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转载:红山文化古玉开门常识
原文地址:红山文化古玉开门常识作者:山山
红山古玉的仿品虽然数量居多,但只要你掌握了红山古玉的门道,鉴定亦就不难了.李彦军老师说:“因为我们都知道鉴定学的常识,越是高古的东西,离我们就越远,它所负载的综合信息就越神秘、越丰富,就更不易掌握它的技术,而且年代越久,次生变化就越多,越不易仿造。”红山文化至今约6000年至5000年,红山文化玉器精神内涵是高于一切的,是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上面有他们要说的话和要表达的感情,这种五千年前的信息,现代人仿制也难以达到原来的面貌,再加上五千年的自然沁蚀而产生的次生变化,现代人仿造是短时间所为,达不到长时间沁蚀的自然迹象,终归是有所区别的。
(举例说明)
下面就从材质、纹饰、器型、微痕观察和次生变化迹象几个方面对这二件玉器进行鉴别。
一、 红山文化—带齿兽面纹佩
该玉器长28.6厘米,宽12.5厘米。这种器型,郭大顺先生将它们称为勾云形大玉佩,邓淑萍先生将它们称为带齿兽面纹佩饰,也有人称为鸮(xiao)乌齿形佩,这种器型是红山文化古玉中最具特色、最具神秘色彩、最具抽象美的名品,辽宁省的牛河梁遗址就出土了一件长28.5厘米的带齿兽面纹玉佩。
1、晶莹的碧绿色玉质,这种玉质是红山文化玉器选用较多的玉材,此玉器的颜色属于这种颜色 中的深绿色玉,周南泉先生特别认可这种玉色,其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而现代仿品所用的玉质一般为淡绿色玉。
2、此玉器的纹饰为瓦沟纹,镂孔及双面对钻孔,这些纹饰都是红山古玉最常见的纹饰。
3、微痕观察法变称微痕鉴定法,这一方法是鉴定红山古玉的主要依据之一,此玉器表面的打磨痕虽然经岁月的浸蚀和人工的抚磨,不太清晰,但在高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尚可找出其痕迹特征,瓦沟纹内的拉磨痕相当清晰,三个钻孔则痕迹特征相当明显。
(1)拉磨痕,红山文化的先人在磨琢好的瓦沟纹中进行拉磨加工,先人使 用拉磨棒带动解玉砂进行拉磨抛光,所以红山古玉瓦沟纹中的拉磨痕粗细深浅不一,长短间隔不一致的砂粒阴划痕,此玉器的拉磨痕特征符合红山古玉拉磨痕特征。
(2)打磨痕,红山文化先人们是用兽皮沾上解玉砂慢工细活,花了不少时日才完成一件玉器的打磨。高古玉温润莹亮的外观美感,是至今任何以机械打磨作伪的玉器不能比拟的。机械抛光由于高速旋转,产生高温,破坏了玉表面的分子结构,其外观是贼亮的,在高倍放大镜观察下,机械抛光的划痕是致密均等的,其抛面也是划一的平面。此玉器的打磨痕,没有发现现代机械抛光的蛛丝马迹,其痕迹为粗细、深浅、间隔、长短不一的打磨痕,符合红山古玉打磨痕的特征要求。
(3)钻孔痕迹,此玉器有三个钻孔,属于对钻穿孔,两面先采用斜钻,然后才直钻,孔经两端大,中间小、有台痕、钻孔内壁上的螺旋纹比较粗糙,其特征为粗细、深浅、宽窄、间隔不一,这是石钻或木、骨钻带动解玉砂钻磨,因为解玉砂大小不等而形成的痕迹。现代钢钻钻孔在壁面留下的螺旋纹比较细腻,粗细、深浅、宽窄、间隔都是一致。上面所有的加工痕迹,由于岁月的作用,已经圆纯化,没有当初的尖锐感。
4、从次生变化迹象进行鉴别。玉也是一种有生命的矿物质,具有不断吸收其他元素或排弃其某些已有元素的特征,次生变化是指古玉入土后,会随着时间的长短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产生一定的物理及化学的反应作用,玉的颜色和玉表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长期、慢慢的自然变化。而赝品的变化则是人为短时间的强加,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红山古玉五千余年的自然沁蚀次生变化迹象也是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1)沁色:此玉器有黑、青黄、褐三种沁色。
黑色水银沁最多,黑沁是点、线、团块状,呈渐退式的晕散,借助射灯的照射透视,可以观察到一些黑沁已在玉内形成,尚未达到玉表,这些沁色形成既有由表及里,也有由里及表的形成途径,属自然形成的沁色,而人工沁色形成只有由表及里的一个途径。
青黄色沁仅是一小块,凝结状。而褐色沁是不规则点、块状,由表及里而成,这些褐色沁有人称为土沁,也有人称为蚀斑,这种沁色人工也可以仿造,同样不规则的叶脉网状,但是与自然沁色还是有所区别的,人工沁色是平面状的而自然沁色是立体状,此玉器的褐色沁手摸非常光滑,但在高倍放大镜观察下,呈丘斑状,沁色沿着晶体之间的空隙渐进性地深入玉肌,这样深浅不一的沁痕,干净利落的网纹,是岁月作用于疏密不一的玉质晶体的结果,是自然生成的古韵旧气,而非现代任何能工巧匠所为。
更令人惊奇的是,此玉器经光线照射,可发现在黑色沁处有不少点、线、片状的闪光点,在高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发现玉的晶体已宝石化,在光线的照射下,只要角度合适,就能看见这些玉的晶体反射出洁白、金黄二种钻石光,非常显眼,非常漂亮,这种反射出钻石光的沁色,目前人工尚未能仿造。
(2)在高倍放大镜的观察下,此玉器的表面已形成一定纹状的沧桑感,其它浆凝重而滋润,蕴涵着一种内敛而温和的宝光,而新玉的包浆则是贼亮贼亮,呈现出一种张扬而亮丽的油脂光。
二、 红山文化---玉丫形器
该玉器长24.5厘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丫形器。丫形器也是红山古玉中另一型抽象艺术的名品,它的器形象个“丫”字,所以称为丫形器,根据三维视图制图学原理,丫形器是猪龙的正视展开图,是祭祀工具或是民族首领的权力象征,它的用途目前还是一个谜。
1、此玉器材质属透闪石,青色软玉,属产于东北的河磨玉,变称宽旬玉籽料,属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用料材质。
2、此玉器的纹饰为瓦沟纹,玉猪龙眼,这些都是红山文化玉器常用的纹饰。
3、微痕观察法,此玉器是呈片状,边缘除了银锭状的大嘴外,都磨成了刃状,猪龙眼的阴刻纹中可见二次加工的痕迹,在嘴及靠近大嘴的瓦沟纹的打(拉)磨痕尚清晰,下部的瓦沟纹由于先人们在使用时人手摩挲,拉磨痕已摩平了。
(1)猪龙眼阴刻纹中的二次加工痕迹,第一道工序是使用工具使阴刻纹成型,究竟使用何种工具,目前仍有争议,张广文先生主张的是宽边砣横向磨琢工艺,李祥云老师主张的是石片刮削工艺,而笔者主张的是桯(ting)杆旋转磨琢工艺,第一道工序的痕迹由于没有被第二道工序完全遮住,尚见具有旋转工艺留下的糟糙的、深浅、宽窄、间隔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