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我一直在等待
《一封信》(第二课时)教学后记
上课铃声响了。我走进教室,要求学生打开书,然后,我打开PPT,屏显:朗读课文并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随后,我打开录音范读,学生跟着朗读。
(五分钟,朗读结束)
师:现在谁来回答问题?
生:写的露西很想念爸爸,然后,她给爸爸写信。
师:说得不具体,谁再补充一下?
生:写的露西很想念爸爸,然后,她和妈妈一起给爸爸写信。
师:有进步。但还是不够准确。谁还有补充的?
(学生沉默。我一直等待,于是,我要求学生再次读课文。)
师:谁又来说一说课文到底写了什么?
生:(举手)我觉得,写的是露西十分想念爸爸,她先给爸爸写了一封信,后来,妈妈叫她重新写了一封信。
师:你们看,这就是思考的结果,只要用心读书,努力思考,一定能把问题解决的。
师:上节课,我们就搞明白了一个问题:露西到底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生:(齐答)两封。
师:这就奇怪了,我们都知道露西给爸爸写过两封信,为什么课文题目是《一封信》呢?
(全班同学思考,沉默)
师:同学们,想好吗?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露西的第一封信没有写好。
师:第一封信没有写好就?
生:没有写好就揉成了纸团。
师:她为什么把第一封信揉成了纸团了呢?她不是一直想给爸爸写信吗?
生:因为妈妈叫她重新写。
师:对。这里,张老师又有一个问题了。妈妈为什么叫她重新写呢?
(全班没有人举手,沉默。)
师:(大约过了五分钟)看来啊,你们还没有把课文真正读懂,现在,请你们再把露西写的两封信的内容仔细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学生再读课文)
师:谁来回答。
生:我觉得第一封信没有第二封信写得好。
师:哦?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封信写的“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这样,爸爸会担心她们的。
师:第二封写的呢?
生:第二封信写的“我们过得挺好。”
师:聪明。如果第一封信寄给爸爸的话,你们说,爸爸心情会怎么样?
生:伤心。担心。难过。
师: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妈妈才叫露西重新写了第二封信。当爸爸收到露西写的第二封信,一定特别高兴,特别放心的。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的爸妈在外面务工,你们想他们了,你们会写什么内容的信呢?是像第一封信这样写呢?还是像第二封信这样写呢?
生:(齐答)像第二封信这样写,写一些让爸妈高兴的事。
师:很好。现在,请你们齐读第二自然段,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开始读。
(学生读课文)
师:发现了什么吗?
(没有一个人发现。)
师:好好盯着第二自段的文字,一字一句的看,你一定能发现什么。
生:(终于有人举手了):我发现露西帮助妈妈做家务。
师:哦?说明露西是什么样的小孩子?
生:勤劳。
师:还有吗?
(教室又是一阵沉默。)
师:(启发)露西的妈妈在哪里?
生:厂里。
师:露西一个人在家,她能想到做家务,说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子。
生:懂事。
师:懂事,乖巧,她应该还是特别?
生:孝顺的小孩子。
师:或者说,她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小孩子。所以,同学们,你们在家也应该像露西学习,做一个感恩的小孩子,帮助爸妈做一些家务。如果你的爸妈常年不在身边,你们应该经常给他们打电话问候一下。能做到吗?
生:(齐答)能。
师:好吧,我相信你们。接下来,读课文吧,课后,给自己的爸妈写几句真心话。
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我和同学们一起把字词进行了处理,第二课的重点就是梳理文意。我并没有逐段分析,那样,学生会觉得累,同时,效果不是很好。于是,我把两封信的内容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归纳意识。2.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了露西写过两封信,但,还不知道她为什么写第二封信,或者说,妈妈叫露西写第二封信的原因学生是没有找到的。于是,我着眼于两封信的两句不同的话语(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问题。这样,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问题。3.当学生对文本内容了解了,对两封信的内容熟知后,我着重从情咸上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理解父母在外工作辛苦。4.最后,我要求学生朗读第二自段,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露西的印象,增强学生对她的进一步了解。先前,学生已读懂了露西是一位懂得感恩的小孩子,事实上,从第二自段中,我们就可知露西特别懂事,不仅生活独立,思想也独立。既帮助妈妈做家务,又想到给爸爸写信,这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特别乖巧,懂事的体现。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中最高级的目标训练。5.纵观全堂课,我敢于选择用等待的方式上课,当我抛出一个问题后,我愿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去发现,去归纳。这节课,我没有过多的讲道理,而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发现,去体悟,最后走向文本深处,体会文本的主旨。所以说,课堂等待,有时是必要的教不手段,不是学生不会,而是我们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太窄,时间太少,导致学生来不及反应。6,这节课,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朗读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唱读,还有学生表面在读,根本没有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等老师或同学说答案的现象存在。自主探究和学习方面还有待加强。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只要敢于等待,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一定能真正走进文本里去学习。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中,学生才真正有所收获。
2018.9.27晚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