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厚荣:《音配像纪事》(六)澄清流言

《音配像纪事》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1985年由李瑞环同志提出并组织人员在天津试录了7出戏,1994年开始批量录制,并委托已故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操办此事。到2002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共将355部戏的录音配了像,二期工程则录制了105 部戏。在此期间,共有70多个单位3万余人次参与了这项功在千秋的盛举。

《音配像纪事》由曾直接参与这项工程的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撰著,共收入文章68篇,其中反映李瑞环同志决策指挥的26篇,记叙音配像重要活动的6篇,抓工作落实的26篇,其他具体工作的10篇,因所记事件多为作者亲历,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澄清流言

  “那不多呀!”艺术家感叹道。

  “是不多。何况他就单身一人,没有太多的花销。他主持音配像日常工作这么多年,没拿过一分钱补助!”我补充道。 
  尽管这样,大家为了什么这样努力奋斗呢?主要原因就是瑞环主席常说的“尽忠尽孝”。 
  京剧的不景气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文革”以后所造成的演员、剧目、观众三断档,造成了京剧保留与传承的大危机。如果我们不趁着历经“文革”劫难与岁月风雨而仅存的为数不多的艺术家仍然健在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抓紧把散落在各地各处的前辈与当代大师们的录音搜集整理出来,如果我们不在现代传媒如此发达的当今时代推出京剧符合时代要求和观众新的审美需求的音像制品,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同时,我们有一批硕果仅存的艺术家,有一批十分珍贵的录音资料,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这些都是值得庆幸的。如果我们不争分夺秒以庆幸弥补遗憾,我们将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京剧的保留与流传犯下历史性的错误,留下历史性缺憾。我理解,这是李瑞环同志如此倾尽心力抓音配像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我们搞音配像具体工作的人们尽心竭力、孜孜以求的精神动力,有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特别是张君秋先生和谢国祥老部长,他们都是音配像事业的开创者,又都为音配像事业鞠躬尽瘁。

  对于这样一项大家穷尽心力、无私奋斗的公益事业,现在竟然有人捕风捉影,妄加罪名,我有责任加以澄清。

  2002年1月18日上午,李主席在钓鱼台养源斋与京剧艺术家李世济、谭元寿、梅葆玖、杜近芳、叶少兰、孙毓敏、小王桂卿、迟金声、马崇仁和音配像主要工作人员座谈时,在谈到谭鑫培先生的《定军山》是中国京剧最早的电影时说:我们这个京剧,我很希望找到中国最早的录音,将来可以留下一个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使音配像可以成为中国的京剧史。

  我回到天津以后,即告天津电台的资深戏剧编辑王联生同志,他一直负责我们音配像的录音收集与整理。他很正派,也非常敬业,凡是交给他的任务他都尽力去完成。

  2月18日,王联生同志就告诉我,他已经找到了大约于1903年百代公司在中国录制但在比利时制作、法国发行的张毓庭的《洪羊洞》,编号为32001。这个公司发行的中国唱片打头的两个字是32、33、34,所以32001应是这个序列的第一张。这张唱片体现了“百代”早期唱片的几个特点:刻字,钻针唱片由内向外转,14英寸(后改为12英寸)。同时他还找到了百代公司在1907年为谭鑫培录制的《洪羊洞》(编号32542)、《卖马》(编号32543与32544)。收藏人为天津市唱片研究会会长李恩甫、副会长刘鼎勋。

  3月6日,王联生同志又告我,寻找最早的京剧录音又有进展:最近找到1897年老蓓开唱片公司(BEKA—GRAND—RECORD,黄龙版,在中国录音,在德国汉诺威制作)录制的鑫福班的《取成都》,共3分钟。亦为李恩甫、刘鼎勋所藏。需要说明的是,截至目前所发现的黄龙版唱片仅几张,以这张最早。

  3月22日,王联生同志又告,他又找到了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在1902年录制的红生王鸿寿(三麻子)的《举鼎观画》和大约在1906年录制的张景全的《探寒窑》。

  对中国第一份京剧录音,我也曾上网查询过,很多人都认为是1907年百代公司为谭鑫培老先生所做的录音,梨园界称为“七张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