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需要打破这个诅咒!
一,腊八节,怎么飞来一个诅咒
十三郞:腊八节快乐,杠头!
杨杠头:同乐同乐,怎么这么高兴,中500万了?
李才女:肯定没中。要中了,他就回家生二胎去了。
十三郞:今天确实有高兴事,咱们聊共享床位的文章,阅读量突破2000了,要知道咱们粉丝才1000多。(“我在酒店订了一间房。同住拼房,谁来?”)
阳仔:知道怎么热起来的吗?新京报批这个小程序了,说“共享床位,异性拼房,想啥呢?平台或有虚拟,责任不能虚拟”。
李才女:看看人家,三观绝对正。
十三郞:咱们的观点也很正啊——共享的基础,必须是信任。没有信任的共享,随时可能变成欺诈。
杨杠头:新京报这事干得漂亮!媒体就是早发现问题,当好桅杆上的瞭望者。
十三郞:这个瞭望者可不好当。现在为啥报喜不报忧,就因为你报忧,人家不开心。你看前两天雪乡没人去玩的视频,画面后面出音的人,就怨媒体报道,把雪乡弄没人了。
阳仔:他们的逻辑太特别,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总把原因推到别人身上。媒体报不报,问题都在那,如果不报,问题会更大。
十三郞:不过呢,从这件事中,我想到一个词,叫成本诅咒。
李才女:什么?诅咒!不是画个圈圈吗,怎么和成本联系上了。
二、成本诅咒,让城市失血
十三郞:成本诅咒,这个词是从北大教授周其仁借来的。周教授说的是,企业成本总是先下降,后上升,如果不能控制好,或者不能比竞争对手升的慢一点,那么就中招。企业管理最后就是控制成本。
杨杠头:教授的话,不能全信。尤其是经济学家的,往往不准。
阳仔:听有道理的呗,没道理的别听。
李才女:周教授说的成本诅咒,我没理解透。但感觉啊,说管理就是控制成本,这话挺对。你看,我忙乎一年,这快过年了,手里没剩几个钱,月月光,就是掉到成本诅咒里了。这回家,老妈又要叨咕——我被诅咒7天。
杨杠头:你这是小诅咒,好破。给你老妈老爸买些好贺儿,学灶王爷,把他们的嘴堵上,你就解放了。
十三郞:我们说大一点的诅咒啊。我认为,东北现在就是陷到成本诅咒里了。为啥这么说?两个标准,一个是老百姓感觉没钱的多,二是企业年终算账亏损的多。
杨杠头:这个我不赞成,人没钱和企业亏损,是结果,不能当原因。
十三郞:我是这么看的,利润=收入-成本。我们现在分析东北衰退,多数盯在增收能力不强上,但我感觉,在成本上的事情可能更多。和南方竞争中,咱们东北不是一上来就落后,刚开始可以说是有优势的,收入也不少,但后来为啥竞争不过了?是成本出了问题,掉到成本诅咒里了。同样的价格,我们赚的少,别人赚的多;同样的利润,我们的价格高,别人的价格低。这样下去,我们只能一点一点被人落下。
阳仔:没有利润,不赚钱,等于城市失血了。
十三郞:所以周教授说,要么与众不同,要么成本领先。
李才女:不过,这个成本诅咒绕了一大圈,怎么和雪乡联系上的呢?
三、找人文化,后面也是成本诅咒
十三郞:雪乡只是一个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同样有竞争对手,如果不能控制住成本,就会被对手干掉。
阳仔:你说的恰恰相反。我认为,雪乡的成本控制得最好了,经营者的成本就那些,价格又那样高,雪乡的利润没毛病。
十三郞:产品的价格,是由产品的价值决定。不是说,你标多高就是多高,而是由市场、由游客认为你应该是多高。如果他们觉得你的价格高于价值,他们就会用脚投票,到他们认为价值高于价格的地方去。
李才女:有点明白你说的成本诅咒了。是雪乡人自己把自己的成本升高了,于是就丢了竞争力。
杨杠头:你说的挺有意思。我听说一位市领导也有过类似的观点。他说,企业办事有时候无从下手,不知道门从哪开,有的甚至是一窗制,今儿到这儿办,明儿到那儿办,不清楚程序就找人,所以就形成了“找人文化”。市领导说,要破除“找人文化”,得从需求侧理顺流程,提高效能。
十三郞:理顺流程,提高效能,其实就是降低成本。
阳仔:这个“找人文化”的分析,挺有道理啊。咱们东北人,干点屁大的事情,都爱找人。不有那个笑话嘛,为不被罚200元,宁愿找人摆平,然后再花1000元请客。
四、办和办好,就是破诅咒
杨杠头:周教授说的成本诅咒,本来指企业。被才女扯到个人身上,被十三郞扯到城市、扯到东北身上。
阳仔:扯的有点远,但还有点道理。
杨杠头:那个分析“找人文化"的领导也说,啥叫好的营商环境?就是让百姓办事方便,让企业获得各种要素相对容易,在沈阳投资能赚钱。这三个,都和成本有关。办事方便,不用找人,生活成本就低;企业获得要素容易,生产成本就低;投资赚钱,就是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成本如果降低,就能赚钱。
十三郞:前几天,咱们沈阳公职人员倡议,“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说的也是降低成本的事。不办,乱办,都是增加成本。办,办好,就是降低成本。再往前推,成本,有微成本,有中成本,有大成本。有人的成本,有事的成本。有机制成本,有体制成本……
李才女:听你这么一分析,振兴东北,真得打破这个什么成本诅咒。快点打破吧,我也能多赚些钱回家过年,不被家人”诅咒“!
本栏为《十三郞正传》,四个虚构人物中午闲聊,所听、所见、所想。十三郞是个快谢顶的中年人;杨杠头是30多岁的策划人,好抬杠,人称毒舌;阳仔,瘦高小青年,看问题的角度总是很特别,单身;李才女,崇拜杨杠头,被阳仔暗恋。
人物虚构,所聊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