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又跟爸妈吵了一架

一个喜欢历史喜欢文学,有梦想有故事的公众号,欢迎点击上方”长夜守灯人“关注

前几天,又跟爸妈吵了一架。
事情一点新鲜感都没有,又是爸妈关心我的工作问题,关心的我的情感问题,父母不放心在外面的儿子,开始焦虑,然后开启提问/追问/逼问模式,我很烦躁,加上逆反心理,然后就……
事情过去几天了,一家人之间自然没有仇恨,不过我却因此很想写一篇关于父母和子女亲情的文章,正好这几天在看一部关于亲情的电视剧《请回答1988》(只看了第一集),加上最近和人聊天的时候,也时不时聊起亲情这个话题。那就试着从这些内容中,挑几个小点,来简单聊聊亲情吧。事先声明,我仅作为人子,却不曾为人父,所以角度难免狭隘。
一、父母什么都想知道
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有这么一个片段。一个男生考了全班第一,却没有告诉妈妈。他妈妈通过别的家长知道了这事,就去问儿子。儿子说,这又不是什么大考试,有什么好说的。妈妈说:妈妈什么都想知道,你看看隔壁家孩子,什么事都跟妈妈讲。
电视剧的妈妈说她什么都想知道,我想大多数父母对自己孩子的事,他们的心态也是“什么都想知道”。对父母来说,孩子是自己从呱呱坠地养大成人的,自己以为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有的父母甚至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所以很多父母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有什么事都应该告诉自己。分析心态的话,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占有欲,二是爱。
但是为什么偏偏很多孩子不喜欢和父母沟通呢?我想,这个问题可能出在“刚开始”。当幼小的孩子试着与父母沟通自己想法的时候,父母从成人的角度给出了回应,这回应很可能并不是孩子希望获得的。比如孩子说:“妈妈你听,小鸟在跟我说话。”妈妈回答:“小鸟哪里会说话?”妈妈当然没说错,但沟通的壁垒就慢慢形成了。我想很多朋友小时候都和我一样,有的事可以告诉同学,但不能告诉老师,也不能告诉家长。从心态角度,孩子不跟父母沟通可能也有两个原因,一是觉得父母不懂自己,二是害怕家长会责怪自己。
叛逆期的孩子往往还会和父母对立,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长大以后,这种对立情绪会逐渐减弱,因为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父母和孩子都更好地了解并接受了对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沟通的无障碍。父母依然希望获得孩子的全部信息,这一点可能自始至终都不会改变,此时父母对孩子的占有欲减少,但爱不会减少。而从孩子的角度,却有了另外的考虑:沟通的意义或者价值。如果孩子确信父母能帮到自己,我想大多数孩子都愿意对父母开口,残忍的现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会越来越依赖子女,而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往往是递减的。
不过还好,此时已经长大的孩子开始懂得可怜天下父母心,于是同样会出于爱的原因,试图或者努力去和父母沟通,此时孩子也会发现,父母其实比自己想象中更懂自己。不过在这个时候,信息必然是不完全的。因为孩子和父母交流,更多的是希望父母开心。那么孩子一个在外面生个小病或者工作感情遇到点挫折,就未必会告诉父母,因为孩子觉得说这个事除了给父母添堵,没有任何意义。当然这个理由,可能很多父母并不能接受,他们最多能接受孩子的好意,内心却依然希望随时掌握子女的所有信息。

从亲情沟通角度,我很羡慕可以无话不说的父母和子女,。但我对“无话不说”的理解是没有什么话不能说,说错了也没关系,但并不是什么话都说。大多数父母和孩子说事的时候,我想也并不会什么都说,那么换位思考,父母也应该理解孩子的选择性沟通。在孩子想沟通的时候,交流孩子想说的事,父母可以去引导,但千万别去强迫。因为孩子已经是独立个体了。
电视剧的那个故事里,还有一个点,就是妈妈提到了“别人家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曾经活在被“别人家孩子”支配的阴影里,父母眼中的“别人家孩子”什么都好,我却什么都不行。我能理解父母希望通过一个真实存在或者半真半假的“别人家孩子”来影响或者刺激自己的孩子,但这未必是一个好方法。关于这方面,本文不赘述。

二、父母想告诉孩子“标准答案”
和一位亦师亦友的长辈聊天,对方先是笑容可掬地告诉我自己当奶奶了,随后又说好烦躁。原来有了宝贝孙女后,因为怎么带娃的问题,奶奶和自己的儿子儿媳妇有了分歧。比如,五六月的温度下,孩子在家里是否要穿袜子。
奶奶不高兴,说这天气也不热,哪有小孩子在家不穿袜子的。奶奶的话有没有道理呢?肯定有。最简单的,从经验主义角度,奶奶成功把自己儿子养大成人了,所以奶奶说的都是经验之谈,是经过实践考验的。儿子儿媳妇有没有道理呢?当然也有,小红书上就是这么教的,育儿百科就是这么说的,现在同龄的家长们好多都是这么带娃的。
本文当然不讨论婴儿在家是不是应该穿袜子的问题,只是说长辈和晚辈的之间的事。奶奶觉得很委屈,自己一片好意且不说,眼下只是想把(她认为的)“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儿子和儿媳妇,她希望的是孙女健康,儿子儿媳少走弯路。但是正确答案并不等于唯一真理,眼前的大路确实可以通往罗马,但边上的小路其实也可以,可能还有更康庄的大道可以以更便捷的方式达到目的地呢。再假设奶奶说的就是唯一真理,别的方式都是错的,但是孩子就是不听,怎么办呢?
可能孩子从小学开始,最晚到初中,就不会什么都按父母说的去做了——即使父母反复强调这就是答案。孩子会有自己的思维,会去自己探索。因为经验不足等问题,孩子自己的探索很可能是条弯路,但是只有在自己碰壁或者无数次碰壁之后,他最终寻找到的正确道路才是他自己的路,这条路比父母告诉他的“标准答案”更重要,这中间的曲折,别人看着可能是伤痕,对孩子自己来说那都是收获。

