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智 | 简说古代石刻造像的材料内涵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东魏杨衒之著《洛阳伽蓝记》载永宁寺造像时提及:“浮屠(永宁寺塔)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可惜的是,世间奇巧珍品,在不久后的一场大火毁于一旦(公元534年,永宁寺塔毁于大火,余烟经三月不灭),仅在遗址中存有些许泥塑残片供今人发掘。不过,与永宁寺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却在历经千多年后,依然存有开凿时的光彩。可见,在佛教造像中,石质材料是最能经受岁月洗礼的,可以开凿大型石窟,也能制作精美的单体造像,并且易于精细加工,便于后期赋彩。
最早的石刻佛像,见于佛教美术开始的东汉墓葬中,那时人们对于佛像的理解,是将其作为一方外来神仙对待的,佛像形象极为粗简。十六国时期,佛教美术开始盛行,出现了一些石质造像塔(图1),其上的佛教造像外来特征鲜明。真正形成规模化和造像高潮,始于北魏中期开始开凿的云冈石窟。
图1.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
北凉承玄元年(428)高善穆造佛塔

云冈石窟的第一期洞窟有5个,称为昙曜五窟(图2、图3),这五个洞窟中的主尊,象征北魏开国以来五位皇帝,是当时“皇帝就是当今如来”观念的体现。文献记载,在这五窟开凿之前的五级大寺内,有为开国以来五位皇帝铸造金铜释迦佛像的史实,昙曜五窟的开凿,可视作这种金铜造像的石刻扩大版。

图2.云冈第19窟南壁上层摩睺罗授记

图3.云冈第18窟主尊佛像

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材料的改变,二是造像理念的转化,两个内容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材料改变,影响到造像尺寸的把控,雕刻技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理念的转化,是指寺院中的金铜佛像换成高大雄伟的石窟寺造像后,隐含其中的偶像崇拜和为皇帝建立纪念碑的内涵得以彰显(图4)。
图4.云冈第16窟主尊佛像
相对于云冈石窟而言,龙门石窟的石质要硬很多,开窟造像的难度也因此大于前者,北魏宣武帝计划开凿的宾阳三洞工程,在北魏之世也只是完成了其中的宾阳中洞(图5),南、北两洞则要晚至唐代才完工。这种硬度相对较高的石灰岩,在开凿大型洞窟时颇费周折(图6),但在可移动的单体造像中,这种不足变成了彰显造像技艺的凭仗,龙门石窟影响下的山东、河北北朝石刻造像,就是此中的典型代表。

图5.龙门宾阳中洞主尊佛像

图6.龙门奉先寺北壁唐代造像

以青州为中心的山东北部,在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的石刻佛像中,出现了袈裟衣纹作锯齿般起伏的雕刻样式(图7),这是来自于此前流行的金铜佛像。这种借鉴其他材质造型语言、视觉特征极为显著的石刻造像,在该地区流行时间并不长(大约十来年)。

图7. 广饶杨赵寺村皆公寺遗址出土
北魏孝昌三年(527)造像

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纪年石刻造像中,其衣纹先是采用相对平伏的片形叠加的阶梯状,进入东魏后则以阴线刻为主(图8、图9),两种造型技法,皆适合于石材雕刻,更重要的是,这种硬度颇高、质地细腻的石材,完美实现了匠师的创作意图,此中不仅是华丽精美的背屏式造像(图10),还是单纯雅致的单体圆雕造像(图11、图12),都是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经典之作。

图8. 青州东魏背屏式佛三尊像

图9. 青州酒厂出土东魏背屏式造像

图10 .青州东魏背屏式佛三尊像

图11. 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北齐圆雕佛像

图12.青州龙兴寺出土北齐彩绘贴金佛立像

与山东相邻的河北中南部石刻造像,是以曲阳和邺城为中心展开的。太行山东麓盛产一种洁白且半透明的汉白玉,用这种石材雕刻的佛像,被称之为白石造像。曲阳白石造像的兴起时间大约与山东北部青州系石刻造像同时,北魏正光年间以来的十多年间,石刻佛像袈裟衣纹也流行那种锯齿状的雕刻样式(图13),此后的东魏至北齐,则是以贴身阴线刻为主。
图13 .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北魏正光元年(520)王女仁父母造像
北齐时期,曲阳和邺城地区白石造像皆极为精美,特别是那种带有华丽背光和龙华树、飞天伎乐造型的造像,将汉白玉那种玲珑剔透的高超雕刻技艺展现无遗(图14、图15)。可以看出,同属中原北北方北齐时期东部地区,山东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石刻造像,因为石材不同而呈现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图14 .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北齐天保八年(557)张延造思惟菩萨像

图15.邺城北吴庄出土北齐佛七尊像

值得提及的是,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其样式来源分别受到河西、南朝和中原北方等多方面影响,不过,这些佛像的衣纹表现,却皆以模仿当时石刻造像特征为要旨(图16)。相似情形,在陇东、河西及敦煌石窟的北朝泥塑造像都存在,充分反映出当时石刻造像的主流地位。

