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用人有一套,而且识人很准,为何他主张“慎用”?

曾国藩被称为清朝“中兴大臣”,特别是他为清朝镇压了太平天国,成为清朝重臣。但曾国藩在历史上争议很多,有人贬他,有人褒他。但曾国藩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大臣,他却留下很多书籍,特别是其治家名言受人推崇,其实曾国藩识人用人有一套原则,而且很准,清朝后期被重用的大臣,有曾国藩推荐的功劳。

原则

曾国藩在识人用人,他特别主张“慎用”,他曾说“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毫无着力之处”,“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 他既要“广收”,还要“慎用”,这本身很矛盾,那么曾国藩如何做到慎用的呢?

曾国藩还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这里是指识人的问题,但要了解这个人有什么用,才能量才适用。曾国藩认为慎重用人的首要原则就是必须先“知人”,也就是考察干部。

他认为考察时必须全方位考察,主张“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 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华,闻其誉察其品格”,由此看来,曾国藩在用人何等谨慎。

这里包括了此人能力如何,能干啥,而且人品怎么样,都在考察范围。因为“慎用”就是怕用错,耽误事,造成不可逆转的错误,那样曾国藩官也当不成,甚至还会有危险。所以从曾国藩的角度看,他在用人必须谨慎,既用其长,让人才发挥作用,又不能用错人,这在古代的确考验一个“伯乐”的能力。而曾国藩这个“伯乐”可并非当的那样简单,上连着朝廷,下连着战事,稍有不慎,脑袋搬家。

这也是曾国藩对己负责,对上负责的态度,因此必须有一定原则,而且这个原则虽然古语说出,但能看出其既量化,也规定了尺度。

区分

那么曾国藩如何在实践中识人、用人呢?据说曾国藩看人很准,他曾说:“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这句话有四个方面,一个是德,这个人的品质如何。二是不能有官架子,甚至有高高在上的心理。三是做事有条理。四是不说大话。这些对现在用人都有可取之处。

据一本叫《冰鉴》的书籍中,介绍了曾国藩如何识人,此书讲到曾国藩如何识人的一些方法。曾国藩注重从7个方面进行考察,这7个方面包括神态、刚柔、相貌、须眉、声音、气色进行系统考察。

这7个方面,没有一定人生经验和阅历,恐怕很难看准一个人。当然这7个方面虽然表象化,但能全方位反映这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如素写般,不光把人画像,而且综合7个方面就准确定位此人能否可用。

据史料记载,曾国藩在识人有其独到和过人之处,有个例子说明曾国藩的眼力极准。有一次,李鸿章带3个人来求见曾国藩,目的就是让曾国藩给3人要个职务。

当时曾国藩暂时没在家,一会儿曾国藩回来后,李鸿章单独向其汇报来意,请曾国藩对3人进行一考察点评。

曾国藩居然对李鸿章说,他不用看了,然后他对李鸿章说:面向厅门,站左边的人是个忠厚之人,办事放心,可让此人管后勤。站最右面的那人是个将才,能独当一面,可重用。中间那位,阳奉阴违,是一个两面三刀之人,此人不可信任,可让其干一些闲杂不重要的事。

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连人都没看到,如何知道就能直接点评。曾国藩对李鸿章说,他刚才回来时,从他们身边过去,他看到左边的那个低头不敢抬头,他认为很老实。而中间那位毕恭毕敬,但他走后,此人左顾右盼,一副神不守舍的样子。而右边那位站在那里目视前方,而且不卑不亢,将来是一位将才。

曾国藩点评右侧那个可作为将才的人,就是后来有名的刘铭传,他是淮军猛将,当过台湾巡抚。关于曾国藩考察刘铭传的这件事,成为一段佳话。

曾国藩能在短时间内识人,而且如何用人都定位了,这与其慎用坚持第二个原则相匹配。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在长时间带兵打仗中,练就识人用人的经验。

灭亲

我国是一个有着千年封建传统的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很多官员都会用自己人,或者用自己的亲友,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不过用错了人就会连累自身。在曾国藩这里,无论亲友,还是外人,他一概都用“慎用”原则使用。

如果某个关键岗位缺人,而正好他的亲戚能担当,虽然能用,曾国藩不敢轻易使用。曾国藩曾说:“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轻疏人之本。”这句话点到曾国藩用人原则,并不是凭着个人喜好而用,关键岗位也不让亲人占用。因为这是曾国藩一再告诫身边人的话。

如果凭自己喜好用人,是用人一大忌,特别是在企业中,将直接关系企业的效益及生存发展。

曾国藩有个表弟叫江庆才,有一次来安庆找曾国藩想找个官当,由于江庆才没读过几天书,到曾国藩这里后,也不学习,他的天资也不行。

有一次曾国藩和家人一起吃饭,他看到江庆才把碗里的带壳的米挑出来丢到脚下。曾国藩看到这场景就很生气。曾国藩吃饭时,他会把谷壳去掉,然后再把里面的米吃下,从来没有扔过。

曾国藩认为这个表弟干不了什么事,就让江庆才回家种地去了。如果曾国藩用表弟这样的人,不仅会损害他的声誉,也会让自己幕僚寒心。而且还会带坏风气,手下人认为他任人唯亲,他也不好继续招到人才。

曾国藩说:“求才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得其余。”他认为招纳的人才,要有集体精神,干事创业都很舒服。他认为自己的总督府就是人才府,招的人进来必须能干事,不能让人才来了寒心。这就是曾国藩另一句名言:“倘有阘葺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