现在回到前面的问题,父母在手持唯一或者不唯一,客观或者主观的“标准答案”,却看到孩子选择一条不一样的路时,该怎么办呢?我想,就随他去吧,只要风险在可控范围,只要犯错的程度在可接受范围,就由孩子折腾吧。没有摔过跤,就肯定学不会走路。
三、父母总是觉得孩子没长大
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的另外一个片段。一家五口,三个孩子,大女儿、二女儿和小儿子,两个女儿生日差的没几天,所以每次过生日都是一起,但蛋糕只有一个,生日蜡烛是按姐姐的年龄来摆放的。终于妹妹爆炸了,她说我已经说过好几次了,我不想跟姐姐过生日,我想过自己的生日。事后爸爸专门去买了一个蛋糕,给小女儿补过生日,爸爸跟女儿道歉,说:对不起,我没有意识到,我的小女儿已经长大了。
在经济发达,家庭条件富足的今天,电视剧的剧情应该不会发生在现在的家庭中,即便是二胎家庭或者三胎家庭。我要说的点也不在于父母冷落了哪个孩子,而是在于父母可能并不能意识到孩子长大了,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尤其是那些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孩子。远离父母读书或者工作的孩子,可能会好一点,因为每次回家多少会有点变化,父母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孩子在长大。
我三十多岁了,高中毕业后就离开了父母,但在父母眼里应该依然没有长大,他们还是会觉得,我一个人会不吃饭挨饿,会少穿衣服挨冻,会去不知轻重地去冒险,会被人骗……

这个问题,需要父母和子女一起去解决,父母应该看到孩子的成长,而孩子要努力让父母看到自己的成长。孩子常回家看看父母,日渐苍老的脸和永不改变的深情,父母看到孩子也应该明白,孩子已经长大了,就放他去飞吧。
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我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经常看到晒娃的家长会说这么一句话:爸妈只希望你健康快乐成长。前几天和一位初为人母的朋友吃饭,她也说了类似的话。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想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最朴素的心愿。
从人性的角度,很少有人会知足,为人父母者自然也不例外。当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远不仅仅是当初的健康快乐了。父母会希望孩子品学兼优,门门功课考满分,最好体育也棒;希望孩子考一大堆证书,管它有用没用,反正好看;希望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十八般武艺般般俱全;希望孩子找个好男朋友/女朋友,对男朋友/女朋友还有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似曾相识啊?没错,这就是当年爸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现在这都要求都套在自己孩子身上。

突然觉得孩子的压力好大呀,不是说只要我健康快乐就好了吗?客观地讲,仅仅健康快乐肯定是不够的,而本文讨论的其实是父母的预期问题。为人父母,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孩子有出息,生活就会美好,父母也能跟着享福,脸上还特别有面子。
“我们这辈子就这样了,现在就是盼着你有出息。”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听父母讲过这句话。父母希望孩子好,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当父母的要求高于子女的能力的时候,矛盾就会突显。父母觉得孩子不够努力,孩子觉得父母强人所难。严格要求没有问题,问题是要适度,这个度的把握当然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在父母期望这个问题上,我想很多父母可能都会忽略一个重点,那就是其实孩子和父母一样,都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他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过得好。我想在孩子心智成熟之前,确实需要父母的督促,但是在孩子长大后,父母的就不用再去“逼”孩子了……
把预期降得低一点,这样父母自己更容易满足,孩子也更容易快乐。尤其不要因为自己对生活的不满,而把压力转嫁给子女。
五、孩子希望父母做的事
我最近认识的一个朋友,一个很优秀的女生,特别勇敢且自信。我很好奇她这种勇敢和自信的出处。直到有一天她发了微博,贴了自己和爸爸的聊天记录,我才明白,原生家庭对她的性格形成影响巨大。女儿工作或者感情生活不顺的时候,情绪低落的时候,爸爸一直在鼓励她;女儿做出任何决定的时候,包括离婚在内,父母都坚定不移地支持她。
“你还年轻,是在人生经验积累阶段,不要着急”,“相信你,你一定会赢的”,“没关系,这是成长必经之路”,“需要用钱尽管用”,“你好好爱自己”,“期待你尽快归位”。

说实话,我很羡慕这对父女的沟通方式。我曾对爸妈说,我决定要做的事,希望你们理解我,如果不能理解,那就相信我,然后单纯支持我就可以了,如果连支持都做不到,那就尊重我,别拦着。我当然知道父母爱我,但作为子女,我希望爱的方式我是尊重、信任和理解,而不是给我压力。
“你这样做我们很难过。”你们明明知道我已经做出了决定,再说这一句除了给我压力,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这句话说一遍是普遍真理,但说多了就是负作用。难道孩子自己不希望自己做好吗?反复“强调”就是表达对孩子现状的不满,但如果是单纯表达不满,却没有任何解决方案,除了发泄情绪,又有什么意义呢?
六、归根结底是一家人
归根结底是一家人,这句话出现在《请回答1988》第一集的最后一幕。
前面说了这么多,都是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想法,却绝无指责之意。父母和孩子,归根结底是一家人,家人的意思就是不会结仇,也不会记仇。
所有人都知道,父母对孩子是一片慈爱之心,但人们——包括父母在内,有时候却会忘记:孩子对父母的拳拳赤子之心,这两种爱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本质是一样的。
因为是一家人,更好地去爱彼此吧,用对方喜欢和需要的方式。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如能转发,不甚感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