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市场如何在局限性中扬长避短突出重围良性发展

  演出在业态上还属于传统行业,它极端依赖于演出的实现主体。它最大的优势是演出产品的现场感、体验感和互动性,同时它最大的劣势也在于它脱离了演出主体后的不可复制性。虽然现在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许多网络直平台与演出进行直播嫁接,但在商业模式和可持续增长上并没有可复制的案例。同时也有诸如像《开心麻花》等演出经过舞台演出的多年品牌宣传和打造后,将演出与电影结合进行互相反哺。但是这对演出本身的内容开发,价值提升以及多元化模式的发展,并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有真正意义的行业上的突出。因此,这也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演出类企业在经营上很难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增长和质的变化。演出领域更多的是项目运作而不是产业运营。

  很多演出行业的专家和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寻求更好的路径和更新的突破,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于作为演出的最小核心单位“演出产品”的生命力问题,近几年演出产品的数量剧增但在品质上以及可作为价值开发的真正好产品还是短缺。不论是线下的经营还是线上的传播复制,演出产品价值的可开发利用起了决定性作用。而在如今资本不断进入演出行业之后,多快好省出产品以及闭门造车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好的坚持初心的作品因为创作资金和企业实力的问题,很难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不但是“演出产品”质量的问题,更是生存的问题。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多的政府资金扶持希望能放在真正好的作品创作、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和具有成长性的企业上,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和持续发酵的效应。

  另外,演出行业还需要实现整个行业的产业化提升和多元化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在专业经验、文化底蕴和运营管理水平上不断学习和提高,在做好传统的演出艺术生产、演出推广经营的基础上,打破过去的传统思维,不局限行业自身的红海厮杀,而是积极开辟蓝海战略,寻找到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和价值开发,寻找到演出领域和其他产业的契合点和融合度,积极探索“一鱼多吃”的商业模式,让演出成为IP起源,并广泛与其他产业交融,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演出观众的长期培育是整个行业的长期的大工!它需要整个行业来共同为这件事情努力,才可能为整个行业的业态创造越来越好的生存环境。演出观众的开发和培养,不仅仅是要引起观众的兴趣,更要引起想要发展的群体的需求认知,进行相关元素的推广,才能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将演出观众很好地培育起来。只有通过艺术教育良性地培养观众,同时把艺术教育作为演出剧院或者剧目方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宣传平台,公益性和商业性互为辅助,才能在做好专业演出的同时,促进整个演出市场的良性发展。

  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引起对方的好奇心和学习了解的兴趣,从而更多地丰富自己!所以在演出市场的开发上,在观众的培育上,要做的从来不只是告诉观众什么是好的然后你去看吧我们提供免费票。而是我们找出这些好的演出内容里的各种话题或亮点,从而用这些亮点去引燃每个人心中的那个热爱和好奇心,从而对演出内容真正产生兴趣。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大众对艺术演出产生兴趣,让他们意识到剧院是怎样一个艺术空间, 找到大家关心的话题和合适的方式,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总的一个就是让观众可以进行和自己相关的体验,从而引共鸣或引起兴趣,从而由小处引起关注演出信息,从而转换为潜在观众。一个组织特别是剧院要有自己的定位,换言之,要有符合自己定位不可替代的特质,要有区别于其他剧院的差异化,这样才可能长久地发展下去,形成独有的辨识度和标志性,即所谓的品牌的逐渐形成。通过一点点参与,一点点有趣的活动,一点点专业讲座,一点点互动活动和环境布置,引起大家的兴趣,从而自发地想要去了解去学习,才有可能有一天主动地走进到剧场里面,成为消费的观众。而不是压低票价甚至采用免费把票送给那些老年人和不会花钱看戏的人,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从基础就打乱了演出市场观众的成长性和培育性。

  艺术教育很有效地起到的传播宣传剧目和演出内容的作用,同时又在每一个活动中培育了一大批观众,并且这些观众具有高度粘和性,他们在形成走进剧院观看演出习惯,形成演出消费,成为剧院长期会员甚至成为专业文化演出从业方面或成为剧院捐赠者方面,形成了非常良好的互动和紧密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