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止血中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

大黄-各家论述

1.《药对》:大黄,得芍药、黄芩、牡蛎、细辛茯苓疗惊恚怒心下悸气;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疔女子月闭。

2.《本草衍义》:大黄损益,前书已具,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或曰,心气既不足矣,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汤何也?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不当须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吐衄,以若泄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两全之。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量虚实用药。

3.《汤液本草》:大黄,阴中之阴药,泄满,推陈致新,去陈垢而安五脏,谓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无异,所以有将军之名。入手、足阳明,以酒引之,上至高巅,以舟揖载之,胸中可浮。以苦泄之性峻至于下,以酒将之,可行至高之分,若物在巅,人迹不至,必射以取之也,故太阳阳明、正阳阳明承气汤中,俱用酒浸,淮少阳阳明为下经,故小承气汤中不用酒浸也,杂方有生用者,有面裹蒸熟者,其制不等。

4.《本草切要》:凡蕴热之症,藏府坚涩,直肠火燥而大便秘;痈肿初发,毒热炽盛而大便结;肥甘过度,胃火盛而大便结;纵饮太盛,脾火盛而大便结,必用苦寒,以大黄可也。至若跌扑损伤,血有所瘀,闭而不行,用桃仁、红花之剂,必加加酒炒大黄。又有阳明胃火,痰涎雍盛,喉闭乳蛾,腮颊肿痛连及口齿,用清痰降火之剂,必加姜制大黄,若光明科以之治目,在时眼初发时,以之泻火可也;疮肿科以之散热拔毒,在红肿时解毒可也。如产后去血过多,血虚闭而便不行,当用养血润肠之剂,必禁大黄为要。又若老人气虚血闭,当用麻仁丸,肥人痰闭,当用半硫丸,大黄亦所必戒。治者不可畏而不用,亦不可忽而轻用。若元虚不足者不可用,恐正气耗而亡阳也。风寒表证未解不可用,恐里气一虚,表邪内陷也。里证当下,脉劳无力不可用,恐热邪去而正气脱也。故阳症当下,误下早而表邪内陷成结胸:里证当下,误下早而余邪留结成痞气,是用大黄之误也。《要诀》曰,气血者,有形无形之分也,如热在气分,无形之邪也,热在血分,有形之邪也,有形之邪当用大黄荡涤之,若无形之邪而用大黄,是谓诛伐无过,误之甚矣。然张仲景立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实泻胸胃血分之邪,若结胸在气分,则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如是则气分、血分之别,若冰炭之不同矣,可忽乎哉?

5.《纲目》:苏颂说即老羊蹄根也。因其似大黄,故谓之羊蹄大黄,实非一类。又一种酸模,乃山大黄也。状似羊蹄,而生山上,所谓上大黄或指此,非羊蹄也。......大黄,乃是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又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泻心,实泻脾也。 《素问》云:太阴所至为痞满。又云:浊气在上则生?胀是矣。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成结胸,乃热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仲景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也。若结胸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亦不知分别此义。......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大黄6.《本草经疏》:《经》曰,实则泻之。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二便不通,及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祛邪止暴,有拨乱反正之殊功。

7.《本草正》:大黄,欲速者生用,泡汤便吞;欲缓者熟用,和药煎服。气虚同以人参,名黄龙汤;血虚同以当归,名玉烛散。佐以甘草桔梗,可缓其行,佐以芒硝厚朴,益助其锐。用之多寡,酌人实虚,假实误用,与鸩相类。

8.《本草述》:大黄,《本经》首曰下瘀血、血闭,固谓厥功专于血分矣。阳邪伏于阴中,留而不去,是即血分之结热,唯兹可以逐之。《本草》所谓肠间结热,心腹胀满,亦指热之结于血中者而言。如仲景治痞满及结胸证,胥用大黄,乃时珍能晰其微,谓用之以泻脾邪,初不干于气分也,是非其一端可以类推者乎。

