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鲁西南的年集
王方荣
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味飘香,又是一个除旧迎新的季节。耳顺之年的我,又想起了孩童时代的鲁西南的年集。
赶年集、逛庙会,集市上的大喇叭、扩音器,吆喝声、叫卖声交织在一起,伴着年关的节拍,夹杂着本地土特方言,演奏着过年的旋律。
传统集市一般设在乡镇驻地或附近较大的村庄,一般十天四个集,以农历为准。集市有大集、小集之分,如大集为五、十,小集则为二、七。到了年关,大集小集几乎不分,从早到晚,集市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集市一般都设在十字街口或住户稠密的宽广地带。每逢集日,路两边,街两旁,有摆摊设点的,有站街叫卖的,有推车兜售的,有搭台批发的,各显神通。但生意最火的当属供销社,一来它占据最好的地理位置,又是国营,商品齐全,信誉度高;二来供销社有宽敞的门面,充足的货源,不仅可遮风挡雨,而且价格公道,是老百姓公认的购货天堂,所以每逢年集,供销社总是济济一堂。
除此之外,大凡年关,集市上都有专门的所谓“行(hang)”,并依规模大小分布在不同的方位。如:牲畜行、青菜行、家禽行、鞭炮烟火行、干菜调料行、布匹成衣行等等,便于老百姓做买卖。
九老十八匠。年集上,不凡总会遇到那些特殊的叫卖人,他们有的凭手艺吃饭,有的凭力气吃饭,有的凭能力吃饭,有的则凭嗓门吃饭。
卖眼药的盲人。肩上扛着鼓鼓囊囊的粗布搭子,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托着眼药棒,口口声声叫卖着“卖眼药”,其实他们还兼卖着一些小东西。如:上鞋的钳子、绣花针、香脂、抹脸油、老鼠药、冻疮膏之类的。
焗盆焗瓮的烘炉。家中的和面盆、面瓮、小茶壶、大水缸破损了,舍不得扔,会拿到集市上请小炉匠敲打上焗子,抹上灰膏修葺一番,再用几年不成问题。
旋锭子的艺人。唧唧复唧唧,家有织布机,锭子要配齐。手艺人会在集头上铺上布单,前面摆上成品,后边支上简易的手工车床,左手拉弓,右手执刀,边卖边做。
卖颜料的染坊。赤橙黄绿青蓝紫,脸上布满皱纹,手上沾满染料,摊位上方挂满了风扯摇曳的布匹,天兰、枣红、草绿、金黄,应有尽有。
兜售耳烘的皮匠。耳烘大都是由兔皮、猫皮或者黄鼠狼皮缝制而成的。一根竹竿高高举起,上面挂满不同颜色的耳烘、毛条。耳烘一般男人用,毛条则是家庭妇女为婴幼儿制作虎头帽、虎头鞋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