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思想和世界观

仁义道德的利益性利己性之大

不可限量。

仁者不仅长寿而已,

仁者之家,和谐幸福,余庆多多;

仁政之国,人民皞皞,五福普遍,

什么利益能大于此?

语言、思想和世界观
——兼论仁义道德的利益性利己性
余东海
思想品质和语言品质成正比,两者一高俱高,一损俱损。同时两者是本末关系,思想具有决定性作用,思想品质决定语言品质,语言品质对思想品质具有反作用。
思想品质具有决定性,语言品质具有反作用,故两者相互影响密切。三正的思想可以优化语言,优美的语言也可以优化思想;三非的思想会恶化语言,恶劣的语言也可以恶化思想。三正者,正常、正确、正义也。三非者,非正常、非正确、非正义也。闻奥威尔说过:“思想可以败坏语言,语言也可以败坏思想。”
语言品质的高低优劣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准确性,思想表达准确化,这是语言品质的基础;二是丰富性,思想表达最大化,伟大的思想需要伟大的语言;三是优美性,具有音乐性。依此标准衡量,汉语无疑是最好、品质最高的语言。
儒家对语言的重要性认识特别透彻,对待语言文字,特别认真尊重,强调言符其实,言行一致,一言不苟。孔子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东海自题联曰:
君子于言无所苟,
大人处世自全真。
意谓不符合中道立场的话不说,没有把握的思想观点不说,不了解真相的事情不说。东海所说,话必真话,理必真理,事必真事,相必真相,必须字字句句内发良知,外合人道,上顺天理,下符事实。这是我的自我要求。
当然,古今中西人事信息无数无量,个人时间精力有限,在转发、转告某些信息的时候,不可能一一予以核实,只能说明信息来源以供参考。
论思想和语言品质,仁本主义最高,双优,其次是佛道两家,其次是人本主义,其次是良性神本主义,最差的是两极主义,思想和语言双劣。极端主义如伊朗,极权主义如前苏联和小金朝,思想之恶劣,语言之龌龊,皆令人齿冷。
例如,朝中社前不久曾发表题为“疯狗尽早要用棍棒打死”的评论,什么“这样的家伙不知天高地厚,胆敢对朝鲜最高尊严说三道四,只不过是催促死亡之路的疯狗的垂死挣扎。”什么“要是任由像拜登一样的疯狗多活一天,可能会伤害更多的人,所以尽快要用棍棒打死。这样也会有利于美国。”不堪入目。还有文革时期的大字报,也是思想和语言相互败坏的典型。
任何文化体系都由思想和语言构成。思想品质取决于五观,五观又本之于世界观(本体观)。故可以说,世界观是文化体系的最核心,世界观的圆缺对错,从根本上决定着文化体系的品质。
仁本主义文化体系之所以特别高优,就是因为五观特别中正,世界观特别圆满。论世界观,儒佛道三家有同有异,大同大异。大同是都认证到了“性与天道”,都得乎道;大异是佛道两家未得乾元之健,其全面性和正确性逊于儒家。
唯儒家证到了乾坤并建的太极之全,是真正的中道。儒学称为圆学,原因在此。佛道两家亦各自称圆学,相比儒学,终究有限。故我曾言,四书五经不仅是儒家最高经典,不仅是中华最高经典,也是人类世界最高经典。
世界观也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品质,包括其道德品质、思想品质及语言品质。世界观正确,最坏也有底;世界观错误,最好也有限。例如,一个人一旦建立了物本主义世界观,就难免物化乃至恶化,不仅自绝了成德成仁的途径而已。一个人要成为仁者,就必须建立仁本主义世界观。大本确立则乾坤定,此观一立,基本人格就建立起来了,道德底线就牢固了。
建立了仁本主义世界观者,就是仁者,仁智勇俱备。其智虽然尚未到不惑境界,于细微处未能完全无惑,但也足以知晓中道要义,坚信“积善余庆”和“积恶灭身”之易理和恶的反噬性,自然就不会为恶也不敢为恶矣,甚至恶的念头都不易生起。利他利己不二,仁义利他更利己。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成为仁者。
“仁义道德吃人”这句话流行百年,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知道其错误,知道仁义道德不是吃人,而是利人。但是,很多人还不知道,仁义道德还有利己的一面。利人和利己,道义和利益,相反相成。仁义道德的利益性利己性之大不可限量。仁者不仅长寿而已,仁者之家,仁政之国,五福普遍。什么利益能大于此?
仁者爱人,仁者为政,必然爱民,必然敬天保民,致力于良制良法的建设和民权民生的维护。因为仁者深深知道,有机会尽心尽力地爱民,为民建功立业,那是最好的积善方式。积善成德,积德成仁,成就自己,福荫家庭,泽及子孙。
王道政治为三界精英提供了三重道德保障:一是法律制约,制之以法;二是礼制约束,齐之以礼;三是文化导良,导之以德,为他们建立仁本主义世界观。既使之严于自律,又辅之以他律,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精英群体的品德清正。
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就是得乎道,就会有强烈文化、道德和道路自信。儒家圣贤得乎中道,更是自信满满而特别坚实。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阳明先生说:
“区区所论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于此见得真的,真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此者方谓之知道,得此者方谓之有德。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虽千魔万怪眩瞀变幻于前,自当触之而碎,迎之而解,如太阳一出,而鬼魅魍魉自无所逃其形矣。”(《王阳明全集》卷五《与杨仕鸣》)
或以为此言有狂妄之嫌,误导学人,流弊深远。非也,阳明先生此语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与孔孟精神一脉相承。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