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张志祥:童年记忆中的“六三”大洪水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田园变泽国 村庄成孤岛

——童年记忆中的“六三”大洪水 

张志祥

献县本斋乡沙洼村,子牙河穿其村而过,并被子牙河南北大堤夹在间,由于所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献县四八村”一样,历史上屡屡遭受洪水灾害,仅解放后就遭受“五六”和“六三”两次特大洪灾,尽管房子盖在三四米高的土台子上也难逃洪水劫难。
沙洼村“六三”大洪水时我刚记事,在我的童年留下深刻记忆。
我记得到村北高台向北望去一片汪洋,到处是洪水,树木只看树尖,老鼠、蛇等野生动物都纷纷爬到树上逃生,洪水里漂浮着柴草等,街上都能行船,部分房屋倒塌。村民们都跑到最高处躲避。田园变泽国、村庄成弧岛。青壮年都到北大堤上昼夜坚守,防止大堤决口。当时传着“开了北大堤,淹到北京城”的俗语。可想而知,保卫北大堤的重要性。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解决村民吃饭问题,据说当时天津市大小饭店都停业,专门为灾民烙大饼、炒麦粒,用面袋包装好后用飞机运到我村空投。有人拿着小红旗摇晃,在红旗摇晃处空投大饼和熟麦粒。然后分给被洪水围困在孤岛上的灾民,被投下的大饼还热呢。
等洪水退却后,村民们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因为洪水把田园全部淹没,庄稼绝产绝收。尽管党和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救灾,分发部分救济粮,从东北调运出了糖的甜瘩疙丝和木术干等,但仍然解决了吃饭问题。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村民们把洪水浸泡后变味变质的山芋、玉米和挖野莱进行充饥,村民们可以说过着少吃没喝、吃糠咽菜、吃了上顿没下顿、度日如年的贫困生活,有的村民把钱钱谷、向日蔡梗子磨用碾子碾成面吃,有的夜里饿得睡不着觉到院里仰望天空数星星盼天明。
当时人们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上顿饱饭。在那灾荒之年,一些村民因缺少营养浑身浮肿,也无钱治病,眼睁睁看着因病死去。有些村民饿得头晖脑胀,感到天旋地转,肚子里的畅饿得咕咕直叫,再加愁吃愁喝的呻吟唉叹声演奏了一曲《命运交响曲》。
那年,我村部分村民被逼得举家四处讫讨,有部分青壮年乘船沿孑牙河顺水而下去天津或闯关东谋生。在全国各地的支援下,帮助村民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共度难关。
为从根从上彻底治理洪灾,根据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国家动员千军万马挖河筑堤,建成了海河水利工程,在子牙河上游建修建了献县水利枢纽工程,从此,我村不再遭受洪涝灾害。
饱受洪涝灾害之苦的沙洼村民感谢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修建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海河水利工程,村民们才敢在高台下建房屋,自此村民们安居乐业,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这正是:
沙洼史上多灾难,南北大堤夹中间。
遭遇洪水成孤岛,房屋良田均被俺。
无家可归何处去,背井离乡去讨饭。
五六六三大洪灾,沙洼村民均遭难。
英明领袖来决策,根治海河除水患。
立下愚公移山志,自力更生建家园。
党的扶贫政策好,沙洼今昔两重天。

     张志祥:男,1959年12月26日出生,献县本斋回族乡沙洼村。1975年12月高中毕业后,考入献县五七大学机电三班学习机电专业。1977年1月参军入伍,先后在解放军某野战军、解放军某学院警卫连服兵役,在部队服役期间一直从事文秘、宣传工作。到地方后先后在本斋回族乡政府、献县财政局、献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从事文秘、财会工作。因工作需要回村曾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职务。多年来坚持文学创作,所创作的散文、散文诗、诗歌、报告文学、杂文、文学随笔等文学体裁的作品先后在《青春》、《作家之门》、《新闻写作园地》、《沧州日报》、《沧州晚报》等报刊杂志和《丰宁事儿》、《今日献县》、《网信献县》、《诗眼看世界》、《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发表、创作的上千首诗歌、打油诗,并收录于《大地情歌》诗集。现为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硬笔书法作品荣获“二零零八河北省硬笔书法大汇展”优秀奖。现在某企业任财务主管。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