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与省悟》:从梁漱溟的思悟中找寻自我

夜辰读书:公众号(yechen3007)欢迎加入,一起深度阅读

一本小书,梁培宽选编其父梁漱溟的著作,老头退休后已经从事他父亲著作编辑出版30多年了,这本是2017年7月出版的,2016年7月他还写了前言,那年老头已经91岁了。30多年编辑父亲的书,也真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啃老族”了。

我以前读书,总以为是在读写书之人。可这段时间整理读书笔记时,看着摘抄的一段段话,我在想,为什么只摘下这些?这些话对我有什么意义呢?这一想不要紧,发现原来我读书并不是为了了解写书之人,而是在不断找寻自己。是的,找寻自我。读书过程中,摘录的话或者接受的思想,给我一种一见钟情的感觉,好像久远前离散的身体的一部分,现在终于找回来了。读书,是一个寻找自己,让自己变得完整的过程。

有些人会说这是啥子谬论,咋看都是往自己脸上贴金抹粉。你如果脑子里有这些思想,那怎么自己早不说出来呢?看了别人写的以后,无耻地说这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容我慢慢道来。打个比方,如果现在让你说出自己喜爱的美食,你可以一下说出3、5种来。然后,我又拿给你一张美食清单,你一看之下又说出了2种。既然说出这2种,证明你以前必然吃过,没吃过就不会说好吃。开始时为什么没说出来呢?只是大脑暂时遗忘罢了,看到菜谱后回忆起了2种菜的味道。我觉得读书也是一样的,只有经历体验过作者说的话,才会予以认同,如果没体验过那怎么能理解和接受呢?一个没吃过小龙虾的人,看到小龙虾不会说它好吃或不好吃。

言归正传。我把自己从这本书里观照到的,给大家介绍一下。说实话,我觉得这书编得很杂,说用心的话也能看出些痕迹,说随意的话实在也挑不出毛病。对我的意义在于,一直很敬重敢于直言的梁漱溟先生,但仅是只言片语地读过他的文章,虽然这本书略薄,可也算是扎了个针眼,以一窥先生的思想,领略先生的儒风,更多的是还可以唤醒和印证自我的体悟。

①无反省无领略,无自觉不人生

人在世上生活,如无人生的反省,则其一生就活得太粗浅、太无味了。无反省则无领略。

关于反省,古今中外的圣人贤达均有谈到。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未曾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海涅说“反省是镜子”,瓦茨说“自省是通向美德的途径”,毛泽东说“批评与自我批评使人进步”。无论怎么说,我以为反省的目的在于向内挖掘,使人“自知”,也就是“认识自己”,这是人生的第一等事,也是第一等难事。

为什么说认识自己难呢?因为人从出生伊始,就开启了一个被改装、被包装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教化”,受“教化”是为了人们所说的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存生活。就是这样,我们从小到大主动或者被动接受了一套现行的人类文明体系。虽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1+1=2,心里却无比确信;不知道道德为何物,却始终在拼命追求;生在古代被教育敬鬼神,心里无比虔诚;生在现代被教育无鬼神,心里亦无比确信;以前被告知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心里无比确信;现在被告知地球绕着太阳转,心里亦无比确信。如此虔诚信鬼神,究竟诚的是爹妈认为的,还是老师认为的,还是皇帝认为的,还是佛祖认为的呢?如此确信,究竟又确信的是谁信的呢?这么一说,好像证到了笛卡尔的怀疑主义——怀疑一切。先不管什么主义,从怀疑一切开始,开启认识自我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走上一条反观内心以求真实的旅程。以我即是欲望的心态观察欲望,以我即是嫉妒的心态观察嫉妒,以我即是世界的心态观察世界……

那么我们接着要问:认识自我是为了什么呢?答案是——为了自觉

一个人缺乏了自觉的时候,便只像一件东西而不像人,或说只像一个动物而不像人。自觉真真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

所谓机械性,是指很愚蠢而不能清明自主,像完全缺乏了自觉似的在那里转动而言。

自觉,我理解为自我觉悟。当然,这里的觉与佛家的相通,但没那个高深莫测。一个人开始“认识自我”以后,就会变得慢慢觉醒。梁公讲“一个人缺乏自觉像一件东西”“像机械性的转动”。我以前写过《人生的自转和公转》,把自转比作觉醒后的姿态,把公转比作愚昧中的机械,似与梁公所言相近。再举个例子,不自觉的机械状态,好比被赶尸人赶着的僵尸一样。逐渐自觉后,慢慢觉醒清明,开始思考赶尸人指引的道路,如果认同就主动跟着走,如果怀疑动作就会迟滞,如果否定那就可能选择别的道路。自觉后,走的是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说“无自觉不人生”

