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租车的前世今生都在这里
因为大锤近期感冒生病,音频正在赶来的路上,请各位客官随后在【喜马拉雅FM】和【微信读书】APP中搜索 “大锤说史” 关注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一路支持!虽然
名字不“BT”了,但是内容依旧“BT”!
中国的车辆出租历史,几乎伴随着车子的发明就出现了。不过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出租车”的主角都是畜力车(比如马车、牛车、羊车等)。真正按照近代公司模式运营的出租车,则从1870年代开始。
近代中国出租车的真正先祖,其实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不朽名篇《骆驼祥子》中的人力黄包车。这是一种依靠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起源于日本,在1870年代传入我国,所以也被称为东洋车、洋车。
这种洋车在影视剧里常常见到,一个人拉车,可以单人也可以双人乘坐,不过1879年清政府认为男女同坐有伤风化,同时一个人拉两个人,体力上也有点吃不消,最终出台法令禁止双人同坐。
很多人会觉得人力车是一种很简单的交通工具,实际上,在当时的中国,人力车是一种集近代科技于一体的先进交通工具。
人力车的出现,首先需要大量耐用的便宜的弹簧和橡胶轮胎的普及。
弹簧虽然18世纪就被发明出来,但是价格昂贵,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普及大众。而实心的橡胶轮胎在1840年前后才出现,更能减震的空心充气橡胶轮胎则要在1890年左右才出现。没有弹簧和轮胎,人力车就无法帮助乘客减震,过去可没有柏油马路,土路是家常便饭,碎石路算是高级路,乘客在车上坐着会非常不舒服。现如今经常拍古装戏,那些在木轮车道具上被颠簸得死去活来的演员常常叫苦,由此可以想象一下古代没有橡胶车轮年代时木轮车的颠簸。
木轮马车
除了弹簧和橡胶轮胎,人力车还必须装备近代加工的滚珠轴承。
这东西1865年左右才应用到车轮上,否则人力车就无法在有限人力的带动下高速运动,省不了力,也就无法在效率和成本上竞争过马车和汽车。
而且,要想让市民去搭人力车,必须的前提是近代城市公路的发展。
人力车在凹凸不平的土路或者在泥地里跑,不仅车架容易变形,而且会让重要部件加速腐蚀。泥水也会溅到乘客身上。中国近代最先普及黄包车的城市,南方是上海,北方是天津,这是因为这两个城市最先开始建设近代标准马路。
至于现代意义上的出租汽车公司,1903年出现于哈尔滨,当时被称为“营业小汽车”。上海则于1908年出现了首家出租汽车公司——美商环球公司百货商场汽车出租部,到1928年,上海汽车出租联合会已经有40多家企业,500多辆出租汽车。
然而这时的出租汽车还非常弱小——同一时期,上海的人力车大约有20000多辆,人力车占据出租车市场的绝对优势,这是因为当时的汽车对比人力车有太多缺点:
一辆美国福特汽车当时在上海价值12000银元,而一辆人力车的成本只要50银元,此外,汽车的运营成本也比人力车高很多。当时出租汽车一小时收费银元4块,而人力车一次则是银元4角。另外,当时培训一个骑车司机,对于文盲率高达90%的近代中国来说,其难度不亚于现今培养一名飞行员。
另一方面,人力车不仅车便宜,车夫也相对便宜。近代中国农村的大批失业农民,为人力车提供了几乎无尽的廉价劳动力。最重要的是,旧中国城市里大量存在低等路面和宽窄不一的巷道,汽车常常无法驶入,人力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无论是出租汽车还是人力车,要运营都需要上路牌照,这种牌照一般是由所在地或者租借的相应管理部门来发放,牌照是要钱的,而且由于竞争太多而被市场恶意炒作。1924年,上海工部局限制人力车牌照发放。工部局发一张牌照收银元2块,外面市场上一块牌照可以炒到银元750块。
那个时候出租车司机也要交份子钱。比如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出租车公司——上海祥生汽车公司即规定,出租车司机每天营业收入的50%都要缴给公司,还有不少出租车行只给司机每月发固定的工资,至于司机每天拉客收入全归公司。
1931年 上海祥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这两年我们经常看到某地出租车司机集体抵制网络专车的新闻。其实过去人力车夫也干过同样性质的事情。
1924年北京举行电车通车典礼。有轨电车(又名铛铛车)成了当时北京城的一种新的公用交通工具,由于有轨电车比人力车的票价便宜60%,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直接导致人力车生意萎缩,有轨电车开通后第二年,北京人力车总量从之前的24000辆,一口气减少了5000多辆。
北京城第一条有轨电车:从马家堡至永定门
结果是1929年10月22日,生计受到威胁的人力车夫自发起来“摧毁电车”,人力车夫们冲到大街上,见到电车就砸,一举砸毁了北京电车公司90多辆电车中的三分之二。
虽然遭到人力车夫们的强力抵制,但是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作为与汽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并肩的出租车辆,人力车的下一个接力者是三轮者,可以视为人力车+自行车,这也算是人力车最后的一点荣光吧。
抗战前上海有人力车60000多辆,抗战胜利后上海即使遭受战争创伤,仍保有人力车10000多辆,1949年只剩下不足4000辆。相应的这个时间段,三轮车则从6000辆猛增到26000多辆。
随着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的逐步普及,加之自行车等代步工具逐步大众化,人力车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到1950年末,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人力车基本退出运营。1955年3月1日,上海率先把最后一辆人力车送进了博物馆。
三轮车在20世纪60到70年代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上海当时常用的“小乌龟车”(又名“赖头壳”),本质其实就是一个装备12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外罩统一外壳的三轮车。起步价三角钱,而当时还数量稀少的出租汽车起步价是一元钱。
20世纪60~70年 上海街头的“小乌龟车”
而在这几十年里,出租汽车一直保持着很少的存量在运行。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所熟悉的现代出租车和相应管理办法相继出现了。这才是我们今天经常见到的出租车。
热门推荐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