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王羲之: 穷研篆籀, 功省而易成。要想学得快, 入门还是选篆书

下定决心要学书法了,这么多的法帖先学哪个?这可能是有些初学者比较费心的事。但是大部分人不考虑这些,直接选择从楷书入手。

欧阳中石就主张从楷书入手,他认为楷书是承上接下的书体。由篆隶发展而来,又由此衍生出行书、草书。可以说楷书是上溯寻源的依据,又是下开枝蔓的基础。

石鼓文

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要说上溯寻缘,哪种书体也不去隶书。中国的文字是从隶变开始成为真正的符号文字的,它以前的篆书只是画字,是图形文字。隶书才是可以溯源而上的关键节点,从文字史上看,楷书才是发展的末端。

隶书之后,又分化出章草和楷书。章草又衍生出今草,楷书又生发出行书。这样看来,隶书还下开草书和楷书之宗,也算当之无愧吧!

阮元重抚天一阁北宋石鼓文本

既然这不是选择楷书的原因,那么很多人直接选楷书又是因为什么呢?楷书自汉末脱离隶体,东汉王次仲作楷法以来,都是作为常用的章程书存在的。民国以前的科举考试,都要用规整统一的楷书,后来还发展成科举考试必用的馆阁体。这样楷书就成了必学的,无论想不想成为书法家,只要想参加科举考试,楷书是必学的。

除此之外,书籍的印刷,开始时也是用楷书。并从楷书的基础上,完善成宋体、仿宋体,直到今天人们满眼看到的都是楷书。对于一个对书法不了解的人,当然第一选择就是楷书。初学学楷书也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

民国拓 汉司徒袁安碑 局部

既然楷书便于识读,又便于应用,是不是楷书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初学者的第一选择?那就要从学楷书的利弊来判断。

义务教育普及以后,不会写中国字的人几乎没有,这种类似于楷书的手写体,让人们先入为主,以为软笔写字跟行笔写字是一样的。这就造成书写者想当然地只注重字形,即便知道了软笔与硬笔有不同,也会下意识使用原来书写的方法。

现在的人学书法,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有硬笔书写时,形成的许多固定的习惯不好改变。比如执笔方法,比如提得起笔等等,这是楷书入门最大的弊端。清朝的人可以先学楷书,因为没有这些障碍,也是实际需要,现在的人学书法就没有必要也从楷书开始。

唐李阳冰城隍庙碑 局部

楷书是书法笔法最完备的书体,看起来似乎学了楷书就万事俱备了。其实不然,楷书的装饰太多了,并不利于书法的学习。王羲之说,书法要先构筋骨,然后装饰,装饰太多的楷书反而影响了筋力的学习。一方面,会顾此失彼,另一方面在还不懂书法的时候,看不见筋骨之力。

王羲之还说过,“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要想学学得快,还是从篆籀入手。

首先,篆书中虽然没有借助提按完成点画,但包含了所有的篆籀笔法。篆书作为陌生的书写形式,使初学者很容易接受软笔与硬笔的不同,能最大程度地体会软笔用笔的感觉。书法的学习最主要的是笔感,良好的笔感是书法入门的关键。这也是初学者容易上手,学得快的原因。

李阳冰篆书千字文

篆书学习,虽然存在识读的困难,但是可以克服。初学头一两个月,可以不考虑字的含义和读音,以画图的方式练习运笔,形同于画蚊香圈。再者,能学书法的人,学习能力是有的,多次地临写过程,也是篆字记忆的过程。

先学篆籀,主要是可以为以后学习其他书体打好基础。书法的基础有人说是楷书,这不不严谨。所谓苏轼的“楷如立”,没有确切的记载。反而是在他的《论书》中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这样的论述。正书包括楷书,也包括篆书和隶书。

峄山刻石

说白了哪个书体也不是书法的基础,书法的基础是用笔。学了篆书,因为掌握了基础的用笔,再学其他书体,也就容易了,并且会自然有一种篆籀之气。这可能也是王羲之推崇篆籀的原因之一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