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中性DOs & DON’Ts
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稳健、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期,多篇文章围绕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建立健全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开展分析、讨论并提出有益建议,秘书处对其中企业风险中性的良好实践和非中性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整理,以供成员机构在引导帮助企业客户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做好自身风险防范工作中参考。
企业基于风险中性原则建立完善的
汇率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风险中性理念,是指企业把汇率波动纳入日常的财务决策,聚焦主业,尽可能降低汇率波动对主营业务以及企业财务的负面影响,包括对进出口净敞口头寸(Transaction Exposure)的影响、以及对资产负债净敞口头寸(Translation Exposure)的影响等,以实现预算达成、提升经营的可预测性、以及管理投资风险等主营业务目标。为此,企业应树立以“保值”而非“增值”为核心的汇率风险管理目标,管理层及相关部门应充分理解并对汇率风险管理目标达成统一认识。而且,汇率风险管理目标及策略的执行不应受到主观预判的干扰,不能根据汇率变化而随意调整,比如,在衍生品出现亏损时暂停套保,或者持有汇率走势观点追涨杀跌等,或者在企业的商业模式特点、经营周期等长期内在因素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根据主观汇率预期随意改变套保比例、产品、期限等。上述操作会让企业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中,效果适得其反。因此,企业应基于风险中性原则,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搭建保障制度落实的监控机制,以切实服务于聚焦主业、防控风险的目标。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01
目标及原则
1.明确以“保值”而非“增值”为核心的汇率风险管理目标。
2.明确汇率风险管理遵循套期保值原则。
3.选择管理工具时遵循简单适用原则,与企业自身交易团队的业务能力相匹配,避免选择过于复杂的外汇保值工具,以免因保值工具运用不当导致更大风险。
4.汇率风险管理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原则,即汇率风险表面上直接影响的是公司财务表现,实际涉及公司多个部门的集体决策,考验的是公司整体管理能力。
5.汇率风险管理目标及策略的执行应坚守纪律性,不应受到主观预判的干扰,不能根据汇率变化而随意调整。
02
组织架构
企业可以考虑建立“汇率套保决策委员会”和“汇率套保工作小组”,分别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以此来保障决策合理严谨、执行专业高效。决策委员会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审议工作小组提交的套保策略和方案,并监督执行;批复和处理业务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并指导工作小组改正;定期向企业高层汇报汇率风险管理情况等。委员会可由企业分管风控的副总或者集团层面的财务总监牵头,委员可包括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研究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工作小组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负责对敞口进行收集和计量,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制定套保策略和方案;向交易对手银行询价交易;组织召开决策委员会及工作小组参加的汇率风险管理例会等。工作小组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牵头,成员应由相关部门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和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
部分大型国有企业或跨国企业成立了专门的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外汇风险统一管控平台,集团财务公司在董事会授权下制定汇率风险管理政策,汇总、分析整个集团的风险敞口信息,制定和实施汇率风险管理方案;集团各子公司需及时、如实汇报外汇风险敞口和未来可能产生新风险敞口的业务,由集团层面统一开展汇率风险管理。
03
工作机制
汇率风险管理具体工作机制包括风险识别、套期保值策略制定与执行、报告与考核机制等。
1.风险识别。对企业日常运营中存在的汇率风险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确定风险等级,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实践中,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团队需要充分了解各类业务特点,在初期搭建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时尽量先进行内部调研,以便充分了解公司的总体风险敞口情况。
2.套保策略制定与执行。定期由工作小组根据风险敞口数据,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制定。经决策委员会审议后,按照审定的方案执行相应保值操作。策略具体内容方面,对于套保比例,企业初期制定套期保值方案,鉴于经验不足,可设定简单易行的“固定保值”策略,即按一定百分比的数量,对风险敞口进行保值;在企业有了一定经验后,可以选择“动态保值”,设置一定的套保比例区间,比例区间不宜设得过宽,避免人为主观判断因素对保值效果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产品选择,原则上应多选择基础品类,例如普通远期、买入欧式期权等简单工具,避免通过各类期权组合结构来隐含管理者的主观预判。衍生品组合会提高交易关系、责任风险的复杂程度,而很多公司并不具备足够的风险穿透评估能力,导致公司只看到衍生品组合的好处,而忽略或低估了衍生品组合潜在的成本及风险。对于期限选择,对冲期限应与敞口期限相匹配。对于交易方法选择,常见的保值交易方法有静态对冲、滚动对冲、滚动分层对冲等。企业选择交易方法,不应根据市场时机来判断,而应根据公司自身业务特点来确定。一般而言,若公司进出口业务采用订单制,订单约定了各个时间点交付的金额及报价,可采用“静态对冲”方式,在明确订单后,使用衍生品对各个期限进行锁定;若公司销售是直接面对境外零售终端或用户,未来的销售数据难以预测,可采用“分层滚动”方式,不同期限分配不同比例,越近端期限因预测准确性越高,可相应地增加套保比例;若公司外汇敞口是较长期限且金额较固定,如长期外币负债,可采用“滚动对冲”方式,根据不同期限掉期产品的流动性、货币之间利率差的变化趋势,选择合适的锁定期限,不断滚动锁定。