9.《药征》:大黄主通利结毒也,故能治胸、腹满、腹痛及便闭,小便不利,旁治发黄瘀血肿脓。考征:大陷胸汤证曰,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以上一方,大黄六两);小承气汤证曰,腹微满,大便不通;厚朴三物汤证曰,痛而闭者;大黄甘遂汤证曰,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大承气汤证曰,腹满痛者;大黄消石汤证曰,黄疸腹满,小便不利;桃核承气汤证曰,少腹急结;大黄牡丹汤证曰,少腹肿痞;大黄甘草汤证不具也;调胃承气汤证曰,腹胀满,又曰大便不通。(以上九方)大黄皆四两)大黄附子汤证曰,胁下偏痛;抵当汤证曰,少腹鞭满;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曰,心下痞,按之濡;桂枝加大黄汤证曰,大实痛(以上四方,大黄或三两、或二两、一两,而亦四两之例)。历观此诸方,张仲景氏用大黄者,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药,而不单用焉。合厚朴、枳实则治胸腹满;合黄连则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胶则治水与血;合水蛭虻虫、桃仁则治瘀血;合黄檗、栀子则治发黄;合甘草则治急迫;合芒硝则治坚块也,学者审诸。仲景方中用大黄者,不止于兹,而以其用之之征,显然著明于兹,故不复游赘也。

10.《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黄,味苦、气香、性凉,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疼。其力沉而不浮,以攻决为用,下一切症瘕积聚,能开心下热痰以愈疯狂,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其香窜透窍之力,又兼利小便。性虽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疔毒甚剧,他药不效者,当重用大黄以通其大便自愈)。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仲景治吐血衄血有泻心汤,大黄与黄连、黄芩并用。 《本经》谓其能'推陈致新',因有黄良之名。仲景治血痹虚劳,有大黄蟄虫丸,有百劳丸,方中皆用大黄,是真能深悟'推陈致新,之旨者也。凡气味俱厚之药,皆忌久煎,而大黄尤甚,且其质经水泡即软,煎一两沸,药力皆出,与他药同煎宜后入,若单用之,开水浸服即可,若轧作散服之,一钱之力可抵煎汤者四钱。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是以治癫狂其脉实者,可用至二两,治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亦可以用至两许,盖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也。

11.《本草正义》: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生用者其力全,迅如走丸,一过不留,除邪而不伤正气;制过者其力已缓,颇难速效。东垣谓治在上者,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未免矫揉造作,用违其长,但久制者,可从小便以导湿热,惟清宁丸能有此功,而寻常之酒制军、非其伦比。近人亦有谓生者走后阴,熟者走前阴,殊不确也, 《金匮》泻心汤治吐血衄血,明是阳亢上逆,迫血妄行,故以大黄、芩、连直折其炎上之势,而乃云心气不足,必是传写有误,致令古今诸家,为此节作说解者,皆嗫嚅而不可解,不若《医宗金鉴》径改为心气有余,何等直捷爽快。承气法得枳实则其行尤速,得芒硝则软坚,可化燥矢为溏粪。但其味大苦,最伤胃气,胃弱者得之,无不减食,且不知味,苟非湿热蕴结,不必轻率采用。

12.《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13.《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14.《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侯,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15.《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泻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一切疮疖痈毒。

16 《唐本草》 :大黄,幽、并以北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皆有。陶称蜀地者不及陇西,误矣。

17.《本草抬遗》:大黄,用之当分别其力,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紧硬者。若取泻泄骏快,推陈去热,当取河西锦文者。凡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

18.《本草图经》:大黄,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纹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蕃大黄。江淮出者曰土大黄,二月开花结细实。又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疔疥瘙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尖,四月内于押条上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黄色,亦呼为金荞麦,三月采苗,五月收实并阴干,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文,日干之,亦呼为土大黄。

大黄-临床应用

1. 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症。

大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泄热,荡涤肠胃积滞,对于热结便秘、高热神昏等属于实热壅滞的症候,用之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在临床应用时,本品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 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症。

