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外国语学校以“教学反思”为载体的有效教研活动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教师层面的分析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一讲到教研活动就会觉得没意思,情绪很大,比如说, “对教学帮助不大啦”、“浪费时间啦”、“浪费精力啦”、“会影响教学质量啦”等等。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态度呢?我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平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与要求开展的教研工作,没有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没有形成应有的整合效应,而是各搞各的,两张皮的现象非常突出。

(二)教研活动层面的分析

我们现在的教研活动往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研活动未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目前大多数未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往往将大一统的教研方式与教研内容强加给所有教师。教研活动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特点和客观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组织活动,以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第二、同伴互助但缺乏专业引领,应该说同伴互助是教师最欢迎的、感觉最实用的一种教研方式,但相当多的教师也反映,由于自己所在的教研组缺少学科带头人,而教学专家的资源又很有限,从而导致教研活动往往在低水平徘徊,教师往往陷入两难境地,教研活动不参加吧,面子上过不去,参加吧,又感觉空耗时间,没有多少收获。

第三、教研活动难以让教师感受到快乐,教研组应成为教师的快乐家园,但目前的一些教研组,一是不注意及时发现、总结、提炼、推广组内教师所创造的教学经验,让教师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二是不能够及时为教师排忧解难,让教师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快乐;三是没有引领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提升生命质量已经成为教育界领导与专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教研组在为教师创造快乐与幸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和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其问题的核心在于教研组缺乏在教研中快乐,在快乐中教研的意识与举措。

(三)教师与教研活动层面的分析

在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被动的接受者会被困难所制约,会止步于课改过程。我想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变被动的等待为主动的探索,从而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教研活动的实质就是调动每一位教师的潜能,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真正主人。

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教研活动呢?这是许多教研组都在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教研组找不到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搞来搞去就没有新鲜感了。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下,给教研活动创造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教研组自身的资源优势,创造性的将教研活动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创新,有效的教研活动,不仅能营造浓厚的教研气氛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我想以“教学反思”为载体,在教研组内设计出一些有效的教研活动进行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推进,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探索。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迷茫,实践上的困惑,他们的认识同样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二)元认知理论:元认知的核心意义是对原有认知的再认知。即认知主体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它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体验和调控,其中调控是核心。

(三)美国当代教育家、哲学家唐纳德在他广为引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中,提出了反思实践和反思实践者的思想,将反思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两种类型。所有这些都是指导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成长=教学过程 反思;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反思”的公式。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小学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

三、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所指的教学反思,是指学校教师借助行动研究,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总结教学规律,不断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并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它的基本含义有三点:第一,教学反思是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重点在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第二,教学反思是以追求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动力,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第三,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学反思要求把教和学统一起来,在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提升行为,丰厚思想,享受专业成长。

真正能让教师感兴趣,乐于去研究的课题一定是来自教学当中的实际问题,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核心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而真正有效的教研活动,应是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的,为此我以新课程为导向,将教研组内的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反思为研究的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教师学习、行动与研究的共同体。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有效教研活动的设计方案

1、确定活动的内容

一般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行为等确定活动的名称

2、制定活动的过程

案例一:在一次备课本检查中发现,许多老师在书写教学目标时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

环节一:个体体验

在个体体验这个环节中,每位老师在活动前阅读学习材料,每次活动选择一个主题。

教学目标方面:

1、确定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2、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

【问题的分析】老师在书写教学目标时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抄袭,它可能来源于优秀的教案集,可能来源于以往集体备课所讨论的结果,甚至可能来源于网络的复制与粘帖,为的只是方便,为的只是应付学校的检查,而忽视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校、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显然这样的目标制定肯定不适合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案中经常会发现: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②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反思】很显然,这样的叙述存在两个问题:①用教学目的来替代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的是一种理想、一种方向,而教学目标是一种预期的结果;②究竟通过怎么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逻推理能力呢?那么,应该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符合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呢?

