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人】彭邦本:地方公学第一人——文翁
“公学始祖兴教化,汉代循吏第一人。”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对文翁的这个评价,极其精准,十数余字,概括出文翁对蜀地教育事业的巨大作用。
因群山环绕,远离中原纷争,古蜀文明相对独立且自成体系。但是秦灭巴蜀,导致古蜀文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层。因而西汉景帝末年,文翁到蜀地赴任后,发现相对于中原文化,蜀地文化较为落后。为提升蜀地文化教育水平,文翁“谨身帅先,居以廉平”,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
文翁兴教化,从地方小官吏着手。主政蜀郡后,文翁削减郡府用度,选拔机敏而有资质的郡县小官员到京城太学学习。蜀生学成归来后,文翁均委以重任,依次察举,大大提高了蜀官质量。
改革举措取得成效后,文翁还积极推广公学。他勇于创新,善于举一反三。汉景帝末年、汉武帝初年,中国古代社会正处于第一次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文化政策逐步确立。汉景帝时,为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官方在京城设立太学,以教授儒家四书五经,为学子提供入仕道路。
文翁深受这一主流政策影响,“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实行“有教无类”的招生办学方针。何为“有教无类”?彭邦本解释说:“就是招生不受家庭出身尤其是身份贵贱限制。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和实践的思想,但孔子创办的是私学,文翁则率先在公学中实践了这一伟大思想。”
学官的生源多样,主要来自成都以外的下县”,大部分都是平民子弟。文翁把成都周边诸县学生选招为“学官弟子”,体现了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
生源确定后,怎么吸引学生入学?“文翁会给学官弟子免除一定徭役。”古代徭役是重要的统治手段,一度是压在百姓头上的大山,甚至作为导火线,引发了中国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文翁以减免徭役为条件,吸引许多下县学生入学。察举制是汉代推行的选官制度,学生从学官毕业后,优异者可以被推荐到郡县做官,稍落后的也能做教授孝悌的乡官。如此多管齐下,不几年,蜀郡百姓“争欲为学官弟子”,富贵之家甚至主动出钱到学官学习。
文翁兴学,使蜀地在全国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都有所提升。文翁兴学前,蜀地尚属“辟陋有蛮夷风”的边陲之地。文翁兴学后,蜀官数量大增,向学者甚众,“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班固甚至在《汉书·循吏传》中写道:“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能入选《汉书·循吏传》的官员,无一不清廉勤政,政声斐扬于天下。彭邦本认为,文翁能被班固写为《汉书·循吏传》第一人,是因为他有四大功绩。
其一,在天下率先引领思想文化转型,发挥引领时代的历史作用。
其二,选拔机敏的青年官员到京城太学学习经学和法律,培养了一批蜀地官员,提高了蜀地官员数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蜀地的政治和文化地位。
其三,他创办的地方学官,得到汉武帝认可。“汉武帝把他的这一套办学方式推广到全天下,在整个汉王朝的疆域内实行,成为一个制度。所以这个意义就非同一般,非常了不起。”
其四,文翁守蜀期间,还积极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读史方舆纪要》载:“灌口山,在灌县东北二十六里,汉文翁穿灌江口灌溉平陆处地,亦曰金灌口,以春耕时需水如金而名。”《益州记》云:蜀中“沃野千里,世为陆海,谓为天府也”。
文翁将蜀中水利工程体系拓展至湔江(沱江)流域,弘扬发展了李冰以来蜀地优秀治水文化传统,促进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的形成。
文翁逝于蜀中后,蜀中百姓为其建祠堂,“岁时祭祀不绝”。彭邦本提到,文翁勤政爱民、奉公廉洁、崇教尚文,而且勇于、善于创新的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意义。
您主攻方向是古文字和先秦历史,是怎么接触到并开始研究文翁这个人物的?
近两年,四川省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评选工作中,四川省委宣传部就把文翁推荐材料交给我来撰写。我就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地翻阅文献,查阅从《汉书》以来,历代对文翁的记载,写了一份推荐文章。
您认为文翁最大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翁兴学前,因秦灭巴蜀,古蜀文明曾遭受断层,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况?
三星堆青铜面具
文翁兴学的举措有哪些?
其二,他不仅派人到长安进修,还干脆在蜀郡开办由地方政府最早开办的公立学校——郡学,有的文献叫学官,有的叫学宫。总之,这个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才。所授课程,主要就是经世致用的经学和法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政府办学,在中国,甚至是世界教育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汉武帝后来把文翁开创的范例,推广到普天之下,所有地方政府、王国侯国都向蜀郡学习办郡学和国学。汉武帝把文翁这套办学方式推广到全国,在整个汉王朝疆域内实行,成为一个制度,所以这个意义就非同一般、非常了不起。
文翁首开地方官学先河,吸纳平民子弟入学,您认为这是“有教无类”的体现吗?
郡学培养出的人才大都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蜀地的社会风气和文化面貌因此发生很大变化。文翁刚入蜀时,据《汉书》记载,“蜀地有蛮夷风”,和中原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文翁兴学后,“蜀学比于齐鲁”,意思是蜀地向学之风,达到了孔孟之乡的水平。
文翁不仅是教育专家,还曾带领人民穿湔江,您觉得文翁对于蜀地水利工程的贡献何在?
文翁在蜀地时曾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在今天以彭州为核心的沱江流域大建水利工程,把都江堰的那套生态水利工程模式,推广到更广阔的地区。今天在彭州市的关口,还能看到后人为纪念文翁而修建的文翁祠。关口是文翁治水的关键地,有点像李冰治水的宝瓶口。文翁学习李冰治理都江堰的经验,把湔江的水分流到龙门山以东和以南的平原以及丘陵地带,而且完全采用无坝引水,拓展了以李冰为代表的古蜀水利工程模式,促进了天府之国的形成。
文翁是“汉代循吏第一人”,汉代也有许多贤良大臣,您觉得班固为什么要把他放到这一位置?
彭邦本,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