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与寄命,大节谁能夺 2024-06-17 04:28:06 可托孤可寄命,大节铮铮谁能夺——君子散论余东海壹君子人格建立,仁义不退,不会会因权力、环境或其它任何原因而退为小人。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上知即大智,德智不二,大智意味着仁义。上知不移即仁义不退。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这就是仁义不退的表现。苏东坡说:“生死穷达,不易其操。”宋·汪莘:“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元·宋方壶说:“贫,气不改;达,志不改。”这都是道德不退的表达,君子一大特色。关于制度,有一句名言:“好制度让坏人变好,坏制度让好人变坏。”这句话不无道理,但不完全成立。制度当然很重要,但有其局限性,不是全能的。好制度对坏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未必能让邪恶之徒变好;坏制度能让小人变坏,但不能让圣贤君子变坏。有东海客厅厅友言:“权力腐蚀良知。苏格拉里说,美德即知识。但是,掌握实权的人就是知道也往往装睡,唤不醒他们。权力会使君子变成小人。所以要让一切权力受到制约。”没错,然须说明,真知必有真行,大智必有其德,装睡者必然所知不真不正,没有真正觉悟,所以才会被权力变成小人。非真君子也。是否君子,子弟、弟子和亲朋好友说了不算,自己说了更不算。是否君子,要由仁本主义标准来说。也就是说,儒家自有君子标准。孔子三十而立,意味着成为君子了。虽然于“性与天道”尚有细微疑惑,但于君子之道基本通达无碍。于性天,圣贤圆证,故为圆智;君子觉悟,故亦大智。而立一词,统内外而言,内已立定人格,外可立足社会,然以内为主。人格建立起来,不仅大智,更有大仁大勇。智仁勇三达德,圣贤君子的通德,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三个特征,君子伟大之,圣贤圆满之。圣贤君子,统称仁者。仁者智勇双全。不能见义勇为当仁不让,非勇也;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不能避凶趋吉,没有保身的明哲,非智也。没有明辨功夫和择法眼光,亦非智也。明辨功夫包括辨理辨事辨物辨人,对各种是非、义利、虚实、诚伪、优劣、正邪、善恶、华夷、人禽、君子小人、圣贤盗贼等等,都能明白辨别,辨精究微,洞若观火,了然于胸。明辨功夫从博学审问慎思中来,也从笃行中来。三达德中,仁最根本,是三德之首、诸德之母。智为基础,故《中庸》不讲仁智勇而讲智仁勇,将智放在第一位。古时知智通用,意味着智慧植根于知识,正确的文化道德知识,是开启智慧的锁钥,而智慧又是通往仁德的桥梁。既智而仁然后勇,方为君子之勇。故欲成为仁者勇者,首先应该成为智者。儒家之智,为成德成仁、立功立言、自卫卫道、自救救人所不可缺。东海《儒家大智慧》一书,详细深入地介绍了儒家十二智,有志之士不可不读也。仁智勇具备,自然择善而从,执善固执,自有深沉强烈的自信,包括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德自信和道路自信,自能坚定不移地走仁本主义道路。这些君子的特性,自然而然地会在日常生活和言论行为中表现出来。贰君子谦傲不二。一般情况下,骄傲是不应该的,是德智不足的表现。但某些时候,骄傲又是应该的,必须的,是一种道德自尊、文化自信的非典型表达。有时候,谦于弱者而傲于强人,谦于底层而傲于上面,谦于圣贤而傲于盗贼,谦于文明而傲于野蛮,谦于善良而傲于邪恶,谁曰不宜。君子从善如流,嫉恶如仇,歧视邪恶。歧视弱者非礼势利,歧视邪恶则具有天然的正义性和礼所当然性,是《春秋》“贱不肖”和仁者“能恶人”的表现。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东海亦有五恶:恶极权主义者,恶极端主义者,恶物质主义者,恶邪教徒,恶盗贼。人世间无数人祸和苦难都根源于这五邪。极权主义最为损人利己,堪称人间第一邪恶,最为君子所厌恶。这五种人心地皆黑,堪称黑五类。阉然媚于黑五类者,可谓新乡愿。挺立人格的健美,争取引导和改革社会,让社会健康起来美好起来,这是君子的志愿,积极自由;不随顺社会潮流,不被社会改变,这是君子的底线,消极自由。置身极权社会,君子上不能得君,下不能得民,是必然的,一是极权政治逻辑的必然,极权必然排斥君子;二是君子逻辑的必然,君子上不苟同极权,下不顺应庸众。君子不仅不能得君得民,而且步步荆棘危险重重。正如《儒行》所介绍的那种“今人与居,古人与稽”的儒生:“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非真儒真君子,非真正自爱爱人大爱无疆者,焉能如此,焉能坚持。有人说:“为这民这国牺牲自己的自由或生命,不值。”此说颇为普遍。二十年来,如是相劝者不乏其人。君子当然应该尽量避免牺牲,但不会认为“为这民这国”不值。为民为国为子孙后代,归根结底无非为己。为他们牺牲自己的自由或生命,就是立功立德成就自己。这是人生最根本的成功。流行一句话:“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东海曰,挺身而出的凡人,就是从天而降的英雄。天者,天性也。天性明霁,就是英雄;天性通明,就是君子;天性大明,就是圣人。