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智 | 简说古代石刻造像的材料内涵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北凉承玄元年(428)高善穆造佛塔
云冈石窟的第一期洞窟有5个,称为昙曜五窟(图2、图3),这五个洞窟中的主尊,象征北魏开国以来五位皇帝,是当时“皇帝就是当今如来”观念的体现。文献记载,在这五窟开凿之前的五级大寺内,有为开国以来五位皇帝铸造金铜释迦佛像的史实,昙曜五窟的开凿,可视作这种金铜造像的石刻扩大版。
图2.云冈第19窟南壁上层摩睺罗授记
图3.云冈第18窟主尊佛像
图5.龙门宾阳中洞主尊佛像
图6.龙门奉先寺北壁唐代造像
图7. 广饶杨赵寺村皆公寺遗址出土
北魏孝昌三年(527)造像
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纪年石刻造像中,其衣纹先是采用相对平伏的片形叠加的阶梯状,进入东魏后则以阴线刻为主(图8、图9),两种造型技法,皆适合于石材雕刻,更重要的是,这种硬度颇高、质地细腻的石材,完美实现了匠师的创作意图,此中不仅是华丽精美的背屏式造像(图10),还是单纯雅致的单体圆雕造像(图11、图12),都是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经典之作。
图8. 青州东魏背屏式佛三尊像
图9. 青州酒厂出土东魏背屏式造像
图10 .青州东魏背屏式佛三尊像
图11. 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北齐圆雕佛像
图12.青州龙兴寺出土北齐彩绘贴金佛立像
北魏正光元年(520)王女仁父母造像
图15.邺城北吴庄出土北齐佛七尊像
值得提及的是,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其样式来源分别受到河西、南朝和中原北方等多方面影响,不过,这些佛像的衣纹表现,却皆以模仿当时石刻造像特征为要旨(图16)。相似情形,在陇东、河西及敦煌石窟的北朝泥塑造像都存在,充分反映出当时石刻造像的主流地位。
图16.麦积山第135窟西魏佛像
另外,在关中地区还出现了砂岩、玉石雕刻的造像,前者多以造像碑的形式出现(图17),后者以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隋代交脚弥勒像为代表(图18),均彰显出相应石质材料特征。
北魏建明二年(531)朱辅伯造像碑
隋代交脚菩萨像
唐代以后的石窟造像,对于石质的理解,并没超出北朝的范围,只是在造像形制、宗教内涵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图19)。其他单体造像,侧重向雕刻工致、体型小巧的方向发展。
图19.西安市火车站工地出土 唐代菩萨残躯
实际上,在古代造像中,不论是使用何种材料,表面的贴金(鎏金)和着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石刻造像中,表面均不同程度残留有贴金和彩绘痕迹,邺城出土北齐时期的单体石刻造像亦是如此,甚至不少造像袈裟衣纹和背光纹饰不作雕刻处理,完全依赖彩绘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材质只是佛像表现的一种载体,其材料的色泽、质感在当时可能并不是被重点关注的内容。只是,在经过岁月的洗沥后,造像表面的色彩被损毁了,但也正是这种“残损”过后的“真实”,古代造像的材质之美才被我们重新关注,其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得以被不断阐释。
图 文 / 黄文智(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艺术学博士)
来源:旃檀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