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 | 八龄桥上话云庄

八龄桥上话云庄

01

从古蔺县城出发,经古郎洞到复陶后,又沿乡村车道一路下行到盐井河的水边,几个爱好者对水边古道上的八龄桥进行实地考察。
车停好后,下坡到如今人迹罕至的近两百米古道,终于踏上了八龄桥。桥两边古道呈V字形沿近40度的石梯一上一下,几乎等分两边梯坡的长度与高度。
站在桥上,环顾四周,一幅幅让人惊叹的山水图画灵动扑面:大亮坡、大山岩、猴子岩、岔口洞,在水边汇聚成一个水碾底。水边人家和炼钢高炉尽收眼底。桥飞跨猴子岩岔口洞峡谷,挂在半空中,往桥下一看,从远处哗哗滚来的碧流,在窄窄狭长的深谷中闷声回响,令人脚软发抖,心惊肉跳,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缩。面向上游眺望,两边的雄山压顶,盐井河从峡谷中奔出,来到水边山脚的水碾底,一下又被桥两边的百丈悬崖夹拢,破槽而去。回转仰望高峡,如刀砍斧劈般依潭而立,高耸入云,山水潭崖,杂草灌木,回旋在这里,使人感到阴深恐怖。
这不禁又使我想起头两天来探寻时的经历,令人毛骨悚然,后怕不已。
偶然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水边八龄桥的图文,我便心动起来,决定亲自去看个究竟。经过一路打听,知道了八龄桥离东新镇李家寨的古郎洞不远,顺盐井河上去,可以走路到达八龄桥。
我兴致勃勃地到了李家寨古郎洞观光车终点站,向售票的小姑娘打听到八龄桥怎么走,小姑娘上上下下看了我几眼:“你一个人去呀??”“是的,我一个人去。”“我也不知道,我都没去过。据说此路不好走,很危险”。后来有人指点说,上吊桥过盐井河,再沿小路爬上堰沟顺着走到堰坝尽头,再爬上小路经岩道拐过去就到了。我过吊桥沿小路爬上大堰。大堰便道开始一段还好,正在加宽增加两边护栏,可越走越不好走,路边长满杂草荆棘。因为很少有人走,成了十足的毛狗路。走到一段十多米长仅一尺多宽的堰道,把我的心悬了起来,往下一看恰似万丈悬崖,河水像一丝黑线在岩脚蠕动,不时还泛起白色的浪花。这时,我想起来了,与我年轻时候走过的吊在悬崖上的摩尼土桥大堰、红龙大堰有同样的感觉。我抖抖精神,仗着胆子,身子向大堰里面微倾,眼睛盯着堰里的流水,一步一步地慢慢前行。
终于走到了瓦窑大堰的坝上,这是1976年在这龙门峡口筑起的又一人工杰作。面对大坝,景致非常美丽:太阳斜照在头顶的高岩上,坝外,在中间两个大半圆坝与两边的两个小半圆坝衔接,清澈的河水漫过,形成一道幽静俏丽的人工瀑布;坝内,深蓝色的湖水,像一把利剑插进了不到20米宽两边立岩深处,望不到尽头,真是:“此去通幽处”。大坝左手边一条中Z之型的攀岩小道又伸向岩壁,我鼓足勇气,又攀爬上去,在与河面约30米的岩道上,平伸悬崖嘴,边缘没有任何遮挡边缘,刹是吓人,约七八米,路最窄处不过两尺,而且还往外倾斜,一个直角拐过去,不过三十米就是八龄桥了。
当走过最窄处,我停了下来,我犹豫了,一看前面的岩壁直角,不知道拐过去又是什么境况,是不是更险,能不能过去,心里没底;再看看这高岩脚下的深潭,也不知这潭水有多深,这时,我才真正的害怕起来。心想,险路高岩加深潭,一不留神,一旦失足,必成潭中龟。还是退堂吧!!退堂了,我用手机记录步伐,回到古郎洞对面的大堰下坡处一千八百步,下坡过吊桥到观光车售票处一千二百步步,就是说从古郎洞到八龄桥操小路也不过一点五公里左右。但是,就是那几步我没敢操过去,太恐怖了。
回到观光车售票处,售票的小妹对着我笑了起来,因为看见我汗帕溧水地回来了……
因为无知,又寻访心切,阴差阳错地走错了路,无意中经历了一次惊险,好在没有遇到“鬼”,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02