天降实为自降。君子虽艰难,自有其快乐。看到这么一副对联:少时快乐很简单,老来简单很快乐。完全不讲格律,但意思实在好,颇有君子之风。生活越简单越好,简单就很快乐。君子的快乐很简单,读书思考写作交游旅游,无不可乐;贫富贵贱顺逆成败,世人毁誉世态炎凉,亦无不可乐,都是人生的财富。君子虽艰难,自有其吉祥,吉人天相,非虚言也。自助者人助,正人君子相助,人助者天助,天助即天相。天相之,诸佛众神焉能不顺从,恶鬼邪神焉敢逆天哉。孟子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君子中立而不倚。中立二字,值得深长思。中者,中道也。不仅一部《中庸》,就是四书五经,也都可以卷之则退藏于中,中立者,中道而立也,允执厥中也,坚持中道的立场和原则也,坚定不移地走中庸之道也。真正中立,自然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真能中立,必能彻上彻下,彻里彻外。中庸之道是正道,具有至高无上的正确性、正义性、正常性,大中至正。坚持中庸之道,是执中、守中。有学者将中庸说成守正,是不准确的。正人基本守正,君子初步执中,圣贤时时执中守中,守住时中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小人则不能自强不息。君子小人同样天性,为何有别?因为小人没有修养功夫,未能彰明天性。博学约礼,克己复礼,学而时习之,善养浩然之气,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修养功夫。致良知、明明德就是致天性、明天性,天性彰明,欲不自强不息都不可能。君子既怀抱理想又立足现实,把人生的意义植根于脚下,一步一个脚印;把生命的真谛紧握于手中,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所有格致诚正的探索,修齐治平的追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功夫,以及批判极权、追求自由的努力,都将功不唐捐。不仅利在天下后世,而且益在自家,得在当下。所得之大,所享之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难与外人言也。叁学儒不一定成为中道君子,却是成为君子的必经之路。要允执厥中,就必须学习中道文化;要回归仁宅,就必须礼门义路。儒门之外无中道,儒门之外无君子。或者说,君子有中道和外道之别。《淮南子-原道》中有如下一段话:“是故不待勢而尊,不待財而富,不待力而強,平虛下流,與化翱翔。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於淵,不利貨財,不貪勢名。是故不以康為樂,不以慊為悲,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以隨天地之所為。”这段话不无道理,但不尽符合儒理,不够君子化。或者说,这里所说的是道家君子的特征。中道君子固然“不待勢而尊,不待財而富,不待力而強”,然前提是致力于天爵之尊、精神之富和道德之强。君子固有听天俟命、顺天随化的一面,更有自强不息、开物成务的圣贤之志,并非一味“平虛下流,與化翱翔”和“以隨天地之所為”。只要一息尚存,就永不放弃自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和参赞天地的努力。此非道家和杂家所能也。君子必闻道,朝闻道夕死可。注意,这里的闻,不仅仅是听到,不是一般性听到。《说文》:闻,知声也。闻即知声,闻道即知道,知如知天命之知,道即孔孟之道,中庸之道,中道。闻又有接受义。闻教,指受教、领教。闻命,指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指接受教诲。知道了自能接受之。故闻道又有接受中道的意思。闻道,小则而立,大则不惑乃至知天命矣,故可说夕死可,此非一般有志于学者所能也。达摩说“从心上修”,阳明先生说“在事上磨练”,东海曰,从言行上修炼。这个修炼法可分为三部分:一是言论修炼,修辞立其诚,说真话批诸恶,说真理辟邪说,争取说好说对每一句话;二是行为修炼,在事上磨练,做善事做正事做有意义的事,争取做好做对每一件事;三是言行一致,怎么说就这么做,怎么做就怎么说。三部分相辅相通,都属于诚正功夫。诚吾之意,正吾之心。根据大半辈子阅人的经验,一些善人正人之所以未能更进一步成为君子,除了入错文化之门,不明君子之道,大都不外乎三个不足:一是义气不足,义利不明,利欲压倒义气,以“贫且贱”为耻,以“恶衣恶食”为耻,“与衣狐貉者立”的时候以“衣敝缊袍”为耻;二是勇德不足,未免怯懦,当仁总是让,见义不敢为,三思百思而不行;三是诚意不足,有所不诚,不能真正地诚于他人和自己,纯粹地诚于良知。其实,利欲和怯懦,归根结底也是因为不诚,不能诚之,不能经常做一做“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的功夫。当然,三不足乃是人之常情,非常值得同情和理解,我自己生平亦难免有三不足的时候。在大争大恶的极权社会,能够守住一定的底线,保持一定的善良度和正义感,不同流合污不沦为三帮,不帮着邪恶势力敌视和危害正人君子,已很值得赞肯。只是未免遗憾耳。特此强调,圣贤君子固然值得赞美,善人正人同样值得尊重。善人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但心地善良与人为善;正人仁智不足,但有一定的正确性和正义感。