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陈雪梅的散文《钟声承载家国情》

钟声承载家国情

二十岁之前,在我脑海里不曾有“钟楼”这个词汇。1977年冬,我与闺蜜含英首次赴省城赶考,在等待张榜的闲暇里,表叔建议我们去看看江汉关的钟楼。当时,没见过大世面的我们,真不知钟楼是个啥样儿,在表叔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江汉关。我和含英伫立在长江之滨,仰望那高耸的钟楼,第一次见到那庄重典雅的欧式建筑,第一次听到那浑厚悠扬的钟声,令我俩赞叹不已。然而,表叔却说,当年汉口被迫开埠,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这钟楼就是西方列强掠夺汉口的铁证!是夜,我们漫步江边,那“当当当”的钟声传来,声声敲进我的心坎!
一年后的1979年,欣闻黄石在交通路和广场路交汇处,也建起了一座钟楼,当时我就在心中想像黄石钟楼的模样。1980年夏,刚分配工作的我到黄石机械局报到,办完手续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直奔钟楼。当我站在钟楼下仰望那高耸气派的钟楼时,心头不由得百感交集。
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我并不陌生,虽说三年困难时期我随母回了乡村,但是,父亲和大伯一家还在黄石,我也偶尔来黄石玩玩,从父亲工作的食品厂,到大伯家居住的新建里,钟楼是必经之地。六十年代,这里还是一条沙子路,路边只有二层或三层的楼房,大伯住的楼房后面是一大片藕塘。七十年代初的那个国庆节,我到大伯家来玩,看到那片藕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的高楼大厦。回家后我写了一篇国庆见闻:《日新月异的黄石》,该作文深得老师的好评。转眼不到十年,这钟楼一带就成了黄石最繁华的闹市中心。如果说,江汉关的钟楼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那么眼前的黄石钟楼,却是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黄石,在而立之年向祖国展示辉煌成就的标志,同时她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标志。仰望钟楼,那份自豪感油然而生!
1981年初,大伯家搬到了文化宫的新居,已成家的我满心欢喜地搬到了大伯家的老房子里。在闹市中心的钟楼旁有了自己温暖的小家,亲朋好友们都十分羡慕。当时,闺蜜含英还在乡村当教师,我邀请她来黄石玩,并告诉她,出长途客运站过马路就直奔钟楼,然后右拐走百米便到我家。不久,含英就给了我一个惊喜,那天,我下班回家,她已到我家中。我夸赞她会找家门,她一笑说:“钟楼这么有名,如果找不到,那还当老师!”说到钟楼,我们俩不由得忆起我们第一次去武汉,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什么都稀奇,在江汉关还冒雨合影留念,并等待钟楼敲响钟声,而今住钟楼旁,天天都能听钟声。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清晨,当钟楼的钟声响起,我便出门去上班,傍晚,又听着钟声愉快地回家。三十多年前,在钟楼对面的妇幼保健院,伴随着下午两点的钟声,儿子的第一声啼哭,让我感到了当妈妈的欣慰。儿子在钟声里慢慢长大,在婆婆的照看下,时常骑着小三轮车在钟楼下接爸爸接妈妈。那时婆婆没有手表,更是数着钟楼的钟过日子,什么时间抽炉门,什么时间淘米做饭,什么时间给孙子喂奶,全是听着钟楼的钟声来执行。初来黄石的婆婆回沙洋过年时,还非常自豪地邀请亲朋好友到黄石来观光,说自己住在最热闹的钟楼边,交通方便,下车十分就能到家。
以居住钟楼为自豪,表现最为出色的还要数我堂嫂,“我们钟楼人”是她的口头禅。有一次,我陪她在金虹门前的地摊上看衣服,还价不成后嫂子便放下衣服离开,不料一口外地口音的摊主抓住嫂子不放:“你还了价就得买!”嫂子立马还击:“哟,在这钟楼下,你还敢欺负我们钟楼人不成!”嫂子甩脱摊主,自信地拉着我走开,摊主见势,欲追又止。
“我们钟楼人”,不仅是嫂子的护身符,它还承载了一个暖心的故事。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夏日,年迈的婆婆在体委广场锻炼时,邻里婆婆约她到一个新地方去逛逛,怎奈街头人多,婆婆眼神又不好,走着走着就看不到同伴的身影了,这时天又下起了小雨,不识字的婆婆不知走到哪里了,幸亏路边踩三轮车的中年人把婆婆送回家。婆婆要中年人留下地址和姓名,中年人只说:“我们都是钟楼人!”这事,让婆婆在人前夸耀了许久。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随着黄石的发展和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十年前我们举家也搬迁到了团城山开发区,这里居住条件和环境要比市中心优越许多,但是,却远离了钟楼的钟声,之后又听说钟楼因故停摆,心中的那份失落感总挥之不去。听惯了钟声的我,特别怀念那清晨的钟声,那扣人心弦的《东方红》,总让人联想到那就是“东方红一号”从太空中传回的天籁之音,又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再也不是那任人宰割的奴隶了。至于那《威斯敏斯特》的乐曲,在心头还颇有纠结,中国的钟楼唱响洋曲,难道是为了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耻辱?
值得欣喜的是,2021年1月1日,停摆八年的钟楼又重启,我心激动,虽不能亲到现场聆听钟声,但重启钟楼的现场直播我反复看了许多遍,那悠扬的钟声在我耳伴久久回响。这是新年的钟声,这是希望的钟声,这是催促和鼓舞黄石人民发奋实现中国梦的钟声!