八龄桥也称水边桥,百闻不如一见,这一座如诗如画惹人醉的石拱桥,实在是令人惊叹!追根溯源,不得不敬畏那些建桥的先辈们。组织捐资者集中了民众聪颖的智慧和用最原始的造桥技术,流血流汗留白骨,在乌蒙山深处的关隘口建起了这样一座险峻幽深的石拱桥,历经160多年的风霜雨雪的洗礼和山洪爆刷,依然矗立在高岩峡谷间。建桥人真是了不起。据古蔺县志记载:“桥左塑四米高曾锡光石像,‘文革间’,被炸毁”。
曾锡光,何许人?八龄桥落成后,有岩石碑刻字诗云:
于今巧匠补天工,仿佛高悬月半弓。
百里财源归玉锁,千秋士习壮文风。
能安旅客潇潇梦,可遂前人耿耿衷。
讵冀芳名传异日,八龄勇义纪吾翁。
“诰授奉直大夫议叙员外郎(注:清代,五品官员)曾纪铿住居平定里四甲地名大官岩云庄”。
在桥的岩壁上还刻有这样的铭文:
培修八龄通衢小引
永乐康莊
水边桥沿河叠修三次,无一垂久。咸丰壬子岁,奉直大夫(官爷)传翁曾公乐修桥,始相斯址,众皆惧其难成,而曾公独具好善之诚。虽神灵亦似为之默助,以故因难见巧,易险为夷。此桥洵西蜀一奇观也。然桥固美而桥畔之路险甚。雨下,行者莫不悚然。曾公作述,两善人欲修凿久矣。奈为别桥所绊,经营不暇,是以迟迟。愚等以曾公不暇之故,受募众善,各捐囊金,以劝善果。一则障两山春水,无使浸桥;一则凿对岸巉岩以为坦道。善虽小,亦足以补。曾公之善而各成其善也。功成铭碑,用勒于石。
莲池赵怀玉敬叙。
大清咸丰七年岁轮丁巳季夏月望九日立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及曾氏族谱,得知此桥由曾传翁于1852年领建,两年后病逝,曾纪铿(又名曾锡光)继续完成其父未尽善事,在1857年建成。为纪念曾传翁的功绩,以其活八十岁命名为“八龄桥”,同时在桥的芦山村一边山腰还塑有曾锡光石像。
八龄桥是一孔石拱半圆桥,是古蔺现存最古老和桥文化最丰厚的石拱桥。是川滇黔古盐茶道上的咽喉要津,连接现今二郎镇的芦山村与大村镇坳上村。此桥高跨峡谷,桥基从高出水面近二十五米的立岩上起拱飞跨,工程难度极大,集雄、奇、险、峻、幽于一体。经八龄桥边住家的王孟在现场测量后得知:桥面长二十五米,宽五米,凌空二十六米,水下平均深度约七米。两岸岩石壁上镌刻若干诗文,据刘春禹、陈克均先生考察整理统计:七律诗三十一首,七绝诗三首,杂诗三首,回文诗一首,碑记一篇。这些诗文,更增添神奇、古朴、高雅、媚丽的色彩。桥头两岸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众多的岩壁镌刻,另有栩栩如生的其它雕塑。
曾传翁,人称曾百万,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已经是古蔺境内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大商贾,富济川黔,修缮行德,修建了若干石拱桥、渡口、码头,以方便民众出行。传说,曾传翁在成名之后,迷信十足,风水先生为其卜卦“八字”,说曾公传翁命中有劫难,一生须行缮,要建百桥方能渡劫,于是曾公便一生共修建四十八座桥,直至百年归天。曾氏父子计划修桥一百座“做好事,荫子孙”,修了九十九座时实在找不到地方修了,最后一座修在自家门口的大水田里,故又称“曾百桥”。此亦传说,已无从查考,但云庄大门前3座小桥而今依在。

