织教学设计,与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作业分析、解题诊断和反馈跟踪等手段详细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探寻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综合发现:每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卓越教师原来也是后天造成的——责任、态度、激情!

第九项修炼:“批评艺术”法则

赏识和表扬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缺乏管理和控制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是高效的,没有批评和惩罚教育会导致学生人格上的异化。

批评是一个较为敏感的教育手段,哪怕是轻微的批评,都不会如赞扬那般让人感到舒服。

虽然教师对学生的批评都是带有某种“善意”,想帮助学生改正某方面的错误,但经常由于措辞不当,导致学生产生怨恨心理,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破裂,更谈不上实现通过批评来教育学生的目的。

所以,批评不仅是一种武器,而且还是一门艺术。

对学生的批评和惩罚并非只要满足某些既定条件即可得到某种确定的结果,而更多地取决于一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表的感应和领悟,特别要注重对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

教师只有巧妙地运用批评和惩罚,才能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使学生幡然悔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之改过自新,批评与惩罚有效性的唯一原则是:以博大的爱为基础,在尊重与赏识的基础上妥善运用批评与惩罚的手段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并用教师的智慧去对学生施加“爱”。

如果运用不当,造成对学生心灵的伤害,只能带来学生的排斥与攻击心理。

第十项修炼:“借用外力”法则

俗话说:“一人之智不如众人之愚,一目之察不如众人之明。”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何况教师承担着指导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实现学习目标的任务,肩负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与和谐发展的使命,事无巨细未必是优秀的教师,但卓越的教师一定会善于借助他人之智,通过他人的帮助实现自身的成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善假于物”的精神值得教师借鉴,也就是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总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于自身的不足,要善于借助外力来实现自我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做到:

一是学习优秀教师的成果经验,深入课堂汲取真经;

二是主动邀请名师为自己的教学把脉,找准自己的真正弱项;

三是找到自己的教学优势,寻找实现高效教学之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