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之“五”探源金栋按:五行指木、火、土...
五行之“五”探源
金栋按: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已成一般常识。自先秦《尚书·甘誓》《洪范》始至今成为哲学概念后,可谓是引得无数贤哲尽折腰。为何是五行,而不是四行、六行等?世人或多疑问。
据藏明、孙开泰《邹衍自然观》考述,五行起源有六说,即起源于①原始居民的日常生活,②先民的图腾崇拜、占卜、祭天,③先民的农业生产,④商代四方五方的观念,⑤天上的星宿及⑥殷代的“改火”等共六种说法。并从“五行”的原始字形甲骨文、金文和《说文》中,认为“交错、纵横可能是‘五’的最初含义。……前行、行进可能是‘行’的最初含义。而‘五’和‘行’如果结合到一起,则有了通达四方的含义。”(《邹衍自然观》)
目前学界多认同胡厚宜殷墟甲骨文考证(1941年发表的论文)有“四方”“四方风”之记载,并进一步推断商代已有“五方”(殷商乃四方之中心)观念。但这个说法“理由勉强”(赵洪钧《内经时代》),因为“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西周及以前已有五行观念……五行观念产生的时代亦十分难以确定,我们还是可以说,五行观念的发生,当早于战国中、末期以前”(谢松龄《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但张其成《中医五行新探》据《逸周书》五行说,“推测西周前期可能已有了‘五行’观念”。
而卓廉士《中医感应、术数理论钩沉》认为,“人手上的五指,是人类认识‘五’的原始起点。……郭沫若也认为五的概念起于手指……人的手掌一掌五指,双手则‘合五成十’……‘五’作为术数比象于五行。”
据上可知,一人有一人的五行起源,各家有各家的数字臆断。
愚见,五行之“五”数,源于史前天文历法十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亦名阴阳五行历,见于彝族十月太阳历(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及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等相关书籍有说)及中原传世典籍如《夏小正》《管子·五行》《春秋繁露·治水(顺)五行》《淮南子·天文训》等相关典籍。
阴阳五行历是纯阳历,用木、火、土、金、水五行将一年分五季,每季七十二天分阴阳两个月,每月三十六天,一年十个月共三百六十天,外加五至六天为过年日。一年十个月,用十天干(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配水)表示,其中五个阳月,用甲、丙、戊、庚、壬表示;五个阴月,用乙、丁、己、辛、癸表示。奇数为阳月,《天文训》谓之刚月(“凡日,甲刚乙柔,丙刚丁柔,以至于癸”),彝族十月太阳历谓之公月;偶数为阴月,《天文训》谓之柔月,彝族十月太阳历谓之母月。而上半年是阳年(苗族历法谓之阳旦),下半年是阴年(苗族历法谓之阴旦),梁代陶弘景《辅行诀》记载伊尹《汤液经》有大、小、阴、阳旦汤之方名,与此有关。
五行之“五”,即五季、五时之“五”。五行之“行”,即五季之“季”、五时之“时”,季节气候运行变化之谓也!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说:“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
东汉刘熙《释名·释天》说:“五行者,五气也。”
东汉官典《白虎通·五行》说:“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
天,指天体宇宙(日、月、地球相互作用)按一年五季各个时节行气。气,天气、季节、节气、气候之气(阴阳寒暑之变)。五行,即五种不同季节气候之运行变化规律。
相传此种历法由黄帝所创制。如《管子·五行》说:“(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
《史记·历书》说:“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
据何新《〈夏小正〉新考》,“十月历有二种:一种为素朴的较原始的所谓十月太阳历,即陈久金先生所引用的彝族十月历;另一种为较复杂高级的五行十月历,此即黄帝历及《夏小正》的历法。”
《管子·五行》说:“日至,赌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赌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赌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赌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春秋繁露·治水五行》说:“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
《淮南子·天文训》说:“壬午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七十二日而岁终。”
以上皆从冬至日到冬至日为一年,用木、火、土、金、水五行表示,每行各七十二日,即始于木行七十二日,依次为火、土、金行,终于水行七十二日,剩余五至六日为过年日。
感兴趣者,可参看相关原著。
附:参考书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