大黄泻下泄热,有泻血分实热的功效,故又能用治血热妄行而上溢,如吐血、衄血;对目赤肿痛、热毒疮疖等症属于血分实热壅滞的症候,可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 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症。

大黄入血分,又能破血行瘀,故可用于上述瘀血留滞的实症,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

此外,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山栀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按语

1. 大黄又称“川军”,性寒苦泄,是一味泻火、破积、行瘀的要药,使用少量,又有健胃作用,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可随配伍的不同而发挥它的特长。如配以芒硝,可攻下破积;配以附子,可温阳降浊;配以茵陈,可清化湿热;配黄芩、黄连,可泻火凉血;配黄连、槟榔,可清热导滞,用于湿热下痢、里急后重;配丹皮、赤芍、桃仁等,可活血祛瘀,用于血瘀经闭、损伤瘀血或肠痈初起等症;又如用本品少量,配合乌贼骨,可清热而制酸,治胃痛泛酸、脘部灼热等症。

2. 大黄除内服外,又可外敷治热毒痈肿、水火烫伤,也是取它泻火解毒的功效。

3. 如用本品泻下通便,煎服时应后下,或用沸开水泡汁,否则药效会减弱。

4. 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黄色。此外,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由于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

功能主治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淤,清利湿热的功能。广泛用于治大便秘结、痈肿、疔疮、目赤肿痛、痄腮、喉痹、牙龈肿痛、血热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淤血经闭、产后腹痛、跌打损伤、湿热泄痢、黄疸、水肿、中风痰迷等等,有荡涤胃肠,推陈致新,安和五脏之功。

在复方中成药里,大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方中成药有801种。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骨伤各科多种疾病,为多用途的常用中药。现代临床报道大黄可用治急腹症、消化道溃疡、胃炎及急性菌痢、肠炎、中毒性肠麻痹、肠伤寒、外科手术后腹胀、急性肝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血脂异常症、肥胖症、各种出血、扁桃体炎、腮腺炎、乳腺炎、闭经、排卵功能失调、外阴溃疡、宫颈糜烂、烧伤、冻伤、带状疱疹、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抗凝状态、糖尿病肾病、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新生儿脐炎等等。

毒副反应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大黄也不例外。其主要副作用是,服用过量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昏、腹胀、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另外,因大黄含有可引起腹泻的成分蒽醌,长期服用,可导致继发性便秘。

配伍特点

如何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大黄,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用大黄治疗便秘,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通过不同的配伍,可治不同类型的便秘,如与人参、黄芪等同用,可治疗气虚便秘;与当归、白芍等同用,可治疗血虚便秘;与麦冬、天冬等同用,可治疗阴虚便秘;与附子、干姜等同用,可治疗阳虚便秘;与木香、槟榔等同用,可治疗食积、气滞便秘。

增效减毒,是中医配伍用药的精髓,首载于《伤寒论》的麻仁丸,便是运用了这一中医理论的精髓。麻仁丸是由大黄与枳实、厚朴、芍药、杏仁、麻仁同用的复方泻下药,是治疗热结津枯、肠燥便秘的首选药物,使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长盛不衰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大黄是临床常用中药中的璀璨明珠之一。

禁忌人群

大黄其性苦寒,易伤胃气,故脾胃虚弱者慎用;另外,大黄其性沉降,且善活血化淤,故孕期、哺乳期妇女也应慎用。

大黄治病便方二例

方一:大黄牡丹皮汤(选自《金匮要略》)

方药:大黄10克,冬瓜仁6克,牡丹皮2.5克,芒硝7克,桃仁2.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常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属湿热内蕴者,亦可用于治疗女性附件炎、盆腔炎、输卵管结扎术后感染属淤热结聚者。

方二:治经行口渴方

方药:黄芩10克,大黄3克。

用法:水煎,代茶饮。

功效主治:妇女月经来潮前后,或值经期出现口咽干燥,口渴难忍,或饮水不解渴,经净后逐渐缓解者,称为“经行口渴”。此方简单易行,适用于由胃热伤经引起口渴的妇女。

(0)

相关推荐

  • 《本草精荟》:通腑泄浊:大黄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因其有"斩关夺门"之力,故称将军,产于四川者为佳,故又叫川军.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炮制不同,功效也有所差异.有生用. ...