再证下去,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和目标的人,也是一种自觉的表现。以前讲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有目标的人,一种是没目标的人,而没目标的人始终在为有目标的人实现目标,也就是说没目标的人只是工具而已。不自觉的人=工具。这里与梁公“不自觉的人像物体一样”的说法相似。这也是为什么梁公说“自觉真真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

②乐天知命

孔孟之学,现在晦塞不明。或许有人能明白其旨趣,却无人能深见其系基于人类生命的认识而来,并为之先建立他的心理学而后乃阐明其伦理思想。此事唯我能做。又必于人类生命有认识,乃有眼光可以判明中国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位置,而指证其得失。此除我外,当世亦无人能做。前人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

这段文字摘自《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是1941年香港被日本占领,梁公九死一生脱险后在桂林写给儿子的家信,记录了逃离香港的经历,这是最后一段“处险境中我的心理”的一部分。

我以为该信前面8部分属回忆记录文字,远离那时的情境读之相对乏味,到最后一段梁公自述其心理时,一下子掀起了我的心理巨浪。这一段,赤裸裸尽显一个儒生狂态。读来不禁赞叹:狂得好,狂得率性,狂得尽兴。一个人如此真性情的狂,自有其思想根基和心理基础,绝不是凭空而发,也不会临空而咏。换个人,亦不会发如此感叹!就是把我喝得飘上云霄,我也说不出如此自信、如此狂态的话来。

能说出这话,打底的思想根基是儒家的“乐天知命”。何谓“天命”?孟子所云“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一方面,梁公的自信来源于天命,即我有使命在身,而且唯我能做,天必不会亡我。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要保佑也是孔子保佑他,老子估计不会管他的,顺利脱险也许是天上正好孔子值班。再说同行的其他人虽然遇到些危险,但也都化险为夷,难道大家都有各自的天命?都有非我莫属的使命?也许是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那自然都有各自独一无二的事了。

当然,如果光有“天命”的自信,实在是有些不太靠谱,也没啥说服力。关键还有另一方面,“万一有危险,我完全接受”。这个态度梁公85岁(30多年后)《谈乐天知命》一文中有解读,即“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我以为此境界即是“完全接受”,即一切即是最好的安排。高人高在哪里?高在“两手准备”。一手“心怀必胜希望”,一手“坦然接受危亡”。两手都具备了,就可以达到“泰山崩于前,而泰然不动”的境界。当泰山崩的时候,“第一手”给你信心,我是天命所归,无以憾动,就好像凭空造了个金钟罩护身,心理上无所忧惧。如果不幸被泰山石砸到了,此时“第二手”给你慰藉,一切灾祸都坦然接受,不怨不尤,虽死无憾。这是我对“乐天知命”的一点粗浅理解吧。

家信被发表,后记梁公写道“有些话不足为外人道”“狂妄的话,希望读者不必介意,就好了”。我倒觉得,这话有画蛇添足之嫌,既然发表了就不再解释,懂者自懂,喷者仍喷,但求真实本心,不违心,心自安。

想来梁公应是凭借“乐天知命”的自觉,方才有了舍身直言的肝胆。没有大智,何来大勇!没有坚守,何来自觉!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结尾好,一切都好

    没有人问我过得好不好 现实与目标哪个更重要 一分一秒 一路奔跑 烦恼一点也没有少 总有人像我辛苦走这遭 孤独与喝彩其实都需要 成败得失 谁能预料 热血注定要燃烧 世间自有公道 付出总有回报 说到不如做 ...

  • 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造就了思想家梁漱溟?

    有一种人生态度,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力量. 这种人生态度就是不断地反省. 反省是梁漱溟人生的基本态度,贯彻他人生的始终,体现在做人做事中.他要找出社会.中国.人类的问题,从而解决之:为此,他不掩饰曾经的 ...

  • 儒家道德的一种解读

    马建红(法学博士) 追星大概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平日里在银幕荧屏上活跃的明星,当某一天有机会见到真人时,人们必会赴现场见识一下,哪怕只是远远地瞄了一眼他们的背影,也会成为日后的谈资.在学界也有追星的情形 ...

