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颜正华诊疗心悸经验总结
颜正华教授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和中医药教育家,临证治验甚众,尤擅长心脑血管和呼吸、消化等系统病证的诊治。笔者依据多年来跟随颜教授应诊体会,对其诊疗心悸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希冀为继承、发扬颜教授学术思想和提高中医心悸病诊疗水平提供参考。
1辨证论治
颜教授认为,心悸病位主要在心,但也与脾、肾、肺、肝功能失调有关。如脾失健运,气血化生无源,或劳心过度,血液耗损过多,可致心脾两虚,而出现心悸;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以涵养心阳,可使心火独亢,而出现心悸;若肺气虚损或肺的宣降失常,气机阻滞不畅,会影响到心主血脉之功能,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出现心悸;若肝血不足,可牵及心血亏虚而出现心悸。颜教授认为,本证的基本病因病机是气滞血瘀。基本治疗原则可概括为两个方面。①益气养阴:心悸多见于中年以后人体生理功能的衰退期。年老体衰,肾精亏损,化血无源;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化生不足,均可导致气血虚弱,心脉不充,失于荣养。故治宜益气养阴、安神定志,方选生脉散加减。方中西洋参益气养阴清热:五味子敛阴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除烦;再佐以黄芪补气升阳;炒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龙骨、牡蛎镇定安神;丹参活血养血、通心络。诸药合用,使心神养而神志定。若心阴不足较甚者,可酌加南沙参、北沙参等补阴之品;兼痰浊阻滞心络者,可酌加郁金、石菖蒲化痰通络之品;而兼瘀血阻络者,酌加红花、降香活血通络之品。②活血化痰:心脉是营养心脏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的通路,气滞血行滞涩,或寒凝血脉,或血热互结等均可影响络中气血运行,使心络瘀血阻滞。故治宜温阳活血、化痰通络。颜教授活血常用药包括红花、降香、丹参;化痰常用药包括郁金、全瓜蒌、石菖蒲、薤白;伴气滞者,酌情配伍陈皮、枳壳、香附、川芎、白芍理气通络定惊;兼寒凝则加全瓜蒌、薤白温阳通络之品。
2典型病例
案例 1:患者,男,63岁,退休干部。2000年8月21日初诊。患者10年前体检查出“房性期前收缩”,后偶感心悸,因不影响生活而未加重视,近因外感而致心悸频发,现外感已好,而心悸仍作。刻诊:心悸怔忡,疲乏无力,汗出,烦躁,眠差,气短,眩晕,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咽干,口渴不欲饮,纳可,二便调,舌黯、舌下青紫,苔黄腻,脉结代不匀。既往有糖尿病、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病史。辨证:气阴两虚。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志。处方:西洋参(另煎)6 g,黄芪30 g,麦冬10 g,五味子6 g,炒酸枣仁(打碎)18 g,远志10 g,龙骨、牡蛎(打碎、先煎)各20 g,丹参15 g,茯苓30 g,薏苡仁30 g,夜交藤30 g,莲子心3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0年8月28日二诊:心悸怔忡减轻,但眩晕、烦躁、心悸等症状时作,劳累后加重,纳差,便干、日一行,眠差,舌质淡黯、舌下青紫,苔白腻,脉结代不匀。守方改炒酸枣仁30 g,龙骨、牡蛎各30 g,加香附10 g、郁金12 g、合欢皮15 g。继服10剂。
2000年9月7日三诊:原有症状皆大减,劳累后加重,纳可,眠可,二便调,舌质黯淡、舌下青紫,苔白腻,脉结代不匀。上方继服10剂后,心悸感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心气心阴俱虚,遂致上述诸症。心位于胸中,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故气短;心为神舍,心气不足,易致神浮不敛,心神动摇而眠差;气虚卫外不固则汗出;劳累耗气,心气亦虚,故劳累后加重;心阴虚,故出现口干、咽干等津液不足之象。颜教授治疗本案以益气养阴、安神定志为基本原则,以生脉散加味为基本方加减。方中西洋参补益气阴为君药;黄芪补气,麦冬、五味子养阴,三药合用加强西洋参补益气阴的作用,为臣药;炒酸枣仁、远志、龙骨、牡蛎、丹参、夜交藤均有养心安神的作用,而茯苓、薏苡仁补益心脾,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证症结合,获药到病除之效。该患者首诊服7剂后,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有劳累后诸症加重的I临床表现,故之后在守方基础上随症加减,患者继服20剂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案例2:患者,女,74岁,退休职工,2000年11月30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情志不舒出现心悸,西药治疗症状未见缓解。刻诊:心悸怔忡,失眠,纳差,口干,自汗,盗汗,动则汗出甚,大便日一行,舌黯红、舌下青紫,苔少,脉弦滑。有冠心病、心律
失常病史。辨证:气阴两虚,心神失养。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志。处方:黄芪30 g,柏子仁15 g,南沙参、北沙参各15 g,麦冬10 g,丹参30 g,茯苓30 g,炒酸枣仁(打碎)30 g,五味子10 g,炙远志10 g,龙骨、牡蛎(打碎、先煎)各30 g,合欢皮15 g,夜交藤3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0年12月7日二诊:心悸症状减轻,仍失眠,心悸,自汗,盗汗,纳差,便可,舌黯红,苔少,脉弦滑数。守方加麦芽、谷芽各15 g,继服7剂。
2000年12月14日三诊:心悸减轻,仍心悸,眠差,纳差,口干,自汗,盗汗,二便调,舌红,少苔,脉弦滑数。上方加白芍15 g,继服7剂。
2000年12月21日四诊:心悸、失眠、纳差均显著好转,仍心悸,自汗,盗汗,口干喜饮,二便调,纳可,眠安,舌红,少苔,脉滑数。上方改麦冬15 g、柏子仁12 g,去茯苓、炙远志、麦芽、谷芽,加生地黄18 g、玉竹15 g。继服7剂。
2000年12月28日五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今晨大便4次,偏稀,汗多,舌黯红、舌下青紫,少苔,脉滑数。处方:生地黄24 g,玉竹15g麦冬15 g,南沙参、北沙参各15g黄芪30 g,柏子仁12 g,白芍15 g,炒酸枣仁(打碎)30 g,五味子10 g,龙骨、牡蛎(打碎、先煎)各30 g,夜交藤30 g,丹参30 g,炒山药15 g,茯苓30 g。继服7剂善后。
按:本案患者年逾古稀,气血亏虚明显。心气不足,鼓动乏力,则心悸、怔忡;心神失养,则失眠;汗为心之液,心气虚,心液不固则外泄,故自汗;心阴虚则盗汗。颜教授治疗本案以益气养阴、安神定志为治疗的基本思想,以生脉散加味为基本方加减。方中黄芪乃补中益气药;柏子仁、炒酸枣仁、炙远志、合欢皮、夜交藤为养心安神药;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养心阴;丹参活血化瘀:茯苓健脾安神;龙骨、牡蛎、五味子敛汗养心。诸药合甩证症结合,获药到病除之效。在随后的诊治中,颜教授在守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药物,使患者在连服30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