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十七:刘备不为人知的一面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大锤为大家推出全新系列《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在每周一晚,大锤都会为你揭秘三国,希望各位读者老爷多多支持!本期第十七回!
上一期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大锤为列位读者听友讲述了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讲述的“怒鞭督邮”这个著名故事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异同。本期大锤要说的,则是怒鞭督邮中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细节描写,而正是《三国演义》中的此处细节描写,无意中体现历史上的刘备的真实一面。
这是什么细节描写呢?就是小说中描写张飞怒鞭督邮,刘备赶到现场,取出自己的安喜县尉的印绶,挂于督邮之颈,然后吊民伐罪,大骂督邮是如何虐待百姓的坏蛋,然后弃官潜逃了。
请列位注意,在小说《三国演义》的雏形、成书于元代的话本《三国志平话》中,这段怒鞭督邮的故事是跟后世《三国演义》的故事有很大差别的。
在这里大锤要先讲述一下这段故事在《三国志平话》中是什么样的:刘关张三人因为投奔自己的人比较多,去安喜县上任的过程中耽误了报导期限,被上级定州太守元峤[qiáo]当中责骂并要追究责任,张飞当晚暴走,潜入元太守家里将元峤杀害。
随后督邮奉命前来调查,一到安喜县就要把刘备判成凶手,虽然凶手确实是刘备的三弟张飞,但是因为督邮比较跋扈,没有经过调查也没有任何证据,上来就要办刘备,结果引起张飞张三爷第二轮暴走,把督邮绑起来打了一百棒子,直接就把督邮给打死了,而且张飞这一百棒子打下去,把督邮身体给打碎了打成了六块,张飞还把督邮的脑袋单独挂在安喜县北门示众,然后刘关张三兄弟知道自己残杀朝廷命官,只能逃到太行山上落草当了土匪山大王。
罗贯中在写作小说《三国演义》时,明显更多借鉴了正史《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的内容,而对《三国志平话》这一段“怒打督邮分六块”的情节做了巨大的改动:罗贯中删除了张飞夜袭太守府、引发督邮查案这个情节,这样就排除了刘关张三兄弟面对督邮时的理亏(按照原来《三国志平话》的剧情,张飞不杀太守就不会引来督邮巡查)。
同时又特别补充说,督邮前来巡查是因为东汉朝廷要裁撤镇压黄巾军有功将领的缘由,这样就不是刘关张杀伤人命在先了,而是朝廷趁着黄巾军风头过去了,就来了一个过河拆桥。而且罗贯中还增加了督邮殴打当地德高望重的众多老人这一情节,来暗示督邮是个残暴的坏蛋,活该被张飞暴揍。
尤其重要的是,罗贯中继承了正史《三国志》中的描写,特别安排了一个细节:就是刘备最后把自己的安喜县尉印绶套在督邮脖子上,然后弃官潜逃。
把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这是正史中刘备干的事情,而这个小细节被罗贯中完整继承了下来,就是这么个小小的细节,保留下了历史上真实的刘备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肯定有读者听友要问了,大锤你这是在故弄玄虚吧?不就是把象征安喜县尉职权的印绶给挂在督邮脖子上吗?相当于刘备弃官跑路之时,借督邮的脖子,把印绶还给朝廷,这算什么重要细节呢?