他们进可成为君子,退有一定底线,儒家当尊重欣赏维护之,引以为同道。或不妨有所引导,但不宜求全责备。在马邦,即使做一个正常人也不容易,遑论正善之士。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赞 (0) 相关推荐 学习的力量-一日一经典-《论语》之“临大节而不可夺” [原文]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政权命脉寄托于他,在 ... 什么样的人是君子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陈昌文解读<论语>: 可以托六尺之孤.六尺之孤,是没有满 15 岁的幼主,也就是皇帝死了,剩下来 ... 论语:可以托六尺之孤(8-6) 曾子认为,具有君子品格的人应该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寄托国家命运,而且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正是孔子重要教育思想的完美继承和弘扬. 曾子说:"可以托六 ... 东海自书楹联(之七) 余东海,儒者,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历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遂昌县,现居广西.曾用笔名东海一枭,萧瑶.出版了著作<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大良知学><儒家大智 ... 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原创青史子建2020-12-05 20:13:47 刘宋永初三年(422年)3月,武功盖世.雄才大略的宋武帝刘裕刚整顿好内政,正要筹措北伐.大展宏图之时,忽然得了重病,期间虽有好转,然而5月又急转直下 ... 刘备临终前,已经任命两位托孤大臣,为何又留给赵云一道遗命? 在正史中,赵云并没有受到重用,在刘备的托孤环节也没有遗书留给赵云,史书中只是记载了刘备对刘禅兄弟和诸葛亮的遗命!不过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确实给了赵云最后一道遗命.所以我们今天的故事,就全 ... 史上最失败的托孤:千古一帝刚死,四大辅臣转身把小皇帝宰了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皇宫大内一行人面露凶光,是皇帝最信赖的四大辅政大臣,分别是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和护军将军檀道济,而那位小皇帝正是那位气吞万里如虎的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刘裕之子刘义苻 ... “马前托孤”后,23岁的她毅然奔赴战场! 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有这样一尊雕像-- 叫做"马前托孤" △雕像.冯霞摄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美群 兴国县城郊塘头村人 她17岁参加兴国暴动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646期B || 妥妥读《三国》(五十一)白帝城刘备托孤 巧用兵徐盛退敌/轩诚播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上期结尾: 东吴陆逊带领人马正在往前边追,到了一个叫做鱼腹浦的地方,看到怪石嶙峋,杀气隐隐,就不敢再追了.原来这是诸葛亮进川之前摆的一 ... 662期B || 妥妥读《三国》(六十三)骄奢淫逸曹睿托孤 志大才疏曹爽丧命/轩诚播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上期结尾: <三国演义>的第四部分"南征北战"结束了."南征",说的是蜀汉政权建立 ... 东吴的一位大司马,被孙权托孤,最终却惨遭杀害 滕胤(?-256年),字承嗣,三国时期的吴国重臣,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一带)人.滕胤仪表堂堂,后来娶公主为妻,从而成为孙权的女婿.孙权称王后,滕胤被封都亭侯.其后历任丹阳太守.吴郡太守.会 ... 李世民的托孤重臣!书法1000多年谁能及他? 发布时间: 2021.5.05-0117:21北京墨品文化科技官方帐号,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李世民平生喜好书法,尤其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为了得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 白帝城托孤:'君可自取'的背后 白帝城托孤:&#39;君可自取&#39;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