图16.麦积山第135窟西魏佛像

另外,在关中地区还出现了砂岩、玉石雕刻的造像,前者多以造像碑的形式出现(图17),后者以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隋代交脚弥勒像为代表(图18),均彰显出相应石质材料特征。

图17. 陕西华县瓜坡出土
北魏建明二年(531)朱辅伯造像碑
图18.西安市南郊塔坡清凉寺出土
隋代交脚菩萨像

唐代以后的石窟造像,对于石质的理解,并没超出北朝的范围,只是在造像形制、宗教内涵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图19)。其他单体造像,侧重向雕刻工致、体型小巧的方向发展。

图19.西安市火车站工地出土  唐代菩萨残躯

实际上,在古代造像中,不论是使用何种材料,表面的贴金(鎏金)和着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石刻造像中,表面均不同程度残留有贴金和彩绘痕迹,邺城出土北齐时期的单体石刻造像亦是如此,甚至不少造像袈裟衣纹和背光纹饰不作雕刻处理,完全依赖彩绘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材质只是佛像表现的一种载体,其材料的色泽、质感在当时可能并不是被重点关注的内容。只是,在经过岁月的洗沥后,造像表面的色彩被损毁了,但也正是这种“残损”过后的“真实”,古代造像的材质之美才被我们重新关注,其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得以被不断阐释。

附注:本文原发表于《雕塑》2019年第3期,重新编排时略有调整,同时加入了多幅插图。

图 文 / 黄文智(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艺术学博士)


来源:旃檀精舍

(0)

相关推荐

  • 北魏石刻藝術之冠大同雲岡石窟

    题 记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大小数万尊佛像自东而西依山开凿,分东.中.西三区,绵延1公里的山壁上,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 ...

  • 中国世界遗产---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入选时间:2001  地址:山西大同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 ...

  • 云岗石窟---摄影笔记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间,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 ...

  • 【解读】金申 | 流散海外的多尊北魏单尊石佛像

    金申简历: 1949年北京人,1968年内蒙古上山下乡,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美术五年.一直从事佛教美术考古及文 ...

  • 著名佛教石窟和摩崖石刻

    [学习导读]佛教建筑形式除了寺院以外,石窟原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建筑形式也传入中国,它吸收了印度健 ...

  • 《汉唐石韵:长安古代石刻艺术精品展》之造像与造像碑

    <汉唐石韵:长安古代石刻艺术精品展>之 造像与造像碑 石刻艺术是古代璀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石刻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汉代的石刻雄劲.简练,大巧若拙:唐代石刻的精美.圆润,气势 ...

  • 黄煌:苓桂术甘汤,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治疗眩晕病!

    简介:黄煌,1954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协常委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主委.     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有利水 ...

  • 肾炎3号方-天津中医药大学黄老黄文政

    慢性肾藏病-沉默的杀手:正虚邪实 脾肾虚,热邪实.不断积攒过程行成的,是进展型疾病,三个月以上,结构病变, 肾病3号方: 方法1:扶正.补肾健脾. 脾主运化.升清,统血. 方法2:清热利湿. 头重且沉 ...

  • 《增广贤文》里的古代名言警句:⒈“人平不...

    ⒈"人平不语,水平不流.一家有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百马忧:因看到一匹马忽然停下,其它马也会 ...

  • 20210509养生堂视频和笔记:黄文政,林燕,三焦,湿热,淋证

     发布时间:2021-05-10 09:07:42 作者:百年养生网 出处:百年养生网 本页提供2021年5月9日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视频全集和要点笔记,节目请到的嘉宾是黄文政.林燕.主题是<疏利 ...

  • 20210510养生堂视频和笔记:黄文政,林燕,慢性肾脏病,尿毒症,肾炎

     发布时间:2021-05-10 09:15:46 作者:百年养生网 出处:百年养生网 本页提供2021年5月10日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视频全集和要点笔记,节目请到的嘉宾是黄文政.林燕.主题是<疏 ...

  • 黄文东验方

    一.胃痛一方 [组成]紫苏梗.姜半夏.青皮.陈皮.广木香.制香附.旋复梗.炒白芍.焦神曲.生姜各9g,炙甘草6g,桂枝4.5g,寒重加肉桂(后下)4.5g,荜拨9g. [功效]调气和胃,散寒消食. [ ...

  • 黄文东医案

    案一. 咳喘     毛××,女,59岁.1975年4月19日初诊.     哮喘病史已有十三年之久.多发于冬春二季,最近持续发作二月余,近一月来咳喘尤剧.咳嗽咯痰不爽,胸脘窒闷,气急不能平卧,痰多白 ...

  • 黄文东证治经验

    一. 咳嗽 黄氏治疗咳嗽,用药主张轻灵为贵,不主张药量过大,妄投辛散.酸敛或重浊之剂.因肺在上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轻清灵动之品可以开达上焦.黄氏还强调祛邪的重要性,认为治疗咳嗽不能留有一分邪气,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