其实,这个把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还给朝廷的细节,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这一个举动,足可以说明刘备的为人处世不为人知的一面。大锤在这里就专门给列位读者听友讲述一下,这看起来很随便的“挂印绶”,其中是有很深的套路的。
在两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时代,官吏是不能轻易辞职的,不能说你今天想辞职就能辞职,即便你有充分的理由,如果辞官之后朝廷不认可你的辞职原因,一样会追究你的责任。
比如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杨伦,他碰到当时汉安帝驾崩,他可能是特别忠心于这位皇帝,于是主动离职,自己跑到皇宫门口痛哭流涕追悼天子,结果是被追究擅离职守罪,免官。但是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之后,另外一种特别有个性的、特别帅气的辞职方式,开始流行开来,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方式是装逼,但是当时古人确实非常追捧这种方式,这就是挂印弃官。
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朝廷任命你当官时的官服、印章都挂在你办公场所上,然后就声称是朝廷昏庸(或者奸臣当道),所以自己被迫归隐了,这不是辞职,这叫做弃官。
由于当时王莽篡汉,不得人心,很多当时有名望的儒家知识分子,都这么挂印弃官了,相当于消极的抵抗、我不跟你王莽这种反贼合作。结果呢,王莽被推翻之后,在后继的东汉王朝统治时期,这种挂印弃官就被知识界特别是官场人士普遍认为是非常潇洒、非常帅气、充满正义感的行动。
而且东汉朝廷出于维持刘姓统治的需要,又特别宽容甚至鼓励这类行动。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就公开表扬过,这种面对上级腐败无能倒行逆施而挂印辞官的做法,是非常有读书人气节的。
在东汉时期,这类挂印弃官的风气很是流行,而且发展到新的阶段,那就是什么理由都可以,只要当事人觉得自己被侮辱了,都可以翻脸、挂印、弃官。比如东汉名臣桥玄(在后世的三国故事中,误将此人当成了倾国倾城美女大乔小乔的父亲),他在当洛阳左尉期间,河南尹梁不疑因为公事,接见桥玄并问话。桥玄觉得这事很羞耻,于是就挂印、弃官。
京剧人物 桥玄
而且由于东汉这种风气的泛滥,原来朝廷关于惩处官员擅自离职的规定就形同虚设了。这些挂印、弃官的人,会被默认为已经接受了处罚而不会被追加处罚。而且,因为这种挂印弃官比较潇洒看起来比较嚣张,还能获得当时社会特别是知识界和官场的青睐追捧。
也就是说,只要通过挂印、弃官这种方式离职的人,在东汉时期,不仅不会被处罚,反而会获得更多好名声,而且还不影响自己下一次升迁,甚至自己之前犯的罪过也一并被抵消了。
东汉成帝时高陵县令杨湛,贪赃枉法,罪过很大,后来被人发现罪行了,杨湛一看事情败露,自己就挂印弃官跑路了,他贪污腐败的罪过就无人追究了,而且还不影响自己以后的仕途。
大锤向读者讲述了东汉时期的这种挂印弃官的风气,回来我们再来审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怒鞭督邮一案,刘备打完督邮之后把自己的安喜县尉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这一个伏笔,以后就有各种变化的后招。
比如,刘备因为这是标准的挂印弃官,本来他是因为朝廷要把镇压黄巾军的有功人员都给清洗掉的,他不弃官也会被免官,但是刘备抢先一步挂印,自己主动弃官,性质就不一样了,如果等着督邮宣布把他免官,以后刘备再当官可就难了,而刘备选择自己提前主动弃官,就不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官场仕途,反而还能给他增加官场的名望;而且他把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等于把自己弃官的缘由归结为督邮本身的过错,造成世人对督邮印象不好的有利条件,督邮这顿揍就等于揍了也白揍。
而且,刘备这种旁人看起来起于贩夫走卒的白丁,却能做出了深度符合当时儒家知识分子价值观的挂印弃官行动,其作案时的潇洒帅气,无疑也给自己在当时的士人阶层那里大大增加魅力值。
《三国演义》保留了这么一个挂印弃官的历史细节,就是这样将真实历史中的刘备的那种机智果断、率性任侠,而且努力去让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当时儒家士人价值观的作风,真实地还原了出来。
初试啼声的刘备,就是以一招平平淡淡却一箭三雕的“怒鞭督邮”,已经清楚地告诉了后世的人们:刘备身为“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中的这个刘,绝不是只会哭鼻子的。
热门推荐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