03

2018年,我曾多次到访过云庄,每当站这个国家级保护文物“观文云庄‘四渡赤水’战斗遗址”上,当地张村长及云庄遗址保护区内居住的村民刘明才都会娓娓地讲述着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云庄过去的故事。
当年红军“四渡赤水”英勇血战云庄震醒穷人的英雄事迹,刻在了当地民众的心上。云庄城墙内外,那颤动心脉的弹痕血迹,斑斑血石,震心醒脑;那呼动人心的红军歌声,仍在回荡,鼓舞民心。现在,当人们享受着这里美妙的山光水色和秀丽风景,这里的老人们常常在故事中把年轻人带回 1935 年红军血战苦攻云庄的战斗场景。
一打云庄。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一渡赤水”西进川南古蔺县,2月1日经云庄地域,向“鸡鸣三省”石厢子开进。西渡赤水后的红军一部主力和军委纵队,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率领下,经太平、大村、铁厂、镇龙山抵达云庄东侧。曾庶藩受古蔺团防委员会督练长兼保商大队长骆国湘之命,组织民团及地主武装300多人,妄图凭借坚固的庄寨城堡配合川军扼阻红军。其中红军一队一千多人的队伍,从回龙场那边顺大路来到云庄门口,带队军官骑一匹枣红色高头大马,向庄内喊话:“我们是工农红军,今天只是从这里路过,请不要误会……”由于庄内早得到红军过来的消息,家丁早已守候在墙垛上,庄内有一个枪法特好的庄丁带头人就开了一枪,带队军官一头栽倒水田里。红军是急行军路过,所以这次忍痛抬着军官直奔龙山方向而去。只派一个班以火力封锁庄寨大门,掩护大部队通过。傍晚,红军先头团与曾家伏兵在云庄右后方的牌坊口发生激战,红军进攻勇猛异常,不到半小时,夺得牌坊口阵地,云庄团丁退守云庄寨墙,平借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以及土炮火力,挡住红军直通白沙西进云南的要道。朱德总司令命令,以较少兵力阻击,牵制、迷惑云庄团丁,大部队迅速绕道经中寨、龙打沟、回龙场西进。
担任掩护的红九军团某营的官兵,一边喊话宣传,一边还击。他们战斗两天两夜,在极度艰难的阵地上度过了大年三十。使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顺利过“鸡鸣三省”暂驻云南扎西休整。
大年初一,掩护主力的红军撤离云庄,急速赶队,不料,在回龙场草坝遭到云庄团丁超近路伏击。红军官兵英勇奋战冲出包围。但有十多个同志负伤,三位红军壮烈牺牲。中午,突围的红军饥寒交困,赶到万寿场北侧的山谷地带,正要弄点吃的,曾家团丁又ー次伏击包围了他们,红军再次突破包围,且战且走,但团丁紧追不放。这时,有六名红军留在万寿场北侧山口阻击追丁。那六个红军一直打到弹尽人困,大多受伤,难以脱身。当日,六位红军被捆绑送到云庄。曾光鲁又率团丁武装四处查红军掉队人员和伤员多人,在庄内施以酷刑后加以杀害,向伪县政府报功领赏。追抓红军八人,在坟山坳草坪当场杀害七人,当地百姓将其葬在二娘坟山上(现在的红军坟)。
红军大部队西进后,其堂兄曾光鲁安排叶占云(管家)清点枪支和人数,派几个走路得力的去四方打听红军的消息,又派十几个兵把称为“二将军”的土炮、罐子炮抬出去擦试干净,还增加准备了几斗火药、几百斤毛铁和锅铁,妄图阻击红军前行。当时驻古蔺的川军范子英旅顾晓帆团,带领古蔺保商大队第二中队牟华清从乐用(今永乐)一直追到到镇龙山,顾团不敢打,刚到云庄就回转了。
二打云庄。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在扎西举行扩大会议,提出“在渡江北上不可能的情况下,中央红军应留在川、滇、黔三省边境地区开辟新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寻机向东发展”。于是红军“甩掉尾追的川军,回师东进,再渡赤水”,沿途发动群众,准备新的建立革命根据地。