3.报告。由工作小组定期出具,交决策委员会审议,内容包括保值比例覆盖情况、保证金或授信额度占用、交易损益以及超权限事项汇报等。此外,在发生对市场影响较大的重大风险事件,或者内部操作出现事故时也应出具相关报告。
4.考核。科学的风险管理评价标准应该遵循期现结合的原则,即将风险敞口的损益与衍生工具的损益加总,对加总后的结果再进行评价,以及考核相关人员是否严格按照既定的制度、流程和套保策略操作,而非将远期锁汇汇率与到期日即期汇率做比较,以此来考评套保是“亏”还是“赚”。
04
保障制度落实的监控机制
建议设置三个层级的风险监督管理机制,即日常监控、定期监控与外部监控。
1.日常监控需要在进行每笔保值交易时,由风险管理人员对保值业务进行审查核对,在日常业务开展的同时进行风险监控。
2.定期监控由企业的内部风险稽核审计部门进行,对一定时期内的保值操作进行审查与风险监控。
3.外部监控是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运作进行监督核查。引入外部专业机构对自身风险管理成果进行评价,是对企业内部监督的有益补充。
05
培训
1.建立全面培训机制。除注重汇率风险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培训外,应重视对管理层及相关部门人员(包括监控、审计等)的培训,统一企业内部各部门与业务人员对汇率风险管理理念的认知,为汇率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2.提升汇率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包括:一是对汇率风险管理所涉业务的理解能力。汇率风险管理不会独立于公司业务而开展,因此外汇人员必须对业务有足够的了解,包括公司的贸易模式、资金流向、结算方式、竞争策略、定价策略、投融资策略等,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合适的管理策略。二是对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包括对各种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及组合的认知和把握、外汇交易能力、风险量化能力、宏观分析能力等。此外在具备相关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对汇率、利率等金融产品综合运用的能力。
具体表现
风险中性系列文章中也指出了企业存在的偏离风险中性原则的行为,包括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或制度缺失、以及即使建立了制度但实践中未落实。这些对于企业和银行而言都是潜在的风险点,而且也是银行对企业进行引导和宣传的具体着手点。银行可以通过对企业客户的事中事后管理,及时发现相关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等适当管理措施,切实保证实需原则、套保原则的落实。企业风险非中性的主要表现如下:
01
汇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部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对汇率风险敞口不做套保或者套保比例较低。例如:有些企业持有上亿美元的风险敞口却不做任何套保,在汇率波动时遭受较大损失。
02
汇率风险管理目标混乱或实践中未坚持'保值'目标
部分企业“保值”和“增值”目标共存。套保目的不明确使得企业套保比例因其对汇率走势的主观预判而起伏不定。部分企业存在“赌博投机”心态,利用外汇衍生品谋取收益或从事套利,偏离主业。
还有些企业是明确了“保值”目标和相应的套保策略,但在实践中太容易受到企业高层个人逐利偏好或者市场汇率波动的影响,比如当外汇套保策略出现阶段性浮亏时,企业就提早退出原有的外汇套保合约,从而将本已对冲的风险敞口再度暴露在汇率波动的风险之下。因此,企业具体会表现出以下行为:随着人民币贬值及预期增强,大幅降低结汇端套保比例,甚至停止套保;而随着人民币升值及预期增强,则大幅降低购汇端套保比例,甚至停止套保。此外,基于自身对汇率将单边上行或下行的预判,大幅增加某一方向的增值型操作,从而严重偏离保值目标,甚至可能存在个别企业意图通过虚构实需背景达到累积单方向头寸的目的,严重偏离风险中性原则,同时也属于违规行为。
03
未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或实践中未落实
1.未建立汇率风险管理制度,例如:有些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较为被动,习惯在汇率波动加剧时才重视汇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呈现出短期、阶段性的特征,并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应对方案;有些企业要不要做套期保值由老板说了算,如果老板不注重汇率风险管理,财务部门也不愿去实施套期保值,汇率风险管理的随机性较大。
2.部门间职责分工不清,沟通机制不畅通。例如: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不畅,从而影响风险敞口测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汇率风险管理效果;审计部门缺乏对衍生品的正确认知,将正常的套期保值定性为高风险行为。
3.缺少监督落实机制,汇率风险管理策略确定后不能完全落实。部分企业在确定风险管理策略后,执行时可根据汇率变化随意调整,包括在衍生品交易出现亏损时暂停套保,或持有汇率走势观点,追涨杀跌。
4.未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部分企业将远期锁汇汇率与到期日即期汇率做比较,以此来考评套保是“亏”还是“赚”,并以此作为财务管理的业绩考核依据,实际上就是要求套保团队去预测市场,并非基于风险中性的科学考核评价方式。
04
开展汇率风险管理的专业能力不足
1.衍生产品选择上,企业可能会偏离简单适用原则,并且在不具备足够的风险穿透评估能力的情况下,只看到衍生品组合的好处,而忽略或低估了衍生品组合潜在的成本及风险。
2.对套保交易的管理不到位。企业在制定套保交易策略以及具体执行时,应明确交易背景和企业总体净风险敞口情况,而非仅基于个体交易或单个基础资产;而且要结合VAR值、压力测试等方法,算清楚交易组合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评估企业能否承受这个最坏结果,并基于此制定套保策略、做好相关风险管理。但实践中可能很多企业未能做到,银行也应完善对企业相关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并做好企业辅导。
3.有些企业虽然愿意开展汇率风险管理,但缺少能针对不同风险特点采取合适管理策略的专业人员。
05
资产负债管理存在过度顺周期问题
在人民币升值期间,通过增加外币债务(包括向境内银行借用外汇贷款)和加杠杆等方式,进行过度“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资产配置,赚取人民币汇率升值收益;在人民币贬值期间,通过增加外币资产和加杠杆等方式,进行过度“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资产配置,赚取人民币汇率贬值收益。这种盲目的顺周期操作极易引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