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来自话题
#我是教育工作者
2.2万篇

 在语言交际中,断章取义是较为恶劣的,因为这种行为会使话语信息脱离语境、偏离事实,进而造成人际之间的误解。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句话,人们一直众说纷纭,就是少有人从说这句话时的特定语境去理性分析与理解。

就是这句话,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断章取义,成为了打压老师的一种工具,搞得老师们灰头土脸小心翼翼,只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夹着尾巴做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知道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个伪命题,便逐渐淡出了聪明人的话题。

 那么,现实中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呢?

我认为应该是“有”的。孔子云:“朽木不可雕也!”如果该生是个“朽木”自然不可雕,这可是“圣人”的原话啊!但我之所以说“有教不好的学生”,却不是因为孔子这句话,而是因为我们的中考、高考都是选拔性的考试,也就是说“是一种淘汰制”,既然是“淘汰制”自然是优胜劣汰。现在虽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在“一考定终身”的前提下,考试成绩成了评价学生成败的唯一标准。即使将来大学再扩招,也仍然会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你老师再优秀,也总会有一些学生上不了大学!”从这个角度说,你老师“再会教”也有“教不好”的学生。

何况一个人的成长受制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极大,如果这两方面,哪怕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出了问题,学校教育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即使那些远近闻名的名校,也一定会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所以,从考学这个角度来说:那些被挤下高考、中考这座“独木桥”的学生也就属于没有被“教好”的学生。

 当然,我也可以回答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关键是看你“衡量”的标准。因为一个学生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有考试成绩,有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为人处世,有道德品质等等。如果抛开成绩不谈,在行为习惯上、在为人处世上、在思想品德上该生都有了大进步,他也许没有考上大学,却成为了一个在其它方面“大有益于他人,大有益于社会”的好人,甚至成了某一方面的“专家”,你说这算不算“教好”了呢?

所以说,学生“教没教好”主要是看你评价的标准是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现行教育制度是仅以文化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败的标准,这自然会出现大批“教不好”的学生。而且,只要这种考试制度和评价标准不变,这“教不好的学生”就会永远存在下去!

同样的道理,衡量一个老师会不会教的标准如果只看他教的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只看他的学生有多少个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自然也会出现“会教”和“不会教”的老师。何况我们现实中的诸多学校,每次考试过后不仅比较学生,也比较老师。只要有比较肯定就会有高低优劣之分,可这种比较却忽视了老师们在其它方面的付出和贡献。

比如,有的学生行为散漫、上课不安心听讲,但通过老师一次次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该生行为端正多了,上课守纪多了,作业也认真多了,虽然其考试成绩没有明显的进步,你说这老师是会教还是不会教呢?

再比如,一个不尊重师长、打架斗殴、辱骂同学的学生,通过老师的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说服教育,虽然他的考试成绩没有明显进步,却变得彬彬有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了,你说该老师是会教还是不会教呢?

再退一步讲,老师面对的往往不是一个、两个学生,而是50个、100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如果你两个家长面对一个孩子都教育失败,怎么能要求老师面对100多个孩子个个都成功呢?

别忘了,你交给我的孩子本来就是一个已经接受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半成品”,“矫正”尚且不易,奢谈“马到成功”是不是也太勉为其难?你这样的要求是不是也有些不近“人情”?

 我们这些老师都是凡夫俗子也就算了,那我还是举孔老夫子的例子吧,因为他是“圣人”,是教育界的“先师鼻祖”,也许会更有说服力。

据说孔子3000弟子中有72贤人,如果贤人才算成功的话(因为那时没有考试机制也就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所以不好评判),那他的成功率仅仅2.4%!聪明的你请回答我:孔子这么低的成功率算是“会教”还是算“不会教”呢?