2月14日,红军主力甩掉赴扎西追击的川、黔等军,回师东进,抵达距离云庄三十华里的西北侧的白沙场。深夜红三军团先头部队抵达距离云庄五华里远的西侧回龙场。第二天午后,中央红军的领导也相继抵达。2月15日,党中央在白沙场召开会议,部署“二渡赤水”。同日,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从营盘山、麻线堡方向进入河屯再经大桥、沙红垇、牌坊口、火烧庙、庙儿嘴、落安场、向阳坪抵达回龙场宿营。赶到回龙场的红军先头部队,发现先前的侦查员已牺牲,得知是云庄的团丁所为,并了解到云庄内有很多受蒙蔽的穷人,东进先头部队首长向抵达回龙场的军委首长报告了云庄的特殊情况,军委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决定,先头部队要采取先包围后瓦解的办法。红三军军团长彭德怀召集两个连的红军在风洞子傅家坝子集合,要求他们占领云庄周围的山头,掩护红军后续主力东进。在回龙场风洞子傅家坝子,朱总司令以浓重的川音讲话:“我们要唤醒民众,把穷人与团丁分开,避免误伤穷人。这样穷人才会相信我们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才会协助我们建立革命根据地。”
当晚,团长谢嵩、政委钟赤兵率领的先头部队红十二团派出两个连包围了云庄,保证三军团驻地的安全。
曾氏兄弟听报说红军回到了白沙场南侧的万寿场,即令团丁把数十门土炮抬到云庄下坝,成半“月”形摆开架势,炮口一律对准红军东进要从云庄前面大路经过的要塞路口,并令团丁在城墙各碉堡防守。并利用穷人当人质,想挡住红军去路。在相距二十多里的护家乡团总付冠卿也派民团中队长付绍华率领团丁数十人到背人垇堵口子,伺机截击红军。付绍华带队来到背人垇,得知云庄已被红军重重包围,当即下令用洋炮向云庄方向轰击。红军发现后,立即派出一支分队向背人垇的民团奔袭,迅速将其打垮。
接受任务的红军队伍陆续攻克云庄西侧所有山头。红军开始向云庄喊话。不料,正在喊话时,庄寨内团丁向红军开枪,打伤了两个名红军战士。攻城部队怕误伤穷人,只进行有限还击。
当晚,攻城部队抵达云庄西侧的黄泥巴坡地,与云庄团丁交火,夺取了云庄围墙前面的两个小山头,以掩护红军主力从云庄正面的大兴田大路上东进。深夜,红军越过云庄外的水田,冲过防护沟,逼近城墙,以人梯方式爬上云庄城墙,但由于红军对城墙暗堡躲口不熟,团丁凭借有利地形,用马刀靠在墙上的石跺后面猛砍爬上城墙的红军战士,红军后援接不上,未能攻克。攻寨部队架起小山炮,又拍误伤穷人,不敢放。在围绕云庄周围的小山的大柏树上架起机枪,采取放枪不放炮的办法,吸引敌人暴露火力。另一面红军不停地对云庄喊话:“红军只打土豪,不打穷人”“穷人不要与团丁混在一起!”“我们是穷人的队伍,不打受苦人,为穷人闹翻身!”
当夜,红军在稀泥阵地上坚守喊话,清晨,攻城部队又一次发起攻击,激战两个小时,由于城墙工事坚固,红军又不能使用炮火,仍未攻克。
2月16日10时起,攻寨红军一宣传员靠近距城墙较近小山口喊话,宣传红军政策,喊了一个多小时,城内有些群众听懂了,开始吵起来,但团丁加紧威胁他们,这些受蒙蔽的穷人还是与团丁混杂在起。此时,那红军宣传员往前靠近喊话,不幸中弹负伤倒下。不ー会,又有一红军宣传员靠近小山垇口喊话,讲了两个多小时,寨内贫民还是没有与团丁分开,团丁凭借坚固工事和川军给的武器,拒不停火,并不断放炮,袭击从云庄城前通过的东进红军主力。
午后,攻寨部队一边掩护主力,一边派使察员爬上悬武尖山子,侦察到了云庄寨内建筑、兵力和穷人分布情况。
晩上九点,云庄团丁仍不断打炮袭击过路红军。攻寨部队接到“保护受蒙蔽穷人,拔掉云庄”的命令。
