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如何提高中药疗效(下)
中药的炮制不可轻视
中药的炮制是一个老话题,但是由于现代的中医师并不是很讲究,所以还是要提及一下。譬如阿胶,现在大陆就很少有炒阿胶这个规格,蛤粉炒过的阿胶,蓬松香脆成球形,习成阿胶珠,可以祛除阿胶的异味,增强止血的功效,不碍脾胃,易于消化,便于调剂。我们通常知道阿胶是补血佳品,但是阿胶珠的止血安胎效果也是很好的,但是,现在大医师都没有使用这个炮制品的习惯。同样,炒荆芥、炒山药也都很少见了。荆芥入血分,炒黑后止血力增强;炒山药有健脾止泻的功效,对白带过多也有收敛作用。炒法尚不完备,象熟地、制首乌、黄精这样需要“九蒸九晒”的就更不知道与古法相差多远了。很多中医师反映熟地多用后有腹泻之虞,他们哪里知道现在大陆的熟地多是生地蒸一遍就染成黑色“炮制”而成,性味尚寒凉,多用焉能不腹泻!
与疏于炮制相对应的是“过于”炮制,象附子、半夏这样的有毒品种,往往存在炮制过头的情况。就拿黑附片来说,大陆各地的炮制情况都不相同,但是多半是炮制过头的,往往“炮煞了”附子的威风,所以这也是“火神派”使用黑附片动则五十,甚者上百克的原因之一。因此,专门经营附子的四川药商告诉我,要用附子就自己用生附子自己炮制,火候自己知道,外面卖的黑附片火候不一,很难把握。据文献报道,云南和四川一些附子产地的居民,他们把久炖过的附子当食品吃;而临床上也有使用制附子10来克就中毒的。据说李可老中医就是习惯自己炮制附子的。此外,个人认为大陆的半夏在炮制上也是过火了。法半夏就是裹着厚厚一层白矾粉的没有啥味道的小球,原药材的气味和特征已荡然无存,有的甚者就不是半夏,而是水半夏。
其实,《伤寒论》中基本就没提到半夏的炮制的问题。半夏的毒性在于它对粘膜的强烈刺激性,但是如果对粘膜一点刺激性都没有,哪还有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的功效?附子,半夏的麻舌感是毒性,也是药性的表现,但是这种口感在市售的附片中已不多见,在法半夏中几乎就遇不到。这些,都是我们做中医的应该知道的。为了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它的有效性已经被牺牲了很多,因为有人觉得中医药是很安全的才对。但是,在质疑中药重金属的安全问题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西药化疗药物的毒性是多么的巨大!
中药的服法颇多讲究
中药的服法包括中药汤剂的煎法、喝药的时间及注意事项等。中药的煎煮主要是常见的先煎后下,轻煎和久煎等。我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要忽视中药的这些煎煮规矩,其实这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具体运用。
我们都知道中药的气味,其实“气味”是指阴阳,气为阳,味为阴,内经中有“形不足补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的条文。轻煎取其气,久煎取其味,所以煎煮不当气味就取之不当了。而临床中有“治上焦若羽,非轻不举;治下焦若权,非重不沉”的说法,这都关系到中药在煎煮时应该注意的煎煮时间长短的问题:治上焦疾病,欲取药性之气,就应后下轻煎,如银翘之类;若欲治下焦之疾,取药性之味,宜先煎久煎,如滋补的膏滋之类。道理很简单,但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还是很多问题:如中药自动煎药机及中药厂工业化提取如何做得到先煎后下?大陆还有很多地方把肉桂入汤剂煎煮,如此芳香的药物,气味具足,煎煮之后恐怕留不得半点“气”了!
再有就是服药的时间问题,自古就有“治上焦应饭后服用,治下焦应当饭前服用,病在四肢应平明而在旦,病在骨髓应饱食而在夜”的说法。而现代服药往往是教人饭后服用,以免胃肠刺激。值得一提的是,古方十枣汤和鸡鸣散都是空腹服用,其实对于胃肠有实,理当攻邪的时候,往往空腹服用的胜算更大。因为,正当攻下之时,如是空腹,胃肠中的痰饮、瘀血、食积等有形之邪排尽后,腹泻自会止住;倘若胃肠中尚有饭食,会使泻下作用时间更长,病人所受痛苦更大。
综上所述,中医药要想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还是要注意很多细节之处的,并不是掌握一个秘方那么简单,对于临床中医师是应当也是必须掌握一些中药用药的规矩的。以上所述无非是一家之言,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本文能与广大同行共勉,共同将中药的用法研究得更细致一些,临症疗效再提高一些!
王医生坐诊时间:每周五、周六晚上6:30-8:00,可以在公众号预约,也可以电话预约!0755-2668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