那么究竟有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呢?如果按照一定的标准我认为还是有的。比如:孔子教育思想是“仁”即“仁者爱人”,也就是教育学生怎么做人;韩愈的师道标准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把传授做人的道理放在首位;现代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是“教书育人”,仍然是把“育人”放在了重要位置。从以上的观点或标准看,老师不仅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

如果从这个角度说,那些只会教书而不能育人的单纯“教书匠”就是“不会教”的老师,尽管他(她)在目前应试教育制度下,可能学生的成绩很好,升学率很高,很受领导或家长的欢迎,甚至可能还是所谓的“名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出自教育家陈鹤琴教授(1892-1982),他是从事儿童教育研究的,1982年他已去世,说这句话的原因和具体语境已不可考证。但他作为一代教育名家,我推测他说这句话的原因应该是从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出发,进而期求老师“严格要求自己,不对任何一个学生丧失信心”。

退一步讲,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儿童学习基本上没有多大压力,没有像现在这样一次次评比性考试,一次次选拔性的考试,没有“选拔性考试”也就无所谓“会教不会教”了。他的这句话,不过是出于一种对教育者的鞭策和激励罢了。

教育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育确是万万不能的。因为教育,使人类从懵懂走向理智,从洪荒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注:指学校教育),因为每个学生至少要经历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却是最后一环。

一个人一出生首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一个人成长中至为关键的一环,此时孩子的大脑近似一张白纸,任人涂画,是最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时候,所以才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家庭教育的佳话千古流传。有句俗语叫“有其父必有子”,这句话既可以从褒义角度理解,自然也可以从贬义方面理解,都讲得通,其实说的就是家庭教育或是父母身教的重要性。

其实,在教育界也流行着这样几句话:“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家长”,“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其家长的影子”,“一个失败的孩子背后总会有一个失败的家长”。当然,这里所说的“失败的家长”,不是指经商,他可能在商界呼风唤雨、家财万贯;也不是指从政,他可能在政界举足轻重、一言九鼎;而是专指在子女教育上他可能是个失败者,甚至可能很失败。

像这样一个已经严重受到家庭不良影响的孩子,教育虽然不能说“不能”,却很难说一定会教育成功,因为这个“家庭教育”的“半成品”仍要继续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继续耳濡目染;此外,他可能还会接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

所以说,那些“教不好的学生”根源却不一定在于老师,至少不全在于老师,家庭和社会都要先被打“三十大板”,然后才能轮到老师!可前几年的中国社会和现在的某些无知人士却把“学生不成功”的罪责一股脑儿全推到老师身上,让老师们在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中却又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已不是老师的悲哀,也不止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而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教育大国”的悲哀!

 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若作为老师自身“自我鞭策自我加压”的话尚可,如果是从家长或领导口里说出就很值得玩味,因为这句话是可以类比或延伸的:

如果是家长说这句话,同样也可以说“没有失败的孩子,只有失败的家长”。因为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啊!而且说这句话的家长,其子女也往往多是问题生,家长不过以此作为自我解脱的借口或“挡箭牌”罢了。

如果是领导说这句话,延伸一下将是“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理的领导”。因为你竟然任用一个不会教的老师,这岂不是你管理者的失职!

如果接着向下再向下类比或延伸呢,你试试看?(哈哈,开个玩笑而已) 我想这也是我开篇所说的“这句话逐渐淡出了聪明人话题”的原因所在。因为只要推理,所有人都有“罪责”!

当然,以上所言并不是我为老师们开脱,更不是为自己开脱,而是就这句备受老师和社会有识之士诟病的话发表我的“拙见”,“浅谈”我个人的看法而已。

但不管他人如何说,我依然会遵从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师说》中的那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0余年的教学经历我一贯坚持的就是先“传道”再“授业”,即“尽我之力”努力让学生去做一个“好人”,然后再努力去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如果不能做好“学问”,那你就努力做一个“好人”吧!至于你将来是不是能成为一个“好人”,我在我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过,我无悔!

 学生教的好不好,老师会不会教,自有他人或社会“公论”,但尽没尽力却出自内心。我还是拿自己常鼓励学生的一句话作结并自勉吧:“尽力就可无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