即刻,红军有目标的对准寨墙打炮,冲击分队突破封锁,在三个地域冲过防护沟,接近寨墙,在机枪掩护下用人梯法爬上寨墙。小山炮没有打进寨内切断团丁援路,墙上的红军寡不敌众,战斗四个多小时,伤亡较大,只好迅速退守阵地。
红军受伤不少,近十名重伤员退下来,受到云庄周围的穷人接待照顾。红军一位宣传员借着雾气靠近宣传,不幸中弹,抬到附近老乡家就牺牲了。红军仍坚持向城内喊话。团丁们不停地对着喊话人放枪,并放炮袭击过路红军,攻寨部队不断进行有效还击,就这样边喊边打进行了一整夜拉锯战。
第二天,云庄周围的群众发动起来后,许多群众帮助红军指点云庄炮楼地堡和曾庶藩、曾光鲁住房,并给红军送来木梯和楠竹等攻城用具。
晚上七点,红军又ー次对云庄发起攻击,红军在小山炮和机枪的掩护下四面缩小包围圈,占领了寨墙后面两个寨墙碉堡封锁的小山头,架起机枪封住了两个碉楼上的团丁。此时,寨外的群众也靠近掩护区,帮助红军向寨内喊话,庄寨内受蒙蔽的人大多退到指定位置,寨内乱了起来。
2月17日深夜,曾光鲁,曾庶藩气势汹汹、通寨检查、大喊“顶住!”当曾庶藩跑到西侧炮楼检查时,红军在老乡指点下,一发炮弹飞到他身旁,炸断他的警卫一条腿,当场毙命。曾庶藩也被炸伤左臂,团丁们将他推进云庄主厅包伤。此时,又一发炮弹飞到曾庶藩的伙房上,炸断房梁。又有的炮弹落到碉楼上,把碉楼炸得乱七八槽。
激战两个多小时,团丁抵抗力渐渐减弱,红军攻击分队爬上寨墙,与团丁展开肉搏白刃战。黑夜里,红军向云庄上空发射两颗照明弹,把整个云庄城内照得通透的亮,冲锋号一阵响过一阵。随即,红军前沿战士看清了云庄内的房屋建筑形状和地形地物以及人员密集的大概情况,立即用山炮攻击南云庄二房,二房房梁被炸断,房屋起火,红军战士奋勇冲向二房,一边与云庄团丁面对面作战,一边援救无辜群众。
混战中,红军发现团丁大喊“管家”,并簇拥一个女管家要逃跑,红军紧追不舍,击毙了云庄女管家杜二娘。
凌晨,红军越过云庄墙与团丁激烈交战。团丁利用红军不打穷人的特点,化整为零与红军顽抗。一个团丁威胁穷人拉响下坝“二将军”的大土炮,一炮铁砂直射越过城墙,打到门前的石拱桥上,此时,一队红军正从桥上冲向大门,被击伤的红军战士十多人。这时,有位名叫“李二憨包”的穷人从内门冲向大门,用尽力气打开了大门。红军越过寨壕冲进大门。红军见到团丁利用群众顽抗的情景,愤怒至极,挥刀大砍团丁,与团丁展开肉搏战,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控制了城门,并打开城门让冲锋的同志冲入云庄。
曾曾庶藩见大势已去,慌忙从密道逃掉。曾光鲁见势不妙,慌忙丢下手枪,将先准备好的烂衣服一披,纵身跳出墙外,溜之大吉。至此,云庄己牢牢控制在红十二团手里。
2月18日清晨,红军打进云庄,天已蒙蒙见亮。红军打开曾家万石粮仓,发动穷人前来分粮,可是,有的穷人怕曾氏兄弟还要回来,不敢来分,红军便帮助农民把粮食背来倒在大坝子上,把穷人召集起来,在大年十五召开穷苦群众大会,指正云庄恶霸。穷人们开始觉悟起来,指认了混在人群中无恶不作的云庄大管家王典章,红军当即大会宣布“镇压恶霸”,枪毙了云庄大管家王典章。
大年十五,云庄热闹非凡。农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分粮。红军高声说:“老乡们,这是曾家从你们那里抢来的东西,是你们的,现在把它归还你们。”于是十多个红军将衣服、粮食、银元分给了在场的群众,让群众过一个欢乐的“大年”(正月十五元宵节(1935年2月18日)。
曾氏家族依仗坚固的寨堡再次用土炮轰击红军,第二次攻打云庄的激烈交战,红军伤亡惨重,红军战士牺牲一百零四人,战后打扫战场将牺牲的红军战士遗体葬于现在的下鱼塘垮塌沟内(小地名坟弯子)。
2006年被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文云庄“四渡赤水”战斗遗址。遗址保护面积与建控保护区面积达十三点五万平方米。

