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方一味,止汗
在入睡后出汗,醒则汗止,如同小偷半夜光顾,见人醒便不敢行动。为盗汗。
不热不累,不服用发散药物,也会在白天自然汗出,为自汗。
盗汗,中医认为与阴虚火旺、积滞内热、心血不足有关。常伴有手足心热,容易口腔溃疡,面部两颧发红,舌尖偏红,舌面少苔或无苔。
自汗的原因,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以阳虚居多。
介绍几种治盗汗和自汗的奇草药。
1、五倍子
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广西等地。
别称文蛤、百虫仓、木附子、盐麸叶等。
性味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治自汗、盗汗
五倍子细末5g,用普通食醋调成软膏状,于睡前敷贴脐中。
治盗汗:五倍子细末、荞麦面等量。加水和一起,煨熟。夜卧待饥时,干吃二三个,勿饮茶水。(《本草纲目》)
2、网络鸡血藤
为豆科鸡血藤属植物。又名黄藤、蓝藤,硬壳藤、石柱藤。昆明鸡血藤也是它一个流传很广的称呼,但这并不表明它只长在云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云南、福建等地也常有它的身影。
入药部位主要为茎。性味苦,温。养血祛风补虚,活血通经通络。
治体虚盗汗:鲜昆明鸡血藤90g。煎水冲鸡蛋二只服。(江西《草药手册》)
3、木槿花
木槿花是著名的绿篱植物,为锦葵科木槿属,国内很多地方可见,也是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国花。花色有纯白、淡粉、淡紫、紫红等,花型有单瓣、复瓣、重瓣几种。
性味甘苦凉,归脾肺肝经。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治盗汗:取木槿花开而再合的,焙干捣为细末,每用3g,猪皮煎汤调下,晚饭后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木槿花朝开暮落,故开而再合的木槿花并不难寻。
4、栌兰
非兰科,而是马齿苋科,因根像人参,得名土人参、土高丽参。因开花时间在申时(下午一到三点),又取名申时草。还因开花时间可提醒煮饭开饭,又得名煮饭花。
常见于村庄附近的阴湿地。浙江、安徽、福建、河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可见。
根叶均可入药。性味甘平。具有滋补强壮补气血,健脾润肺,止咳,调经功效。
治盗汗、自汗:土高丽参60g,猪肚一个。炖服。(《闽东本草》)
5、芋梗
为芋头的茎。长而肥大,绿色或紫红色。别名:芋荷、芋侠、芋茎等。
入药辛平。祛风利湿,解毒化瘀。
治盗汗:芋梗或花21-30g,猪瘦肉60g。同煮服。(江西《草药手册》)
6、桑叶
古人认为“箕星之精,散而为桑”。箕星是风神,能兴风,故桑树来头不小,其叶甘能养血、滋阴,苦寒能燥湿泻热,正切中盗汗“阴虚火旺”的病机,因此可有效地治疗此症。
治盗汗: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碾末,每次取6g,用温米汤空腹调服。《夷坚志》
7、折耳根
味辛,还寒能清热,尤能清肺热。遇到发热、咳嗽、胸痛、咯血,咳出之痰多且臭这类肺系疾病时,鱼腥草都是治疗的要药。肺病咳嗽引发盗汗,可因余邪未尽而正气已虚引起,还可能是因邪热伤津所致。
治肺病咳嗽盗汗:折耳根叶60克,猪肚一个。将折耳根叶置肚内炖汤服。每日一剂,连用三剂。(来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8、棉花子
为锦葵科植物草棉、陆地棉、海岛棉的种子。草棉分布于我国甘肃、新疆、广东、四川和云南等地均系栽培。性味辛热,入肝肾脾胃经。温肾,通乳,活血止血。
治盗汗不止:棉子仁9-12g,每日煎汤一碗,空腹服三、四日。(《纲目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