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斋:也扯扯中秋节
今天,跟爸妈千里视频。开启聊天后,看到爸妈们都穿着厚外套,而我,光膀子。我才意识到,自己在华南过的,只是文化意义上的中秋。老家人民,除了文化意义,还过气候体验上的中秋——秋天的中间。
不禁想起小时候的中秋,一股凉意沁上心脾。那时,到了八月十五的晚上,凉风习习,月色氤氲,舒服。古人云:春衣称体近清明。我云:秋衣称体近中秋。酷暑,穿得再少,都觉得多;严冬,穿得再多,都觉得少。清明和中秋就不同,衣服穿到身上,跟没穿似的,舒服。这就是称体。
当晚,有个祭月的小仪式:在院子当中放一张饭桌,燃几柱香,摆上供品。有苹果、梨子、板栗、核桃、花生、蓼花糖等。中间位置,是一碟月饼。我们小孩,踅着步子,看着那香烧得差不多,大人一声令下,抓起碟里的东西就往嘴里塞。有时我们也串门,在我的印象中,总觉得邻居家的供品更丰富、更大个,更好吃。话说,我们是农民,从大人到小孩,没有半个人会吟什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猪八戒和嫦娥的爱情故事,倒人人都晓得。大人说,月亮上有月宫,嫦娥在里面打转转。我就看,瞪着眼看,眯着眼看,打着转转看,看到脖子发硬,还是没看到仙女,于是低头大嚼月饼。真可谓“举头找嫦娥,低头打饱嗝”。吃完月饼,大人喂牛的喂牛,洗脚的洗脚。小孩屙尿的屙尿,睡觉的睡觉。虽然缺乏诗意,却也祥和。
华南的气候则大不同。今天中秋,广州36°C,无风,热得够呛。虽则,朋友圈的节日气氛也挺浓。想必晚上也有放孔明灯的。气候上不给面子的华南,在月饼制造上,却以广式月饼冠天下,可知粤地人是很会过节的。的确,这边对节日的态度,比北方严重得多。比如,在来南方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清明要断断续续过一个月。在老家,清明最多过两天,完了该喂牛喂牛,该睡觉睡觉。粤地呢,这周在舅系家族上坟、聚餐,下周在姑系家族上坟、聚餐,七姑八姨轮流转。各个家族的上坟日期并不同时,战线拉得很长。所以,清明时节,经常会看到满山的坟头冒烟,时不时会引发火灾。
华南人对节日的重视,我想,可能有个重要的原因。古代北方人南迁,造成乡愁。他们为了保有这乡愁,就特别重视自北方带来的节日。久而久之,沿习成俗。后来的华南人,恐怕自己也不清楚,为何要这样隆重地过节吧。不过,听说中秋是晚近才流行起来。那么我猜,可能因为粤地人重视节日,在节日里又特别重视吃,所以,此间的中秋,虽然不起于乡愁,却仍旧不草草,广式月饼也照样独步一时。
虽然节日有南北差异,但我想,不管是北方,还是华南,不管是凉爽还是炎热,对于小孩子来说,中秋是一样的有趣。所以,我的儿时中秋的记忆,跟华南小朋友的记忆相比,其实也没有什么优势。小孩子,只要给一口好吃的,能背着一身汗,或顶着一头冰,玩一整天。从这点看,节日,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孩子们的节日。
有鉴于此,在这个闷热难耐的中秋里,瓜豆君跟她三个月大的宝宝一起找乐子。只见她举着一本小布书,给宝宝念单词。念着念着,我觉得不对劲,再一听,发现她神经兮兮地窜改了单词:
书上原本是:
a, a, a, apple;
b, b, b, bus;
c, c, c, cat;
d, d, d, door;
e, e, e, eat;
f, f, f, fat;
……
瓜豆君给改成:
a, a, a, ass;
b, b, b, bastard;
c, c, c, coward;
d, d, d, damn;
e, e, e, evil;
f, f, f, fool;
……
真是无法无天。特此声明:宝宝以后品行不正,瓜瓜君我概不负责。
最后,祝瓜友们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