【学习资料】结合教研室专家的报告与我校优秀教师的座谈,我们将这些专家与优秀教师关于教学目标制定的心得与体会编制成了学习的资料,发放给每位老师阅读与学习。
寄希望于通过一定的学习与探讨后,能科学、规范的制定教学目标,这样有助于我们在课堂中真正开展教学活动,也有助于我们评价我们的教与学的效果,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与实践的内容。

环节二:组内交流

我认为备课本的检查不在于有多少个教案、也不在于字写得好不好,重要的是在于反馈,反馈给每一位教师,在他的教案中哪一环节存在哪些问题。

环节三:归纳反思

在归纳反思这个环节中,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各位老师在讨论、交流中的相似性。他们各自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上既有共性的认识,又有个性上的认识。由此体现出大家对教学目标这一主题既有一些相似的基本理解,也有认知思维上的多样性,其次,小组在讨论后提交“经验”的同时,也提交了“困惑”(或者说是问题),充分体现出师与师间的互动中(包括老师们和我的互动)思维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为了激发大家对某些问题的思考——“灵感往往青睐于会思考的大脑”。(只有会思考的老师,才会有爱思考的学生)。思考的深入有助于教研的深入。

最后,我们应该可以在一些共性的认识上寻求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这些规律中可以试着去挖掘出教学目标的必备要素,这也许正是老师们依靠个人力量难免会疏忽的。借助这样一个全员参与的教研活动,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大家的体验后交流,交流后归纳整理,或许大家会认识得更清楚些,更深刻些,对老师们今后的教学会更有益处。

案例二:在以往的单元测试中发现,许多老师由于教学进度的不统一导致单元测试或者印发练习老师之间使用上一再拖延的问题(这是每周必需开展的一次活动)

环节一:个体体验

以往常常出现,由于教学进度的不统一,导致很多的练习、测试不能够很好的统一。我认为既然大家每周的课时数相同、教学时间的起点相同,那么为什么一段时间以后,教学进度上就出现了这么大的差异呢?为此,在开学初始,我们就要求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研讨本周上课的心得以及下周三课时准备上什么内容,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在教学进度上达到统一。每周教研活动的最后,都安排三位教师准备下一次发言的内容,例如每一节课究竟要上些什么内容,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哪些内容需要怎么样进行处理等内容。

环节二:归纳反思

在归纳反思这个环节中,首先,我们先明确本周三课时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作业中暴露的问题,经过批改、讲解后,是否可以将这些问题,在生物晚自修中进行考试,反馈一下问题是否已经被解决。其次,下周的三课时,究竟每一课时课本上上什么内容,需要补充哪些内容,不需要补充哪些内容,经过讨论与交流后,达成一致意见,然后要求每位老师的每一课时严格按照讨论的结果去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每位教师的课堂效率,而且在安排作业、考试也可以达到统一。

五、课题实施的策略

(一)、营造情境:使课堂现象问题化

1、策略引导:根据研究目的,提出例如“这堂课可以从哪几方面去思考?”

2、现象概括:课堂问题化的前提,如“这节课几个关键问题的衔接、小组学习时间安排的适合性等方面去思考。

3、问题聚集:现象所反映的问题,使研究目标清晰化。

(二)、有序交流:充分交流、同异共存、互相吸收

1、“我说我的”:只说自己的,不对他人意见发表看法。

2、“我说大家的”:在“我说我的”的过程中,每人边倾听他人意见,边归纳这些建议。

3、“我再说我的”:经过二轮倾听,每人再按照前面的谈话规则,对他人的观点给以“回应”——重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是原义重复,也可以是对自己原先的观点进行修正、补充或强化。

(三)、尝试改进

1、重新设计:建议 反思。按新理念进行设计,体现设计新意的地方,例如针对上课教师先前的教学特点与不足之处,联系本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注意记下课堂中的关键事件,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发现、体悟、疑虑,记下头脑里突然闪现的改进思路。

