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趣谈

最搞的就是,在箭力难及的山阜上、密林边,还有不少不掏钱的观众在看“蹭戏”。他们有说有笑,或蹲或坐。呼吸者凉爽的野风,品尝着从家里带来的咸鱼、米酒。甚至还有人还开了赌局来预测胜负!这些在战场边“笑傲江湖”的并不是什么诸葛亮式的“世外高人”,只不过是附近村里的平头百姓。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杀伤力相对于“热战”来说很小,所以竟随之产生出一定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看过《水浒》、《三国》的一定同意)。再加上那个时代娱乐活动少得只剩下“数星星、生孩子”了,能够近距离观赏一场真人版大“PK”,真可谓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更别说等到两方“同归于尽,共卧沙场”后,看热闹的老百姓还会渔翁得利,拾回不少值钱的盔甲、刀枪之类的东东(从“卖剑买牛”这类的成语就知道过去军火价格之昂贵)。看“打仗”,绝对是“精神物质双丰收”的大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把“两军对垒”当戏看的并不只有日本老百姓。所谓“国破山河在”,无论谁当老大,土地还是脚下的土地。何妨放松心情,笑看风云一把呢?
比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写“长平之战”、“鄢陵之战”这些发生在多年前的战事时,就曾经向赵、楚的“当地故老”询问详情。这些人世代务农,祖上并没参加过任何战争。但对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细细道来颇很能补正史之缺。如此内容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大多都得自于先人们历次清醒的“旁观”。
但是唐宋以后的战场边就显得冷落了很多。一来是火器的应用将厮杀的残酷性逐渐升级,再去偷窥可能遭到“池鱼之殃”。二来是有人不按规矩出牌,让本来还保有半丝“浪漫色彩”的战争变得不再好玩。
此人便是隋朝的开国宰相“高颖”。老高祖父本是北齐皇族,但因政治斗争落败,不得不逃到老对头北周的地盘上讨生活。他和靠女儿裙带上台的外戚杨坚都属于“根不红,苗不正”的一批,总之格外不受那些元老柱国们的待见。所谓同病相怜,在杨坚起事时,高颖甚至发下了“全家诛灭”也要追随杨公的誓言。
很快,刚刚诞生的隋政权就受到了北周旧将尉迟迥的挑战。这个尉迟迥和后来的尉迟恭一样都是猛人一枚。他出手不凡,一举便端掉了“九州之三,人口之六”。手下有关中劲兵数十万,而且北联突厥,南通陈朝,声威赫赫,天下皆惊。文帝好几个亲到穿一条裤子的亲信,如崔仲方、郑译、刘访都不愿到前线督军。怕在敌人的重压下军队倒戈,跟着完蛋。最后还是高颖奋身而出,接下了这枚“烫手的山芋”。
等到他来到前敌时,两方人马已隔着沁水形成了对峙之势。高颖命人搭建虹桥,催军前进。隋军前锋刚一过河便遭到了尉迟迥“黄龙军”的绞杀(绿帽锦衣,亲兵卫队),看看抵挡不住。这时,急得浑身冒汗的高颖突然发现岸边的高地上有许多踮着脚尖、咧着大嘴的老百姓在看热闹。
原来,“三十六计”之外还有这么一手!有了高丞相的“高招”做榜样,后来的将领似乎也都开了窍——战场上最好捏的软柿子其实就是旁观的老百姓呀。那他们开刀不仅毫无风险,还能提高士气,打击敌人呢!老百姓更聪明,你们当官的玩阴招,俺们不去看那热闹了,爱死死去!
至于西方,人们则是在16世纪西班牙穆什科特火绳枪出现以后才逐渐对“围观打仗”失去了兴趣。毕竟那玩意儿射距太长但准头不行。你正在那儿嘬着牙花子数黑道黄呢,说不定下一秒就“game over”了,那多不值!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