陈雪梅,黄石市作家协会、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58年1月出生于湖北大冶。自1986年在《黄石日报》发表散文处女作《小燕子》后,便时有散文,新闻作品等发表于各级报刊。曾任黄石广播电视报社社长助理和总编辑助理等职务。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

  • 这是你不知道的黄石钟楼!

    "当当当!"洪亮的钟声响起,划破新年的夜空.2021年1月1日零时,时隔多年,黄石钟楼的钟声再度响彻黄石上空,时光荏苒,乡情犹在,不少市民与钟楼钟声一同跨年,聆听这熟悉又动人的钟声 ...

  • 【山西】李武斌丨散文/ 听钟话古今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李武斌: 笔名光荣,1965年生,山西运城人.先后从事教育.农业.纪检.文化工作.虽理工科班出身,但长期与文字工作有缘.<运城报>.<先锋队>.<舜 ...

  • 首奖3000元丨征稿:体裁不限,散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均可

    2021年1月1日零时,黄石钟楼的钟声时隔8年再次敲响.钟声悠悠,如金色的阳光,穿过时光隧道,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灿烂而温暖,那些钟楼下曾经的人间烟火故事随之浮现,诉说着城市的美丽蝶变和浓浓乡愁,让 ...

  • [特别推荐]陈雪梅的散文《忆矿高 情长长 路漫漫》

    忆矿高 情长长 路漫漫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刚刚记事.忽然有一天,家门口停下一乘轿子,把我干外婆一家接走了,只见送行的乡亲们说:"秦老师,有空回来走走啊!"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奶 ...

  • [黄石文坛]陈文娟的散文《穿越七峰山》

    穿越七峰山 正月初三,几个跑友相约第二天去爬七峰山.我对七峰山早就向往已久,不是因为它神奇的传说,而是听闻很多跑过七峰山的跑友回来时的那份成就感和自豪感,让我平静的心不安地骚动起来,遗憾的是平时工作的 ...

  • [黄石文坛]陈文娟的散文《月亮挂在树梢上》

    月亮挂在树梢上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个呼作白玉盘的伙伴陪着我走过年少无知的孩童时代,陪我走过异乡最落寞的时光,改变了我对它的认知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爱情会变,友情会淡, ...

  • [特别推荐]陈雪梅的散文《盛满思念的小针盒》

    盛满思念的小针盒 世间之物,不一定是非常值钱的东西最珍贵,比如,被我视为心爱之物的小针盒,便是这样的物件.这个铝质小针盒虽然不值钱,但它却凝聚着亲祖母对我的疼爱,也盛满了我对亲祖母的无限思念.   五 ...

  • [黄石文坛]陈宏志的散文:蕲春与《本草纲目》

    蕲春与<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乃中医之精华,她佑及中华民生,佑及泱泱人类,她产生于明代李时珍,产生于物宝天华的神州大地.   我不懂医,但知医与人的关系,她能解除人类的痛苦, ...

  • [黄石文坛]陈文娟的散文《爱的港湾》

    爱的港湾  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而时时难却阴魂不散地跟着我走过半生,是我的家人在背后始终不离不弃的陪伴着我,给我爱和力量,让我一次又一次渡过难关.   14年初,我辞掉了县城的工作,在一个做奶粉生 ...

  • [黄石文坛]陈文娟的散文《一支钢笔勾起的回忆》

    一支钢笔勾起的回忆  不日,一位颇有文化气息的老者顶着一头灰白的头发走进店里,问我是否有永生钢笔卖,作为一个文具店,钢笔当然是台面上必不可少的书写工具,我热情而又礼貌地接待了这位老先生,在众多品牌的钢 ...

  • [黄石文坛]肖爱梅的散文《缅怀我的大姑》

    缅怀我的大姑  这是一个菊花怒放的季节,逐渐萧索的秋天,因着一处一处的菊花又绚烂起来.天空蔚蓝而高远,季节是如此美好.然而,大姑就在这样的时候去了.我去大姑乡下家的路上时,那是太阳正挂在山尖尖上快要坠 ...

  • [黄石文坛]陈文娟的散文《相见不如怀念》

    相见不如怀念  初三上学期还未开学,我们在暑假期间就提前进入了紧张的补课学习状态.班上来了好些个从别的镇上转来的复读生,尹同学就是其中一个,瘦长的个子,一双眯着的小眼睛,特别是那黝黑的脸庞上面顶着一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