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大经典名方,每一个都救人无数!
01、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
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
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0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不欲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故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
柴胡、黄芩----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
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
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
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03、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芒硝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用于----肠胃燥热积滞。
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用于----热结旁流。
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剂,有通便泻热之功。
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
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
积滞不去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
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04、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泽泻12克,茯苓9克、猪苓9克、白术9克、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
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
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
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0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脘腹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
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
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
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0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
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
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 三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
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
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
甘草-----协调诸药为使。
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0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方解: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
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
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
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
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08、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
方诀:四君齐归早,远龙香姜枣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 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
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0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方诀:熟二山,泻苓丹
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
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
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
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
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
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方解:名为温胆汤,实为清胆汤----清胆之痰湿(半夏陈皮 竹茹枳实茯苓 姜枣草);
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
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
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
佐以陈皮----理气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
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
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