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女孩独自从韩国飞回大连,全程淡定:如何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3月4日,大连金普新区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接到通知:辖区内有人将从韩国返回大连。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入境人员下飞机后要经过专门的检测,进行登记后通过专用通道坐上专用大巴,进行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社区书记立即带领街道人员做好了迎接准备。车辆达到后,一个小小的身影独自从大巴车上走了下来。

大家都没想到这位入境人员是位只有8岁的小女孩,并且是独身一人从韩国回来。面对 “全副武装”的众人,女孩配合着所有人的工作。在场的所有人都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这样的场面即使是位成年人都会感觉紧张,而这位只有8岁的小女孩却全程都非常淡定。

担心孩子看到“全副武装”迎接她的工作人员害怕,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工作人员试着跟女孩说话,寻找话题缓和情绪。

“你会说汉语吗?”

女孩点点头。

“你一个人回来害怕吗?”

“我不怕”。

小姑娘的这句话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小女孩的自理能力非常强,对于即将到来的居家隔离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自信。

事后了解,这位小女孩的父母一直在韩国工作,这次父母因为工作原因不能返回大连,便将女儿“邮寄”回国,跟姥姥、姥爷在一起。在与女孩家人取得联系时,有一句话让工作人员十分触动,女孩的家人说:“我们相信祖国、世界相信中国”。

作为一个妈妈,看到小女孩淡定的模样,真为孩子点赞,小姑娘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强了。很多大学生出个省都需要爸妈送,更别说独自出国了。

生活自理能力不仅仅是成长的基本技能,也是孩子社会适应社会的基础。

02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很多孩子学习成绩很突出,但缺乏自理能力,很难独立。

最近,引人热议的世界游泳冠军孙杨,6年级时都不会自己系鞋带,他的专业能力无人能比,但生活技能较差,难离开妈妈独自处理事务,是个长不到的孩子。他母亲一直不舍得放手,什么事情都替他做,什么事情都替他扛着,就连一些比赛的各种打理都是他母亲把持着,甚至孙杨曾经说出:“你不让我母亲去,我就不练了”的话。也是因此,这只曾经托起他的手,也将他拉进了深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在全部调查对象中,有5 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1%的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37.1%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

在独生子女道德缺点的自我评价中,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3%的孩子“做事依赖别人”;28.0%的孩子“很少帮助家长干活”;15.1%的孩子“缺少保护自己的能力”。

比养不出优秀的孩子更可怕的是,养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在父母们“周到”“严密”的服务保护中,这些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成年人依赖性越来越强。

谢楠曾经在微博上晒出过自己的儿子化身大厨的照片,小小的吴所谓第一次上灶台,学习炒菜做饭,虽然用火用刀会有危险,但谢楠还是让孩子进行了尝试,没过多久,孩子已经能做自己爱吃的炒西葫芦和黄瓜胡萝卜了。

照片一晒出,顿时众网友纷纷点赞,夸吴所谓小小年纪就会烧饭,还会帮妈妈做家务,自理能力超强。

智慧的父母都明白一个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人父母,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03

既然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很重要,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如何培养呢?

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时间越早越好。孩子想做、又做不好的时刻,这恰恰是培养、训练的最好时机,家长不要错失良机。

1、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意识

自我服务意识,就是孩子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有自己照料自己生活的意识,这个需要家长从心理上,积极鼓励,给孩子暗示,让孩子有自己照顾自己想法。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提出:“3-6岁是主动对内疚,主要的发展任务是活动主动感和内疚感,体现目的的实现。”

简单来说,家长鼓励、支持孩子的行为,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对孩子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

一般孩子在两三岁时,开始有了自我独立的愿望。很多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往往宠爱过度,事事包办代替,忽视了自理能力的培养,觉得孩子长大了自然会了。

殊不知,小时候不培养自我服务的意识,事事包办,孩子长大了,还是会依赖你,一旦你不管了或者管不了了,孩子就会埋怨你。

在《与父母和解》一书中说:“有种父母,往往让我们感觉太过称职,称职到好像要将我们塞回子宫里去严加保护一般。”

家长本质都是出于爱,但这种过头的爱变成了干涉,让孩子忘记了自己该干什么,会干什么。

不要担心,埋怨我们的代劳,孩子做不了。其实,孩子的潜力无限,如果不给孩子机会,他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可以,让孩子自理就是让孩子自立,自理能力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2、家长要学会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

有些父母总认为孩子太小,做不了什么事,更怕孩子受伤危险。“你还小,这个不行的,等你长大了,再做。”这是很多父母爱说的。

正因为家长抱有这样的观念,所以,当孩子第一次吃饭吃得到处都是;当孩子穿衣服能穿一个多小时;当孩子倒水打翻杯子……

家长就积极为孩子解决这些本应该自己练习的事情,以至孩子自己都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

在孩子慢慢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只要孩子愿意做,做的好了,爸爸妈妈也可以适当给予一些赞美和鼓励,孩子会自信快乐,越做越好。孩子的能力一定是在一次次尝试和动手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并从中收获属于他自己宝贵的经验和成就感。

真正让孩子快乐的秘诀是“被认可”,而不是无限满足。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3、家长要适当地示弱

如果在生活上,父母处处表现得无所不能,各种事情都包办代替,帮孩子打点好一切,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什么也不需要做。在孩子的眼中,大人们都是超人,什么都会做、都懂。那么当你需要孩子帮忙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拒绝你。

父母不用一直扮演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完美父母,适当表现出自己能力不足的一面,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更积极地去做,这不仅让孩子获取各种生活体验,还会激发孩子内在的积极能量。

比如,和孩子一起买东西的时候,撒撒娇:“哎呀,妈妈提不动啦,你是男子汉,可以帮我提一点吗?”孩子感受到被人需要的感觉,自我价值感会变得更强,同时学会了如何关心别人,学会爱。

家长多跟孩子表达“我相信你”、“你行的”,让孩子逐渐形成“我能行”的积极心态。

父母不要做保姆,要导师。教孩子比帮孩子难多了,所以老师比保姆受人尊重。

4、家长要有耐心

小孩子因为身体发育的限制,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所以,他们在刚开始做事的时候,会比较慢,或是行为和想法不协调的状态,甚至会闯祸,这时候家长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来给孩子不厌其烦地进行示范,要耐心地教会幼儿们应该要如何做才是正确高效的。

允许孩子试错是对妈妈耐性的最大挑战。

有些父母觉得让孩子做家务就是帮倒忙,还不如自己做,费时费力,从而拒绝让孩子在家里做任何事。为了孩子以后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大人,现在孩子惹出的一点小麻烦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孩子在做事时,不管看上去多么笨拙,多么可怜,父母都要沉住气让他自己去做,可在一旁保护和指导。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孩子就是从不断的错误中学习新的事物,渐渐长大。

总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要注意循序渐进,要考虑到孩子自身的成长特性,不要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否则孩子会因为无法做到而失去信心。

为人父母,只能给孩子们引路,却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爱和独立》一书中说:“父母所能给孩子的,只有两份可以持续长久的遗产:一份是根,另一份是翅膀。”

end

干货/有料/有用

所谓育儿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