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详解

鱼我所欲也 》详解

1①鱼,我所欲(所要的,所喜欢的)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舍去)鱼而(选取)熊掌者也。(生命),亦我所欲也,(道义、正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同时得到),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层意以鱼和熊掌作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1②生欲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超过,比…… 更重要)生 (指代办法),故不为 苟得(苟且得到,指为求利益,不择手段。)也;死亦我所 (憎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祸害,祸患)有所不 (“辟”同“避”,躲避)也。如使(如果)人之所欲 (没有什么)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通过某种办法)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躲避祸害)而有不为也。是故(因此)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层意:正反论证分析论述“舍生取义”的道理。

1③非独(不仅,不单。独,仅,只。)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失)(罢了)。(.层意:人人皆有义。

(第一部分(共3层):论述“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的道理。)

2.一(盛饭的圆竹器)食,一(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羹,得之则(活下去),(不)得则死。(呼喝)(助词,无义)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践踏)尔而与之,乞人不屑(认为不值得,文中指不肯接受。)也。

(第二部分:举例论证说明义重于生)

3.万钟 (如果)不 (“辩”同“辨”,辨别,分辨。)礼义而受之,万钟 (对,对于)我 何加(有什么好处)(呢,语气词)!宫室之美,妻妾之 (侍奉),所识 穷乏者(贫困的人)(“得”同“德”。感激)我 (欤:同“与”,语气词。)?乡 (为了)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 (接受)之;(“乡”同“向”,原先,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 (“得”同“德”。感激)我而为之。(这)亦不可以(止,停止)乎?此之 (叫做)失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具体指善恶廉耻之心。)。

(第三部分:举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掉本心。)

一、识记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作者 孟子 ,名   ,是 战国 时期的思想 家、教育 家。他的地位仅次于 孔子,是 儒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长以“亚圣”并称。孟子主要观点: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初中学过他的文章有《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孟子名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成语:舍生取义:舍弃生命,选取正义。相关的:“嗟来之食”、“取义成仁”。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从容就义,民主战士朱自清一身重病不领美国救济粮等。

5.请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二、用原文回答

1.文中论述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其中心论点可用四字“_舍生取义”概括。

2.本文的中心论点(能概括全文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什么?“是心”指羞恶廉耻之心。 如果用原文回答,应是哪一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什么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体现孟子人之“性本善”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什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不为苟得”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有所不辟”"的原因:所恶有甚于死者。

三、问题: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答:“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设喻的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开头不直接进入议题,而先设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议论正题“舍生取义”作好了铺垫。

3.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回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4.“甚于生者”(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指什么?(答:义,即道义)“甚于死者”(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指什么?(答:不义,即丧失道义)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意图是强调什么?

答: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6.如果“所欲”没有超过“生”会怎样?

答: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7.“所恶”没有超过“死”会怎样?

答:凡可以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8.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他们“所欲的”“所恶的”是“有甚于生者义”和“有甚于死者不义”。

9.“是心”指的是什么?答:“所欲”的“义”与“所不欲”的“不义”。

10.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

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1.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分别指什么?答:分别指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

12.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有助于论证舍生取义这个中心论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例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与“今”对比。③、举例论证:例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四、拓展题:

1.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在市场经济下,无论经商还是生产企业,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2.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观点,鼓励了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正义而舍弃了生命。我们面对生活上的各种选择,我们见到不良行为和违法的事情,要见义勇为,大胆指出,必要时甚至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3.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观点,这跟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江湖义气是根本不同的。我们中学生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有益的事情。

I4 、翻译:

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欢的,大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来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喜爱的东西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采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灾祸,有人却不肯去干这种事情。由此看来,他们所喜欢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掉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要饿死。(可是,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家(吃),(就是)过路的乞丐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着)才给人家(吃),乞丐也不屑看它一眼。

       优厚的俸禄如果却不加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也不肯接受“呼尔、蹴尔”的一筐饭,一碗汤的施舍,今天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可身死也不肯接受那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去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可身死也不肯接受,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本来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