04

曾百万的家族,在乌蒙大山里建造了大气坚固的“梓里干城”的云庄大寨院。发展到第五代子孙曾庶藩(曾宪炯),其时曾庶藩是古蔺大土豪、区团总。收地租八百四十石,放佃户三百八十四户。
“云庄”,坐落在古蔺县城东南面30公里回龙场东侧的群峰之中。从二郎滩的赤水河上岸,沿二郎复陶—八龄桥—大村—筲箕湾—皇华—铁厂—观文—云庄一线的大道,是那时依靠赤水河航运四川通往贵州云南的川滇黔盐茶古道的必经隘口,云庄扼守其要冲。这是一个经营一百多年历史的庄园。
据《古蔺县志》及曾氏族谱记载,曾传翁、曾纪铿父子修建云庄始于清代嘉庆初年(1796年)其子曾纪铿不断扩建再修围墙。曾传翁生于乾隆辛卯(1771年)岁,河南议叙即用巡政厅督宪鄂,以勇义好善题奏,奉旨议叙,钦加分县军衔,貤封奉直大夫。其长子曾纪铿,字彭年,一字锡光。生于嘉庆己未年(1799年)四日十二日,官州同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办团防修武。备督宪题赠功劝保障梓里干城钦赐四品花翎。曾纪铿奉命阻击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部有功,受清廷赐封蓝翎五品,统属叙永厅四十八团防,显赫一时,便大造门第,光宗耀祖,传其子孙。
云庄庄园坐落奇妙,左前方有青龙山康家岩,右前方有白虎山靖白岩,左后方有壁立云霄的梯子岩,右后方有巍峨耸立的三哥庄大山,北靠悬武尖山子和大官岩。那悬武尖山子海拔近两千米,是这一带方圆百里内最高的山头,悬武尖山子直插雲霄,顶上可俯瞰川、滇、黔上百公里山河,周围的群山族拥这主峰,错落有序,连绵起伏,海拔均在一千米以上。后侧大官岩岩壁上,正中央用人工雕刻了一个大“福”字,涂着朱红彩色,面积达三千三百多平米,在正前方十里之外的米粮山上方能醒目。在这群山之间的左右关口设有四道牌方作为通道要塞;云庄的正前方面向米粮山,跃子岩笔峡山和朱雀马鞍山。跃子岩笔峡山下面向云庄,距离云庄庄园五华里远处有一横断山叫文壁山,文壁山上是云庄修筑的文壁山宝塔,那宝塔占地四千余平方米,高达一百六十八米,在云庄庄园正堂能看得清清楚楚。整个庄园与周围的美丽群山相容相衬,风景如画。
云庄,东南靠山,西北接水,寨墙外一道护庄流水护壕宽七米,深三米。庄内用水是从寨城墙外后山下汪汪水田中用深井扣定,以暗道引进,表面上看不见,找不到,断不掉。环绕城墙,庄后高坡上,两座与寨院大小相当的大山包,冒出水田上,与云庄成为品字形,构成天然的防御工事。云庄庄园外周围雕堡暗道隐形遍布,环包云庄寨城墙,易守难攻。