(四)、反馈分享

在一每一次教研组活动告一段落之后,要集思广益,把“怎样的改进更好”作为中心话题,让大家分享研究成果,变一个人的经验为共同财富,使一个人的教训成为共同警觉,化一个人的困惑成为共同课题。反馈可以通过现身说法,可以在正式教研活动中进行:也可以通过平时三言两语的交谈实现可以在口头交流中分享,也可以在课题的共同研究中达成共识。组织者的技能是,敞开心扉,用自己的教学经历(成败蕴于其中)作铺垫,引领教师反思。

反馈意见要尽量控制在教师的接受性权限之内,并尽可能地到达教师的接受性边界。一次活动的反馈也不必将所有看法都说完,有些话留待下次讲或许更说得准。如果每次反馈都能注意将意见尽可能地到达教师的接受性边界,那么这位教师的“边界”也会逐渐扩大。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2009年9月初开展教学反思到如今,经历了一年多的风风雨雨,虽然困惑、迷茫、怀疑、反对、探索一直伴随着我们,但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在我看来,这一年来收获最大的,不是我们组所获得的各种好评,而是组内教研文化、研修氛围、教研水平的极大改变和提高。

收获之一:“平等、合作、对话”的良好教研文化正在逐步形成。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老师之间有一个平等对话的基础。在这里,老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新教师也不再是唯唯诺诺的听从者;每个人的发言必须是基于反思,没有新老(教师)之分,也没有高低(职务)之别,只有不同思维的碰撞,不同设想的交流;没有“假如我来上这堂课,就会……”的说法,只有“如果这样改变一下,是不是更好?”的建议。在教研活动中话语平等,出现了人人都能说,人人都会说的局面。因为每个人都是从教学问题中选择自己的观察点,都可以围绕一个或几个点开展深入的反思。组内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有了比较明显地改善,研究教学,讨论教学,争论多了,思路宽了。组内交流是大家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尽管每个人的观点可能只有一个点,但是从交流中还是可以领略更多教师的观点,甚至比你想得到的还要多,因为部分老师的观点可能比你个人的观点想得还要深入。

收获之二:教研活动由“要我参加”变“我要参加”。教学反思所关注的问题通常都是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提问、回答、理答,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活动的效度,实验的有效性等等,所以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大大提高。同时教学反思活动的开展,也由最初的随意式逐渐发展到如今的主题式。如我们曾开设过“同课异构——教师PK”、针对老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活动等教研活动,开课者、观课者均获益匪浅。由于教学反思的起点和终点均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所以这个活动的开展与教师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教研活动的参与性大大提高了。

收获之三: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逐步提高。教研活动的大部分工作,其实都在“反思”。我们不但要反思课堂的教训与不足,也要反思课堂的经验与成功,教研活动就是集体反思。

收获之四: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逐渐提高。随着教学反思活动的深入,对于教师理论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个过程可不是一、二句话能说清楚的,但经历了这个过程的老师们,对自己的反思至少能自圆其说,这个过程绝对是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提高的过程。

如今“教学反思”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已溶入我们日常的教学,正在成为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但是教研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很多的。

问题一:教学反思的跟进工作非常重要。反思过了,意见有了,结论有了,如何确保每一位老师能将意见、结论应用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确保每一位老师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是我们教学反思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在时间与空间均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坚持进行递进式的反思以有效地改善教学?

问题二:教学反思的教研活动肯定比毫无责任的上、听、评课要烦、要难、要费神,每一次教研活动确保顺利开展耗时较多,教研组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经常组织,而以二三个老师作为小组为单位进行反思研究又时常感觉力量不足,特别是专业引领力量不足,许多问题无法解决,反思活动难以持久。在教师教学任务烦重的前提下,如何使教学反思常态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总之,教学反思可以促进全组老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全组老师的实践能力,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我深信教学反思会在不久的将来踏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理想的境界,但愿通过“教学反思”为载体的教研组活动,能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起飞的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