  • 梁漱溟《朝话》:给年轻人的8条人生建议

    "一见如故,谁也不用自卑,因为谁都一样卑微:谁也不用傲慢,因为谁都一样渺小:谁也不用逃避,因为谁也无法逃脱.解决办法很简单,赶紧忏悔." 在所有梁漱溟先生<朝话>的推介 ...

  • 什么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那一刹那?——梁漱溟《朝话》所揭示的

    人生旅途,活上一百岁便是很长了,这样一看,人生真是一刹那! 如何在这一刹那间活得精彩一些,不负这韶光? 如何在这一刹那间,把握住"一刹那中的最宝贵的时光",其实又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

  • 对于梁漱溟,冯友兰最想知道的一件事

    昨晚重温自己与梁培宽先生一起编的<阅读梁漱溟>一书,看到冯友兰先生的文章,不由地发出一声感慨:原来,冯先生最想知道的是这件事. 随后又想:作为研究中国哲学史最有成就的哲人之一,冯友兰为什么 ...

  • 梁漱溟九十多的时候,有一天保姆给他把菜汤...

    梁漱溟九十多的时候,有一天保姆给他把菜汤端上来,他喝了一勺,礼貌地对保姆说:请你帮我倒一些开水在汤里,保姆照做了.但梁老又喝了一勺,又对保姆说:请你再加一点开水,保姆就奇怪了,嘟囔,好好的菜汤,这么加 ...

  • 从容自信的梁漱溟

    来源丨网络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而他平日的行为方式,个性品格,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够"若无其事"的从容和达观态度,同样让人津津乐道. 1940年 ...

  • 《深思与省悟》:从梁漱溟的思悟中找寻自我(二)

    ③成功是天,失败是我 成功是巧,是天,不是我.失败是什么呢?失败是我,是我的错误,我有缺漏. 看到这段话,想起前段回家,儿子突然说:"爸,我有座右铭了."惊喜之余,不免好奇地问:& ...

  • 深思与省悟

    封面 版权信息 编者前言 插图 秋意 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 成功与失败 吾人的自觉力 欲望与志气 择业 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 道德为人生艺术 谈乐天知命 谈修养 谈戏剧 谈禅宗 谈静 何 ...

  • 胡盼:在阅读中找寻到自己

    阅读,其实就是在每篇文章,在每段文字里遇见自己,有时还需要在每一个文字里相遇.当,把自己放进去了,阅读自然就真实的发生了.然,很多时候,自己是看了,但没把自己带进去到文字里,所以,就成了敷衍,而非阅读 ...

  • 喝茶,烦躁与浮华中找寻些许乐趣

    温馨提示 煮茶品茗,不论贵贱雅俗.贫富穷达,茶之为道,总是存在于人们的休暇生活中.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谈家多 ...

  • 【初中家长】如何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自我价值

    劳动不只是做家务,劳动与学习也并不矛盾.劳动是一个人对家庭的担当,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更有主人翁精神. 三宽家长学校 | 王秋红老师 劳动是快乐的,孩子通过劳动获得了成就感,提升了价值感 ...

  • 如何摆脱大脑中的“自我内卷”,活在当下?

    神译局4小时前 关注 当下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活在当下"是一种非常 ...

  • 历史沿革 | 河北省图书馆:于回眸中沉淀自我,在时代中展现辉煌

    河北省图书馆始建于1908年,开馆服务于1909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自1987年复馆30年以来,百年沉淀.厚积薄发,河北省图书馆不断完善优化,特别是新馆建成开放以来,丰富的文献.先进的设施.舒适的环 ...

  • (原创)读书随笔:在教育困境中学会自我救赎(一)

    在教育困境中学会自我救赎 --读<特立独行做教师>有感 立足自己的舞台,守着良知,让每个孩子尽可能精彩,这是我们该做的.而不是一边假装清醒地抱怨体制或制度,一边又没有良知地对学生戕害,然后 ...

  • 如何在反复出现的梦境中找寻到自己的意中人(情人节详细指南)

    人生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假设性问,比如今天你想吃什么?当然除此之外,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同样重要的问题,比如你喜欢什么样的人? 诚然这很有可能一个伪命题,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或许不一定是真实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