城墙沿山坡梯级而围,用二三百公斤重的单条马蹄花岗石料精鏨细刻合缝砌成,平均高度六米,厚度达四米。城墙上四面暗堡密布,岗楼高耸,炮台四立,每隔五步设一城垛,有的城墙跺最高处达三十米,最宽也可处达三十米,可骑骏马奔驰巡逻而无险。城墙壁内壁外雕龙刻凤,塑花制木,描人绘物,是一座坚固而美妙的防御画廊。庄后修筑有两座石碉堡,配备铁铸大土炮两门,号称“大将军”、“二将军”,还有几门小罐子炮。正门前庄墙外有护庄壕沟,一座长二十三米的三拱石小桥,从十多亩大的水田中凿成“之”字形架出与庄内相连。
寨门仍分东西南北四方,均用一寸厚铁板钉装。一遇紧急情况,四门紧闭,土炮齐鸣,锅片铁块纷飞,犯者不死亦要伤。因此,冷兵器时代,任刀尖刃利把它无可奈何。正面是高大的庄门,门顶为拱形,上嵌匾额,阴刻有“梓里干城”四字,柱上原刻联“遵呈典以保边疆但愿一方安堵”“休王章而修保垒还期四境太平”,横额“功高防守”。
庄寨内建筑为四合院天井木瓦结构,配建有粮仓,食堂,军火库,院内以传统的标准建筑方式进行修建而成,分上、中、下院坝。大厦前后三个大石坝,摆兵设马,操枪练炮。入了前门,进得中门内门,方能看到主厅大厦。主厅四周足足建有四十八幢楼台亭阁,幢幢假山相连,流水琳琅错落。主厅大厦楼高三层,层层雕梁画柱,古色古香。大厦一楼主厅建有一座四米高的神龛平台,一尊两米高的观音座莲台平放在那十八米宽的神龛平台上,两个八方宝塔稳坐在观音座莲台上的围栏中央,金银铸成的金银宝塔分开平放,金塔放左,银塔置右,塔高五十厘米。这是“金银庄”的核心,以此得名“金银庄”,对外又“曾云庄”。这“金银庄”是曾家至高无尚的神灵,以消灾熄祸。受乡丁保甲蛊惑的迷民,期盼跪拜神灵,以祈求曾家保护。
而今,云庄曾经的豪华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望断云庄残垣,枯枝野草丛生,给人以悲凉的感觉。云庄曾氏家族,为了兴旺发达家族事业的同时,也为黎民铺就了一座座曾经车水马龙的路桥,顺应了历史发展前进的路。八龄桥与云庄,八龄桥是坦途,云庄却成了挡车的螳螂。现在,云庄变成了废墟,唯有八龄桥依然峻峭地矗立在赤水河一级支流的盐井河上,在乌蒙大山里各自默默地述说着自己的历史。
注:云庄资料由云庄村民刘明才提供

作者简介

李定林,笔名茶客,50年代生古蔺人。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偏爱散文随笔,时有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获2016年度“荣塑杯”四川省散文创作奖,获泸州市“商业银行杯”2017《泸州作家》年度文学奖,被评为《泸州作家》2017年度优秀作家。2017年出版散文集《钥匙》。

文/图 李定林


(0)

相关推荐

  • 四川古蔺经典楹联集锦

    初 旭 搜集整理 编者按:古蔺县,隶属四川省泸州市,古为"   蔺州".唐时蔺州之地,宋并入合江.江安,元朝皆为永宁宣抚司地,清初置古蔺巡司,后置古蔺县.境内有太平渡陈列馆.火星山 ...