  • 石膏的妙用

    小编导读 大家对于石膏的印象是什么?雕塑?模具材料?如果说石膏能入药使用,一般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学中医的都知道,石膏因其体重气浮,既升又降,表里之热,得其可除,有"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 ...

  • 《本草精荟》:清热泻火:石膏

    石膏为一种含水硫酸钙的矿石.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湖北.安徽产者为佳.挖出后去净杂质,碾碎入药.常生用或煅用. 古书有把石膏又称寒水石者,与今天中药寒水石并非一物.寒水石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功效能 ...

  • 知母的禁忌人群与使用剂量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主要产于河北.山西等地.春秋季采挖人药.生用或盐水炙用.以肥大.坚硬.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处方用名]知母.肥知母.毛知母.知母肉.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甘.归肺.胃. ...

  • 跟诊心得 121 | 外伤、关节疼痛

    选录编号:121 笔记作者:张楠 记录日期:2020-05-03 病历记录 [基础信息]  任某,男,25岁,复诊 [病例记录:2021-08-18 复诊] Ø 主诉及症状: (1)右侧髋关节疼痛.腰 ...

  • 泻下攻积,润肠通便。主治蛔虫性肠梗阻

    [功能主治]泻下攻积,润肠通便.主治蛔虫性肠梗阻. [偏方组成]干姜20克,乌梅.大黄30克,蜂蜜100克. [用法用量]先将干姜.乌梅用清水300毫升煎煮30分钟左右,再将大黄.蜂蜜入煎2-3分钟即 ...

  • 每天认识一味中药:巴豆——泻下冷积,逐水退肿

    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日华子本草>巴豆篇 今天 给大家介绍一味中药药材 巴豆 巴豆,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树 ...

  • 中药大黄一般用量是多少克

    大黄苦来,峻下实热,荡涤胃肠,解毒泻瘀,外用清火,消肿治疮. (一)传统用法 大黄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肠.肝.心等经.功效为通便逐瘀,泻热解毒:外敷清火消肿. 本品苦寒沉降,峻下实热,荡涤肠胃, ...

  • 桔梗宣肺利咽,田麻解毒止血丨本草江湖第1438期

    蔡师讲解"五加皮" 刚兴趣的朋友们可扫码收听哦~ 桔 梗 田 麻 鸡血藤 扁担杆子 炭角菌 构树果 ---------------------------------------- ...

  • 中药---大黄

    拼音 Dà Huánɡ <神农本草经> 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 ...

  • 【肖定远:清营解毒汤-中药毒】

    清营解毒汤 [组成]生地30g  丹皮12g  金银花15g  黄芩12g  淡竹叶15g  丹参12g  莲子心3g  地骨皮12g  白鲜皮12g  玄参18g  北沙参15g [功用]清热凉血, ...

  • 常见的中药大黄竟然有这么多用处,剂量不同,药效还不同!

    常见的中药大黄竟然有这么多用处,剂量不同,药效还不同!

  • 中医中药治疗膝关节腔积液及风湿性关节炎 ...

    中医中药治疗膝关节腔积液及风湿性关节炎 ...

  • 两味中药——大黄、芒硝,外敷急性乳腺炎,...

    两味中药--大黄.芒硝,外敷急性乳腺炎,消肿止痛,减少肿块,效果显著! 取大黄.芒硝等量,研制成粉末,使用时取用适量,加入凡士林调和成药饼,敷于患处. 外敷时间1小时即可,每天治疗1次,如果肿块较大, ...