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17个月后,这群明星,终于到家了…...
愿你
心中有梦想
眼中有温柔
脑中有哲学
● 作者 |橙子 ● 来源公号|正经婶儿
还记得云南野象旅行团吗?它们到家啦!
8月8日20时许,云南北移亚洲象群14只大象已跨越元江,平安回归栖息地。
至此,断鼻家族一路奔走,从西双版纳栖息地→普洱市→玉溪市→昆明市→玉溪市→红河州→玉溪市。
再次回到了家园。
这段日子,它们生育过、离群回家过、落单过、被“遣返”过。
也因为萌哒哒的举动,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网红。
网友们看新闻后,也纷纷表示:
“我以为他们早已经回家啦”
“悄悄移动,然后惊艳所有人”
“好久不见,感觉小象都快要长大了”
确实,从2020年3月,16头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州进入普洱市,并一直北上算起。
象群已经离家17个月了。
从出发,到返回,他们跋涉了500多公里。
一路上,跨越森林,闯入农户,走上高速,丝毫没拿自己当外人。
还在无意间找到了村民所酿的白酒,撒了欢地喝掉了近30公斤。
随后醉倒,美滋滋地在茶园睡了一觉。
小象直接把泥潭当作了自己的天然浴室,在泥汤里滚来滚去。
从开春走到立秋,象群吃喝也变得讲究起来,食谱增加了防暑降温的新菜——鲜嫩树叶和秧苗。
象妈妈给象宝宝喂奶。
天太热,洗泥巴澡必不可少。
一言不合,母象打架公象劝。
小象打架公象劝。
睡得依旧很整齐,但也有“捣乱分子”打扰午休。
不少网友都说,第一次知道,原来大象是这么有爱这么萌的动物。
其实,被萌化的不只有我们,还有很多外国网友。
美联社发文评论大象的逗趣视频在油管和推特上刷屏的现象,戏称云南大象已经成了“国际明星”。
日本TBS电视台特意拿出半个小时搞了个专辑。
还有国外网友说,原来中国是一个环保政策做得如此到位的国家。
感谢云南大象,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确实如此。
为了保护这群迁徙的大象,中国在西双版纳设立了许多监测预警中心。
在整个迁徙的过程中,出动了数百台红外相机,和无人机全程跟踪。
面对紧急情况时,还组织了76辆汽车工作队,经过人工智能的识别,亚洲象的信息预警,App上自动发布。
一旦有危险,村寨和山上的预警提示广播就会响起。
提醒村民避开,也为大象保驾护航。
对此,美国国家广播公司6月12日报道,中国约有300头野生大象,它们享有最高级别的保护,受到的待遇与大熊猫相当。
所有北迁大象都很健康,没有人在与它们的接触中受伤。
《印度时报》报道,中国动员了数千人用无人机和红外摄像机跟踪象群的行动,并给它们喂食,以确保它们安全,并防止它们与人接触。
柬埔寨网站Khmerload也夸赞称:“在云南,一群大象迁徙数百公里,走累了就躺下睡觉,也没有伤害他们,真的很和谐。”
而再往前,中国还在象群栖息地建立了11个各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
并把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转为商业保险。
包括这次的大象向北迁移,所造成的842亩农田、680万的经济损失,也全部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承担。
这样,就有效避免了有村民在看到大象后,因害怕而对其造成伤害。
而且,这次大象迁徙过程中,通过一些视频,也让很多人发现,即便是中国西南边陲地区,也不是什么破破烂烂的山村。
可以说,如今的云南大象,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好的国家宣传片。
当然,在关注大象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它们为什么出发。
断鼻家族的这次迁徙并非是像往常那样躲避旱季。
云南大学教授吴兆录认为:“与其说游荡,我觉得是被迫逃窜。”
因为云南省林草局的统计数据显示:
因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88.90%增至到2016年的97.02%。
但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亚洲象主要食物野芭蕉、粽叶芦等林下植物逐步演替为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
可食用植物日益减少,象群自然会到保护区外觅食。
但保护区外,人类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当地低海拔地区大都开发为橡胶种植园。
还有大量轮歇地、原始林地被开垦种植茶叶、咖啡等经济作物。
象群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它们也就越走越远。
事实上,从08年起,就有象群出走保护区的案例。
去年11月,几乎与北迁象群同时,也有18头亚洲象从勐养自然保护区迁徙到了勐仑镇。
不过由于选择了向南行进,这群大家伙走了50公里,就幸运地找到了新家。
总而言之,它们不是旅行,更多的是为了生存。
因此,即使云南大象回家后,也依然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毕竟,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处热带雨林,也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极为难得的一块绿洲。
但愿,它未来依然是一块能同时庇护万千动物与人类的绿洲。
就像《封闭的循坏》中说的,“懂自然才是懂自己”。
回家不是结束,在自然面前,我们绝不能有任何的掉以轻心。
当然,我们也更加相信,在这次离家出走之后,我们已经想好了该如何与“邻居们”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