  • 这里不只有桃片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老四川有两处出产桃片糕,一合川,一叙永两河.后者是泸州地方名食特产.提到两河,舌尖上充满了甜味.香味.酥味. 最近随市作协到两河采风,才知道两河不仅 ...

  •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叙永三岔河突击战遗址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三岔河突击战遗址 文/官学文 据原叙永县城郊区(后改永宁区.撤区并乡后相关职能并入叙永镇)革委会文物征集办公室提供资料显示,三岔河突击战遗址包含鱼塘坳 ...

  • 古蔺水边八龄桥赋

    # 古蔺水边八龄桥赋 作者 兰瑞平 中华胜地春来早, 古有川南醉九霄. 盘古焉知古蔺县, 洪荒远古百川遥. 水边峭壁有桥耸, 清帝咸丰年月造. 曾氏乡绅捐款建, 耗时八载建神桥. 雄奇险峻幽深蕴, 河 ...

  • 古蔺的老桥古风

    古 蔺 老 桥 古 风 代元兴 行走古蔺地区三十多年,参观过古蔺很多老桥,除了前人介绍了很多的桂花大棚桥.水边八龄桥,煌家沟铁索桥.古蔺下桥.胜利桥.彰德保安桥外,我还参观过一些古风老桥,不妨整理以添 ...

  • 【感动】是你为古蔺苏坝涂上缤纷的色彩

    文 /骑着奥巴马逛庙会 你有一个花的笑容, 美人镇长罗永英. 早朝晏罢, 勤政公仆罗永英. 砥砺前行,务实求真. 许多领导来苏坝小心翼翼, 如履薄冰.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你胸有成竹, 满怀信心. ...

  • 【黄梅记忆】状元桥上话黄梅

    护城河畔.化南门前,一座大理石拱桥正静静地横跨在黄梅府新南街前,桥上刻有三个大字"状元桥".站在桥上,只见以廉勤著的一代名臣帅承瀛(塑像)正默默凝视梅城.初秋的风儿从八角亭方向阵阵 ...

  • 古蔺乡愁,味觉上的思念

    古蔺乡愁     味觉上的思念 作者   魏新 中央电视台在拍摄中国饮食文化专题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四川篇时,注重介绍了古蔺麻辣鸡的材质及加工制作过程.但央视导演忽略了一点,麻辣鸡在如浩 ...

  • 清华教授郭黛姮:圆明园桥上的云鹤石雕比故宫的保存得都好

    清华教授郭黛姮:圆明园桥上的云鹤石雕比故宫的保存得都好

  • 【阅读悦读·散文】白杨桥《千古云庄》

    [个人简介]白杨桥,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济南日报><山东商报><济南时报><东方散文><当代散文>等多家杂志报刊 ...

  •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6)——连坂桥、上董桥、栖云桥

    由林桥出林浦村,西南方向即为邻村连坂村.连坂村东.甘泉山麓有一单孔平梁桥,名曰"连坂桥". X 2007年初次寻访连坂桥时,是从连坂村中穿过一大片菜园到达桥之西首的.虽然略显荒凉, ...

  • 晏云波:在古蔺郎乡的红色热土上,为党的百岁华诞高唱赞歌

    晏云波 在郎乡红色热土上 为党的百岁华诞高唱赞歌 邻水依山,结缘长征,享誉八方.看崖边立柱,悬楼吊脚:街中铺石,盖瓦遮墙.古树葱葱,炊烟袅袅,燕鹊成群绕木房.来军阀,榨贫民血汗,罪酿清汤. 人间顿失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